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灰土豆
图书编辑。 微信公号id:mozartcrazy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灰土豆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9)

灰土豆  · 简书  ·  · 2018-01-19 18:39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学习与生活。

电影的光如何渗进我的骨头里,这里都有一点记录。

资料馆记事(9)

2011.7.18

■第二学期最后一月,收拾各门功课的作业,整日整日呆坐教室,活动少许多。

■6月10日,与《当代电影》徐主编、李迅老师、胤祥老师相聚烤肉店,讨论杂志的策划。李老师与胤祥博闻多识,仿佛两座电影资料库,世界影坛中最细枝末节的影人影事,亦难脱他们慧眼。胤祥与我同龄,比我懂得多,侃侃而谈,意气飞扬。李老师在世界电影史中修炼久矣,大仙一般,话不多,一说话便显功力。我怕露怯,不敢与他们多搭话,只安静地听与记。于是这回策划我也没做功劳,只领了两篇文章的任务,按时写过去。

■6月18日晚,与雷姐、伟峰到烟袋斜街30酒吧听崔文嵚民谣专场。崔老师的伴奏乐器有吉他与冬不拉,唱中国歌,也有一半是俄国歌。为其敲手鼓的阿兰,虽非主角,伴奏时的表情却十分丰富。他中场休息时为各位演奏了叫做“尤克里里”的小吉他,技艺精湛。后来Q同学为我介绍他,原来他正经学过古典吉他。Q同学亦上台唱三首歌,第一首是她自己写的个《小西天的人间烟火》,此外唱两首法国歌,其中一首是《时尚先锋香奈儿》中的《Qui qu'a vu Coco》。这般演出,小场地,人数不多,好像朋友的聚会,其乐融融。

■6月19日,去Moma看免费的赫尔佐格纪录片展映,当日放《浩淼的蓝色远方》。到场发现是DVD投影,画质不清晰。影片里,赫尔佐格虚构了一个来自“蓝色星球”的中年人,他愤世嫉俗地诉说地球的堕落,诉说他们星球的人在地球上建立社区计划的失败,哀愁地怀念浩渺的蓝色远方。接着,赫尔佐格剪辑了一些宇航员在太空中、科研人员在水下探索的真实记录影像资料,将之整合为一段飞越太空、到达蓝色星球、进入蓝色星球水底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这些影像的确是记录性的,然而整个故事是如此荒诞,但荒诞地极为认真。我不愿称这片为“伪纪录片”,因为赫尔佐格的确靠这些素材触到了科学与哲学都试图解释的大问题。譬如时间的流逝到底意味着什么?当那些宇航员探索完毕,回到地球,他们发现数百年已经过去,地球竟归复了极原始的样貌。譬如空间到底有多广阔?不论在地球、在太空、在蓝色星球的水底,影像中的人总是渺小极了,而空间永远浩渺着。那么,生命在宇宙中到底是怎样的位置?是地球的毁灭者,是蓝星球的入侵者,还是银河系沙尘中的沙尘?我相信这是一部真纪录片,而它讨论的真切问题,只有这种“伪造”的形式可以呈现出来。

■6月30日,资料馆傅红星馆长请来央视的时间老师,给我们讲了些当下国中纪录片的创作及现状。譬如现在许多纪录片已经并非单纯的记录、传播功用,而是进入当代艺术作品的范畴,一些艺术机构也纷纷组织放映与制作。又譬如纪录片之标准绝不等于媒体之标准,媒体是平台,但现在常常是主角成了平台的附庸。一下午的讲座说了许多,但我记得最深只是时间老师一句话,他语气带着无奈,但还是笃定地说:要有良心。

■时间老师带了《算命》的DVD送给我们。徐童导演的这部纪录片,主角是一个瘸腿的算命先生,他周遭的人物是妓女、乞丐、残障、穷人。摄像机的姿态被放低到这浑浊的生活最底层,甚至更低,低到将这些活生生的人仰视起来。徐童导演真的知道人的尊严在哪里,知道看起来卑微的人是怎样在坚硬的生活上凿下容身的洞。看这个片子,在各类舆论台面上摆着的冠冕堂皇的宣传、争论都立即变得极虚伪。有智识的人们,何时得空探下头去望一望,时代是在那里蠢动着的。

