今天看啥  ›  专栏  ›  一盒玫瑰

理解原生家庭:你莫名沮丧的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一盒玫瑰  · 简书  ·  · 2020-02-04 22:36

上大学的老妹发来消息:“姐,为什么我最近总是觉得很丧?”


我下意识地想起了自己的经历:一整个大学,我都觉得自己有一种说不出的阴影。没有心理疾病,也没有环境影响,本该是很轻松的大学,我却总能生出莫名的沮丧感。


我太能理解妹妹的这种丧了,我们从小一起长大,身处二十年如一日的家庭环境,她似乎总是在经历着我的经历。也只有我,才能真正懂得她那内心无法名状的情感。


除了让她找点事情去分散注意力,我没有别的可以跟她说的。也许有一天,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她。



01


武志红老师为其作序道:“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感受,我觉得这一句直击我的内心。由此非常感谢武志红老师的推荐,让我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剖析,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小孩,并且承认了她的弱小。也希望终究有一天,我和妹妹能够战胜懦弱,走向强大。


《原生家庭》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这本书是对她过去的咨询案例进行的总结和分析。更多是为那些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成年人而写的,它提出的七种“有毒”的原生家庭类型,并帮助提出了相应的疗愈方法。


02


① 不称职的父母


我们的父母是典型的“不称职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不能在我们身边陪伴。一家人的交流基本只限于衣食住行,没有人会去在意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另一方面,父母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能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我们姐俩上完大学,在当地已经很有能力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去埋怨父母,反而很自觉地把内心脆弱的一面锁了起来,让那个小孩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当我们有朝一日走向独立的时候,这个小孩也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她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其中“丧”就是一种很消极的表现方式。


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指望过去一直缺席的父母。既然我们正在走向成熟,不如给这个内心的小孩多一点的满足,多多和她相处,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② 权威型父母和操纵型父母


这两个类型的父母通常表现出固执,反倒他们更像是小孩,他们说出的事情就一定要让小孩办到,否则就会用惩罚来处理结果。


我们国家传统的“棍棒教育”就是权威型父母的典型,父母似乎总有十足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证明,而孩子的想法也根本不会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这会导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仍然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很可能一生都活在家庭的权威控制下。


操纵型父母的育儿结果通常都是“妈宝男”,这些父母对孩子有着极强的依恋,很擅长于假借各种理由来左右孩子的决定,比如说“这都是为你好”。而在这下面的孩子,逐渐学会了把原本在父母身上的仇恨转而投射到妻子身上。


因此,这一类型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学会减少内心对于不能完成父母心愿的内疚,从自我否定中走出来,重塑积极的自我形象。



③ 虐待型父母


虐待通常体现为三个方面:言语虐待、身体虐待和乱伦。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对小孩造成的痛苦都是直接的,对他们的影响也是终身的,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作者在这里说的“毒”,不仅仅是父母的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表现。更是孩子出于依恋而产生的,不停追寻父母爱和赞许的行迹。这两者的结合,让这个家庭的毒素“家丑不外扬”,让孩子的痛苦得以循环往复。


处于这类境遇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正在承受家庭暴力所带来的痛苦,并允许自己愤怒,去释放自己压抑的感受。书中鼓励童年受过虐待的成年人写信给父母,来形成与父母的对峙,并表达出积郁的愤怒。



03


面对无数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成年人,苏珊直截了当地指出,要让他们学会与自己的父母进行对峙。只有认清自己所失去的,守住自己的立场,才能从父母那有形或无形的控制中解放自己,也才能重新打开内心的情感之门。


我们的父母或许永远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学会做一个自私的人,照顾好内心的小孩。只有走出了原生家庭的困境,才不至于让我们的下一代遭受同样的痛苦。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