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王不卖瓜
多家媒体撰稿人。所写文章涉及历史、财经、体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琴以养性,剑以修身,文以会友,友以辅仁。
今天看啥  ›  专栏  ›  老王不卖瓜

别说你懂三国:那些名目繁多的将军,你分得清吗?

老王不卖瓜  · 简书  ·  · 2017-11-21 17:10

三国时代,战事连绵不断。军队的重要性大为凸显,实际需要,各国都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各类军官名称、封号,其中最为今人所熟知的就是“将军”这一名号。但很多三国迷、军事迷们未必搞清楚了如何正确区分将军的种类、名目。

夏、商、周三代,国家的军政事务均由司马总揽。这一时期的司马权力极大,不仅统管军队的征战指挥、招募训练、军饷筹措、一应军官的任免、升降、赏罚,就连保护皇帝、保卫皇宫、守卫京城等事务也均由其负责。

在东周末期,司马一职被逐渐废止。到了战力时期,则出现了“将军”这种职衔,专门负责管辖军队,而兵政的权力另属他处。将军的职责本来是“统甲兵”,“掌征伐”,可到东汉,尤其是在三国时期,将军不仅统帅军队,而且参预朝政、处理政务。就是大臣执政或朝廷任命官吏时,也要加封将军官号,将军已不是军人专有的官号。比如诸葛亮出任丞相前,就一直以军师将军总揽蜀汉政务。

战国出现将军后,到两汉时期,这一军官建制趋于完备,将军的名号更为丰富、复杂,将军也通过不同的名号被分为职务高低不同的等级。“孙吴刘蜀多依汉制”,在三国的九十年里基本沿袭了东汉时将军的建制。

三国时期的将军,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位越三公的“大将军”

这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其职位极高,往往掌握朝廷大权, 多由皇亲国戚或朝廷重臣担任。多数时候,大将军位在三公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上,是中央政府的实际执政者,有时位次三公。这一封号最初是汉武帝所设,卫青抗击匈奴功勋卓著,武帝想特别褒奖他,可又不愿意沿用前朝旧有官号,就在“大将军”官号前冠以“大司马”,赐给卫青,大将军名号由此产生。在蜀汉,蒋琬、费祎、姜维先后出任大将军;在曹魏,曹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得以出任这一显赫的职务;在孙吴,陆逊、诸葛瑾等居此高位。

第二类:位次三公的“骠骑将军”

“骠骑”为名号,是次于大将军之最高将帅。霍去病征匈奴功勋卓著,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骠骑将军的人。三国时出任这一职务的不多。蜀汉的李严、曹魏的曹洪、孙吴的步骘任此官职。

第三类:位次上卿的三种将军

1、车骑将军

“车骑”是名号,次于骠骑将军,最早始设于汉文帝。获此封号者较少。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曹魏的大将张郃、孙吴的朱然曾受封此号。公元221年,刘备即位昭烈皇帝,张飞被授车骑将军(其时,关羽已于219年败走麦城被杀)。

2、卫将军

位次车骑将军。汉文帝以代王登基帝位,便开始设置卫将军这一官职,选亲信之人担任,总领京城各路军马。三国时这一官职较少见。司马师、司马昭、姜维都曾担任本职。

3、前、左、右、后将军

获封这一类名号的人较多。年,刘备依附曹操时被表举为左将军,这便是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称刘备为将军的原因。198年,刘备称汉中王,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分别被封为前、左、右、后四将军,其中前将军是关羽生前所获的最高封号。

第四类:“四镇“将军与“四征”将军

四镇即镇北、东、西、南,四征即征北、东、西、南。这八类封号的将军,其地位明显低于前几类,往往由他们直接管理军队,大多数情况由他们领兵出征,直接指挥战争。赵云曾获封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最高封号是镇东大将军。而赵云是早期迫随刘备的重要将领,他有勇有谋,极富政治远见,屡立战功,是蜀汉的开国名将,其作用不下于关羽、张飞,可他并不在刘备分封的前后左右四将军之列。即使刘禅即位、诸葛亮相蜀后,直至年赵云死去,也没有获得前几类较为显贵的将军的封号,而只与魏延(征西大将军)、姜维(征西将军,他为大将军时,赵云已死)处于同一等级。

第五类:杂号将军

这一类将军最多,有不少为虚职,职务高低也相差很大。有的是将领出征时,临时加封的,战事结束即免去有的是大臣执政时,兼封的官号。我们平时在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中,大量遇到的便是这类名号的将军。

这类将军在分封时没有什么定则,多数根据实际情况册封。如刘备称益州牧后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益州郡太守;法正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后,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总领政务;法正又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在这一类将军中,有这样几个封号较为显贵:军师将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抚军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蜀汉为安汉将军,辅汉将军、孙吴为辅吴将军、偏将军)。

其他相当于将军的军官职名

将军是三国时期军队最优秀、也是最上层的军官,除了将军外,还有一些军官的职名也广泛使用。

校尉、中郎将、都尉是次于将军的军官职名。

校尉作为军事指挥官一直沿袭到清代,不过其中也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司隶校尉。这一职位的职责最初为缉察重大案件,后来成为纠察京城及附近各郡所有刑案,职权非常大,一度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并称为“三独坐”。

中郎的设置始于秦朝,至西汉时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侍卫。中郎将作为军官变化较大,如曹丞担任五官中郎将,其实则为丞相之副。

中领军、中护军是掌管皇宫禁兵的军官职名。中领军是曹操最早在其丞相府所设置,负责掌握尽相府亲信之卫兵,自此以后,遂为要职。中领军资历深者则升为领军将军,中护军资深者则迁为护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都是三国时期,掌握中央卫兵的要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