■7月4日至6日,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德鲁·卡斯帕来给我们上课,主要讲他擅长的希区柯克,他以《怠工》《眩晕》《黄宝石》做片例。最后一节课讲了点美国战后电影史,着重说了革新当时喜剧片语法的《黄宝石》。为了卡斯帕教授讲得顺畅,馆里未安排翻译,全英文授课。这位教授讲课典型的美国范儿,小小教室里他东奔西走、忽上忽下,嗓音忽而响若炸雷,忽而细如蚊嘤,加上语速快,我只听得三成。他喜欢提问,我因答对他一个小问题,他便十分兴奋地夸“smart!”连课下见了我也还是“You are smart!”其他同学则被他夸为“Brilliant!”“Great!”“Sweet!”这美国老头的热情与可爱,真叫我们受宠若惊,不知所措。听左衡老师说他爱喝绿茶,便去吴裕泰买二两黄山毛峰,并附一张卡片,将马致远的“蒙太奇诗歌”《天净沙·秋思》抄在上面赠予他。卡斯帕教授的电影观念与馆内老师们多有不同,听闻在之后的学术交流会上他与中国学者们做了学问交锋,只是未得现场聆听。他那“好莱坞给中国输出的都是垃圾,中国给美国输入的都是艺术品”的精英主义观念,我也不甚认同。不过学术一回事,交朋友另一回事,我想以后还有机会见到他的吧。

■近一月看片课程依次放《蝶变》、《新局长到来之前》;《野山》、《陌生的朋友》;《枫》、《父子情》。大银幕上看徐克处女作,同学们都兴奋,开头结束皆鼓掌致意。片中“蝶”这美意象变得邪气横生,“武侠”这名贵遗产变得虐气四溢,老怪脑中这最初的反骨,今日看去,仍咄咄逼人,分毫不弱。《枫》是文革反思片中足可珍视的一部,红小兵们如何拿教学楼当战场,一枚枚子弹如何射穿青春的肉身躯,如何击碎他们叫虚火烧得发狂的荒唐理想,全有记录。这电影的原作小说也曾改过连环画,在建国三十周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中获金奖,然而后来也是被禁绝了。

七一临近,我们免不了要接受爱党国的教育,馆里组织观看《建党伟业》。这种明星活体宣传PPT,再拍也不过有那么一点意思,有那么一点没意思。

七一当日,馆里免费向公众放映四部红色纪录片,《白求恩大夫》、《南泥湾》与《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这三部解放前的片,都是少见的珍贵资料,《白求恩大夫》只放映一小时中的15分钟,默片,可以窥见当年战场后方的惨状,此后我们拍的战争片,万分之一也没有表达。《南泥湾》是中央新影1961年重新冲印剪辑的,影像十分值得看,然而配了那种标准的、打鸡血式的亢奋解说,泄气得很。《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里有各位历史人物还未来得及充分美化的真面目。

■学期结束,陈山、崔君衍、单万里等各位老师的课程也相继结束,受益匪浅,感谢他们。下学期将来临,新考上的学弟学妹来拜访,单老师便带着我们吃饭聊天,不亦乐乎。在张艺谋的剧组做过剪辑的老王同学7月初去英国学剪辑,一年将看不到他,同学们摆酒为他践行。吃喝完毕去唱歌,凌晨方归。老王到了英国给在网上给我们信息,记得他第一句是说:这里的空气也是甜的。

■7月10日,回家过暑假。早晨坐京沪高铁至蚌埠,再转车至合肥。高铁至蚌埠三个半小时,的确迅捷。当下觉得国中这新生事物果然强悍,谁知当晚便有新闻,10日下午五点多由京至沪方向的一趟车故障,接下来四天这条线路上又故障三回。铁路当局嘴硬极了,认错比登天难。我就想,这新生事物果真是强悍的啊!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