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家幺妹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录过的日子。
今天看啥  ›  专栏  ›  白家幺妹

狭路相逢

白家幺妹  · 简书  ·  · 2021-09-06 18:02

你们好,我是白家幺妹。

欢迎来到缓慢成长。

今天的话题是#狭路相逢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点滴之间的哀乐。

圣经说:“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 …”

这句话读了一遍又一遍,依然找不到答案。

什么是应当做的事?是自己想做的?要做的?还是别人正在做的?为什么有的人爱喝酒?有的人爱抽烟?为什么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爱肃静?有人爱吵闹?

我去问那些年长的人,他们也没有一个人说的出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后来,有个人跟我说:“别着急,等一等,时间到了你长大了,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于是,我一直在等时间,等着我长大,或困顿突然消除的那一天。

后来,我在等待的时间里放弃了寻找答案。

因为这些问题即使有了答案,也和我并无关联。是否喝醉和我无关,烟瘾犯了和我无关,是哭着笑还是笑着哭亦和我无关。

就像鲁迅先生在杂文小杂感中说道的那样:“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是啊,人类的悲欢哀乐并不相通,自然处理波折,安排寂寞的方式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就算整个世界冰冷迷惑,我也只需自顾自己自在逍遥的活。

一个被爱着长大的人,多么让人羡慕。

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关于 童年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男人问:“你小时候含过糖睡觉吗?”

另一个人答:“没有”。

然后这个男人就喜滋滋的告诉另一个人,他小的时候,是怎样含着一颗糖进入梦乡的,他又详细的说了怎样含着才可以使这颗糖在嘴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他说的时候洋洋得意,最末了。还不忘告诉别人:“这样入睡,做的梦都带着甜味”。

这个故事的下面,还放了一张男人的童年时期的照片,照片上,一个戴着蓝色绒球帽子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个需要有风才会转动的小风车,在公园里跑着。当然,我也看到了他裤子两侧的口袋里装的满满的大白兔奶糖。

看到他的照片,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已到不惑之年的男人,还能如此可爱。因为他被爱过,心里没有欠缺,没有愤懑,没有恨过。长大了,他的心才那样简单,对待别人,才会那样善良。

而《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就是典型的用一生在治愈童年的人。

她的母亲,看不见她一切的需要和努力,在备战高考复习的紧张时刻,她母亲让明玉给二哥苏明成洗他那囤了一周的衣服;明玉要买复习资料,她母亲说没有钱,但是在二哥要钱出去旅游的时候,母亲却直接掏钱出来说:不用还,就当妈赞助的;一家人吃饭,哥哥们都有鸡腿,唯独明玉没有。

这样一直在被拒绝的环境下长大的明玉,也没有了和任何人开口的能力。

苏明玉父亲的消极态度,再次加深了苏母对她的伤害。

在苏母责骂明玉时,作为父亲,不能劝阻她母亲对她的不公平待遇,除了偷偷的给明玉夹一个鸡腿,或在旁边坐着、或借口出去上厕所,别的什么也不敢做。

在明玉以为父亲苏大强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时候,却发现父亲随时都会放弃她。苏大强这种在关键时刻想保护的是自己却不是孩子的做法,让明玉更加绝望。

在童年,被抛弃是正常的这个心理,让明玉在长大之后,更难相信有人可以值得信任,她在醉酒之后,也只有窝在浴缸里才能睡得踏实。

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也没有所谓的是非对错的观念。就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要想活的轻松,就请放低对他人的期待。

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的人被别人用“关系”绑架。我们是哥们儿,你就要陪我出去喝酒,吐完了再来,谁也不能先睡;是姐妹儿你就要陪我出去逛街,从南逛到北,听你大吐苦水;是情侣你就是事事汇报,按时请早午晚安,天天通电话……

即使你胃疼,一天没有吃饭,你哥们儿叫你喝酒的时候,你也不能不情愿;即使你发烧,头晕了一天,你姐们叫你逛街的时候,你也不能不情愿;因为我们关系好,你就不能不情愿。

这些还好,真正冷下心来还可以应对,不想吃的饭可以不吃,不想喝得酒可以不喝,不想熬的夜可以不熬,不想接的电话可以不接。如果这些所谓的关系必须依靠这些来维系,那这个关系,断了也罢。

最怕的莫过于父母口中的“为你好”。

诚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出发点也全部是好的,是发自内心的想要为你好。但是这些好,真的全部都是好的嘛?也不尽然吧。

自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听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听我们的,我们不会害你”、“你看谁谁家的孩子,比你有出息”、“你要再也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你知道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是北方的家长惯用语,若是南方的家长,估计说的就是“你知道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

于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敢说,反正说了也没用,倒不如不说,久而久之,这个本来活跃开朗的小孩渐渐的变得内向、不爱讲话、胆小怕事。

因为他怕你们作为家长的会不爱他,怕他真的不如隔壁家的谁谁谁,怕你们真的不管他日夜伤心。这样听之任之的长大,他真的可以如父母所愿的那般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吗?

这种傀儡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会不断的受到挫折和打击,若不懂得反省,不顺的事发生后,还会继续发生。

痛苦之后,仍是痛苦。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过的那句:有多少伤害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作出的。

所以,要懂得拒绝。

无意义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整天在一起嘻嘻哈哈吃喝玩乐的朋友,除了浪费彼此的时间,再无其他意义。不勉强别人,也不勉强自己。

为人父母,不勉强自己一定要对子女好,为人子女,不勉强自己一定要“乖乖听话”。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作为孩子,你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作为家长,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若是真的有了一些摩擦,还请为人子女者多给他们一些担待和谅解。

毕竟,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