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痴末

《金陵十三钗》| 我们谁都能做,唯独不能做自己

痴末  · 简书  ·  · 2017-04-21 23:20
赵玉墨

01

在图书馆复习功课,无奈精神不济效率过低,调整无用,索性跺步至六楼,漫步在文学书架中间,眼前一亮,一排严歌苓的小说中,终于出现了我一直想看总是又没有找到的书——《金陵十三钗》。

抽出书来,就站在书架附近开始看,翻过几页,瞬间回血。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这个不长的故事。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南京驻守军队迅速放弃抵抗,整个南京处于日军控制状态。日军在城里迫害民众,抢掠妇女,屠杀俘虏,整个城市混乱不堪。

在这如人间炼狱的地方,南京城中尚有一处地方不曾受到侵扰,威尔逊大教堂。这是属于美国的教堂,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起初,这座教堂里只有教堂的神职人员和勤杂工,以及十多个未能及时撤离的教会学校的十多岁女孩子。神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女孩子,希望找到办法将她们送出南京。熟料第二天,教堂里突然闯进来一群女人,一群活跃在秦淮河上,靠肉体谋生的女人。随后,又来了几个军人。

一个美国神甫,十三个秦淮河胭脂歌女,一群不谙世事的女学生,几个逃难的中国军人和伤兵,成为一个奇特的组合。他们在缺少食物和水源的环境里艰难生存,争执和谅解,孤独与相爱。

在同样绝望的处境当中,明天似乎永远不会来,他们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意识到,其实在灾难和邪恶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样脆弱无助,一样不堪一击。

故事的结局,以赵玉墨为首的十三个秦淮风月女子穿上唱诗礼服装扮成女学生,代替那些女学生赴日军的宴会,代她们承受了人性当中最丑恶的一面,见识了世上的恶能达到什么地步。

02

长大了的孟书娟,也就是被她们救下女孩子之一,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当年的那些女人。只可惜,她们死的死,消失的消失,最后找到的赵玉墨,举止身段之间风情犹在,脸却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张。

侥幸逃出来的赵玉墨,只有变成另外一个人,才能继续活下去。

她们决定代替女学生的时候,红菱说了这样一句话:“除了扮我们自己扮不像,我们扮谁都像。”

这一群姑娘,早早地失去了人生的依靠,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打滚,她们所学到的生存技巧,都是让她们学会伪装,学会隐忍,学会满不在乎地接受世界加诸在她们身上的种种苦难。

直到最后,她们也要顶替别人,成为一场战争里无辜的牺牲品。

不禁想问,这样的事情,公平吗?

诚然,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女儿,教会学校精心培养的淑女,似乎自然而然地比那群风月女子高贵到哪里去了。可是,除了外界加在我们身上的标签,其他的一切,不都是别无二致的么?

这个世界总是不平等的,纵使持人道主义思想的神甫,笃信众生平等的英格曼,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也会选择保护一些,舍弃另一些。而那群风月女子,似乎自己也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加选择地奔赴未知的前程,生死荣辱都交给命运。

那一瞬间,我们所有的不屑、偏见,都随着那群女子昂然走出的背影,化作一声深沉的叹息。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贪念和欲望,对食物,对生存乃至对爱,也看到牺牲,信仰和人性本能的善恶因子。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于斯可见一斑。

03

这些女子的结局,使我不由得想起花蕊夫人的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诚然,在这场民族灾难当中,我们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为国捐躯,可是轻易撤退把家国拱手让人的,也是我们视为依靠的男子,当然,这个问题关涉太复杂,我们无需多加讨论。我只想说,在这样的时刻,那些看起来似乎毫无尊严和羞耻之心的女子,往往表现出了比男儿更加坚定的勇气和抗争的决心。

那些如花的名字,那些姣好的美眷,那些最泼辣轻贱的话语,那些最纯净善良的灵魂,镌刻在了那段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历史上。

严歌苓笔下的那些惊艳了时光的女子,真真让人感念颇深,欲罢不能。

04

下午走在外面,看到一群玩Cosplay的女孩子,日系风格的形象,长腿细腰,冷艳性感。

突然想起书中提到的一句话:这样深的心灵伤害,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需要多少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最终达到遗忘?

我实在不知道。

——END——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