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山海姐姐

The Mist《迷雾》——崩溃于不动声色的迷雾空间

山海姐姐  · 简书  ·  · 2019-03-13 08:24

突如其来的浓密雾霭让小镇的居民们不知所措,在灰白而透视度模糊的空间中隐藏着怎样的未知和凶险;聚集于镇中Supermarket的镇民们即将经受一场始料未及的生死存亡考验,他们能否解析浓雾中暗藏的凶险玄机,能否化解危机绝处逢生。

画家David Drayton与家人生活在缅因州一座风景怡人的小镇里,恰逢一场暴风雨过后,远方突然逆风飘来了前所未见的浓密雾霭,雾霭包围笼罩着平静的小镇久久未能散去;David带着年幼的儿子Billy到Supermarket购置物品,却因为一个小镇居民恐慌的言辞而与其它镇民被困在了这个小型的Supermarket里。

于是在这个密闭的小型空间里,对于浓雾的猜测与恐惧令这些镇民焦躁不安,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浓密雾霭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超自然的生物现象,而Supermarke里也同时在上演着人性百态,猜忌、怀疑、恐惧、盲从,直至升级为规则的破坏,人性似乎要回归至最原始的状态,紊乱、狂躁、残杀在密闭的空间中正在上演。

David拒绝接受人性的退化,决定带着儿子Billy和一票人冲出Supermarket,冲出迷雾的重重包围,然而是否就能如他所愿逃出升天呢?    

这部影片由执导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The Green Mile的导演Frank Darabont操刀,改编自Stephen King的恐怖小说《迷雾》。

我早在多年前就读过Stephen King的恐怖小说,虽然时隔已久,具体情节细微之处也早已模糊,但是对于他小说中那种循序渐进、不动声色的缓慢但却有力的恐怖彰显却记忆犹新。

The Mist叙事基调中看似平静但压抑,以及猝不及防爆发出的一惊一乍作为氛围渲染无疑更会让人产生一种预期的紧绷与恐惧感,我认为这种自我推测的紧绷与恐惧感就是他的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闪光之处。

虽然他的小说也常常会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显得拖沓,虽然他的小说在故事的叙述和剧情设置上有时候也会残酷得不尽人情,但他总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描绘出种种令人恐惧的来源,并发掘出在恐惧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让人能够在战栗过后重拾思考的力量,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影片中有大量的人性解构情节,因为在密闭空间中遭受突如其来的未知恐惧侵袭,更能测量人们在危机中的自我感知的能力,对于未知恐惧的耐受能力,对于自我救赎的选择方式;其实相对于迷雾中令人猜想的神秘异次元恐怖生物,人性间的冲突升级才是影片的终极看点;片中对于人性的阴暗面昭然若揭,并利用一种去权威化的宗教式盲从来预示人性的退化;而男主角David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晕轮效应也只是在前情设置中起到了正面的推波助澜作用,但结局的逆转却使得整个看似要力挽狂澜的英雄主义颜面尽失。

结局的反转设置无疑使得整个故事剧情重新陷入一个绝望的深渊,男主角一行几人对于自我救赎的道路似乎走得并不那么顺利,那曾经在前情铺设中的化险为夷与绝处逢生,以及所有信仰、正义、勇气与坚持,在最后一刻似乎都付诸东流。

此时美国一贯主张的自由独立与英雄主义也似乎被这种逆反的结局所颠覆与亵渎;这个结局为在持续战栗的密闭空间中的人性考验以及应激时人们采取的应对行为方式提出了疑问,是退化还是跃迁?是选择妥协还是选择救赎?

影片结局的反转,让英雄主义的颜面尽失与自我救赎的回天乏力都成为了面对于未知凶险时因自我损耗后导致的惊惧、紊乱与绝望所催生出的理所当然的产物而已。

(原创保护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作者授权。)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