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美人焦Karen

在不确定中安然等待

美人焦Karen  · 简书  ·  · 2020-03-31 17:17

今天看到一篇特别暖心的文章。

《得到》的邵恒在今日《人间值得》中说了一件小事:她的一位同事,坚持过一段时间就会给妹妹家6岁的孩子写一封信。

信是手写的。

为什么要用手写?现在电子技术那么发达,可以用电子邮件,也可以拍照即时发送,可以电话,可以微信,还可以对着视频直接讲。

但这位用手写信的姑娘说,通信不光是为了督促小朋友认字写字,而是想让小朋友体会到等待的美好。

为了这等待的美好,这位姑娘还特意制造一些不确定性,比如不告诉小朋友哪天寄出了信。

疫情以来,人们一直在体会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失控感,第一次,不确定性与美好联系在一起。

自从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就被时间安排。

比如几点起床,从家到公司的时间大约是多长,约好的车几点到,航班何时起飞,何时到达;

再比如网上下的订单必须准时到货。如果送货晚了,快递小哥就会面临投诉,所以人们看到太多的快递员以命搏时;

餐饮公司的桌上新添了沙漏。沙漏尽,菜上桌,否则视为失信;

周末与亲人通个电话,打两次不通,就会胡乱猜想。

约好的就诊时间,大夫也得拼命赶,一旦让病人等待,弄不好又是医患纠纷;

人们甚至不愿意在路口等一个红灯。上班路上,车稍稍堵一点就会爆发“路怒症”。

等等等等。

等待几乎等于时间的浪费。

疫情爆发后,人们被迫停下来,一切顿时慢了下来。

人们发现,慢,才有品味。

因为疫情,前些天有时间收拾东西。

在所有的旧物中,发现了一件BP机。那是上世纪的通讯工具,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被人们随身携带。如果有事,通过指定的寻呼台,会有声音传呼找人。被传呼时,呼机会发出BB的响声。听到提示,人们找公用电话再回复过去。

这件BP机是文字机,也就是说,它有留言功能。寻呼台会代替你留言给呼叫的人,如果急,可以马上回复过去,如果不急的事,就可以等一等。

我特别好奇最后一个留言给我的是谁?是什么事情?我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决定摘下BP机,永远封存?

就在这样的想象中,时间一下倒流回25年前。那时候我在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上课是每天的例行。

特别好奇的是,别人一定是有紧急的事情在呼叫我,而我却在上课不能回复。那时,我是怎么度过的每分每秒?那个呼叫我的人,又是怎么度过的每分每秒?

整理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的卡片。其中有一张是来自10年后的问候。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上面的文字:“我是来自10年后的问候,你依然那么美丽,而我清晰地记得你在18年3月那个美好的许愿。经过岁月的历练,让你发现并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张商业卡片,来自于一家花店。但我一直没有舍得扔掉,就是因为这里有10年的等待。

记起有一年在成都,晚上百无聊赖,去一家书店,看到墙上的时光机。里面有一个寄给未来的邮筒,你可以写给自己一封信,指定在未来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由这个邮局寄给你。

我曾经试着想写,但想了想,还是罢了。因为那时候的生活非常不确定,觉得可能不知道哪一天要换工作,哪一天也可能搬家,即使写了,自己的未来也可能收不到。

现在想想,收不到又如何?

因为不愿意付出等待,也就与未来某一天的惊喜擦肩而过。

再回到邵恒今天的《人间值得》,她说,等信,是让人学会与不确定性相处的过程,体验不确定中的美好。

这句话很有力量。尤其是在疫情肆虐的当下。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人们不知道病毒哪天会走,哪天会来;不确定孩子们哪天可以开学,泳馆哪天可以开放;也不确定世界贸易口岸是开是合,股市是涨是跌,才能真正理解不确定,接纳不确定中的自己和自己所依存的这个世界。

要体验不确定中的美好,需要学会慢下来,静下来,学会在不确定中安然等待。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