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读库
读库 (公众号:dukubook)读库成立于2005年,其常规出版物《读库》是由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每两月推出一期。收入的作品偏重非虚构类的中篇读本。此外,还出版人文社科图书、人物传记、艺术类书籍,如《青衣张火丁》《共和国教科书》《护生画集》《城南旧事》《巴黎烧了吗?》《我的一生》等。旗下目前拥有童书品牌 “读小库”(公众号:duxiaoku666)游戏及电影类艺术设定集品牌 “御宅学”(公众号:yuzhaixue)———————————————————本月新书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读库

在自己的祖国流亡

读库  · 豆瓣  ·  · 2018-03-22 16:48

在编辑部业务会上,读小库负责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原句为:(秦始皇)权倾一时,强大到无惧世上的任何人。

终审时老六大笔一挥,改为:权倾一时,四海宾服

全体编辑静默了几秒钟。

以上提到的例子是由法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也认为那句话翻译腔确实有点重。然而,我们的错愕并不在于这样改有多好,而在于自己突然意识到,像“四海宾服”这样的表达,已经不在我们的词汇库里了。

关于翻译素有“保守派”和“发展派”之分,有人认为理解其意后,必须尽量转化为地道本国语言,假如不知道如何用漂亮的本国语言表达,那便是翻译的无能。

也有人主张翻译就是应该将新语言、新事物,进而是新思想带入到本国语中,甚至绕口的表达,刺眼的字眼,自有其独特风格,也应被视为有益的营养加以接受。别的不提,在翻译文章中多用四字成语,有时确实不是什么优美的文风。

*

朋友圈有人转发这样的广告词:“让英语成为孩子的潜意识。”

作为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语,够狠。

发这图片的朋友,与太太一起写作一个育儿公众号,有感而发地说,有不止一对父母跟他们提到,孩子两三岁突然不说话了,细问之后,发现可能与猛劲学外语有关。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事,它还涉及各种情感倾向、认知模式、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等深层次因素。语言从来不只是字句表达,而是我们所触及世界的镜子。

小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构建起来时,强行灌输外语居然造成失语。这是极端的例子。但我们在语言这片领地上的自我放逐也确实令人吃惊。

千万别误会,我本人外语专业出身,平日阅读翻译文字和英文远多于中文原典,我是坚定的发展派。

一百多年前,我们假如没有从日语中吸收“法律”“民主”“原则”“政治”“革命”“科学”“商业”这些词汇,今天将寸步难行。最起码,你没法完整背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过,据意大利学者马西尼研究,像一些和贸易有关的词,比如交易、进出口,之前被误认为借自日语。事实上,它们最早出现在魏源所编的《海国图志》上,只是后来被日本人拿去,出口转内销罢了。

日语用中国的汉字,从英文德文和法文中翻译了这些词汇,我们又引入中文,共同丰富了语言。

在《读库1403》中有篇有趣的小文章《一扫米英之色》,讲日本战败前夕民族主义膨胀时期对外来词的革命,“不准叫萨克斯管,叫‘金属制弯曲型尺八’”!

为了抵抗“外敌入侵”,竟然还上演过这样的闹剧。如今网络时代,信息无国界,语言的相互影响更是完全不可避免。

*

在一次国际书展上,一位中国出版人在论坛上用英文发表演讲,“我们让图书有黏性”(sticky),这个论坛的影响甚广,第二天我在会见一位英国出版人时,她主动询问我这个出版社的事。末了,她认真地问,“sticky”这个词你们中国人认为是褒义吗?我印象中主要表达黏乎乎、不太令人愉快的感觉……

我解释说,我们确实用黏住不放的意思来表达读者或顾客有忠诚度,在用英文表达时,也许这个词演讲人用错了。

英国人摆手说,不不,这可真不一定,语言是不断在发展的,也许“sticky”确实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含义和用法,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而且我也完全能理解。这个英国出版人本身也是一位法语译者和学者,她这种开放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

面对多元文化的差异,不知所措,自卑甚至失语,都不是任何一国人的特有现象。

旅德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有一篇小说《面具》,写与弟弟一起在德国留学的日本女性道子的故事,她“感觉自己的日语水平像是走下坡路一样,越来越差,但已经无可奈何。”

在客居德国的日本人那里,德语、德国人和德语文学都是霸权,好玩的是,海因茨·史腊菲所著《德意志文学简史》这本小书,扑面而来的是德国人面对欧洲其他语言文学的不自信。

在德国,中世纪迟迟不肯结束,文艺复兴一再迟到,一直固守着拉丁文传统,直到十八世纪,德国人才开始发掘民族语言的富矿,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狂飙突进”,文学巨匠辈出。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致力于用荣格的方法研究日本人的心灵,他相信,虽然各国人、各民族大致上心理是相通的,但在文化上,确实存在某种“底层心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思维的底色。

回望自身,由于方块字,汉语属于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几千年来变化极小的语言。距今三千年的诗,仍可在瞬间打动我们。这种亲切感多数时候是望文生义带来的感性认识,无须分析和思辨。

“四海宾服”,这简洁的表达带来的庄严感就是一例。

我有个学比较文学的朋友,清醒的时候谈的都是德勒兹,但微醺后一定要大声诵读《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这样词句,才能抒发自己的胸中意气。

我曾随师友一起读《史记》,常感觉现在我们读经典的最大障碍,就是已经丢失了古人的语言或者叫思维图景。我们都是接受西方语言体系和逻辑训练长大的,现在是在用一些外来的工具试图撬开自己的百宝箱。

好在我们的汉字还在,原典还在,仅仅是诵读,就已经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财富,让我们再次浸润在古典语言的雅驯之中。

也许,越是信息无国界,面对新鲜的思维应接不暇之时,越应该返回我们的故土,着力发掘母语原典中的财富,才能最终治愈我们无从表述的乡愁?

作者:芳州·读库副主编 公众号:寻找局外人

(相关内容点击:翻译对汉语最大的贡献就是带来了翻译腔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