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青青树下

读《月亮和六便士》

青青树下  · 简书  ·  · 2019-12-16 22:24

我承认我读《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是因为很多人都追捧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些问题:

思特里克兰德据说是有人物原型的,真的有人会在不惑之年,突然放弃稳定安逸的生活,去寻找远在天边像一轮月亮的艺术和理想吗?促使他迈出这一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在通篇中,都在试图通过蛛丝马迹的猜测,去为思特里克兰德的急转的人生路线,去找到一个合理的说法,试图让这一切看起来能够符合世俗观念的套路。但最终是徒劳,这个奇怪的人并不按套路来走。

事实是,如果想要获得世俗价值认可的幸福,就必须有条不紊地把自己完全封套在一颗螺丝钉中,打上能与世俗机器丝丝入扣的螺纹,铆在固定的位置上。这就是社会系统对个体人性的抹杀和对立。

如果有人像思特立克兰德一样突然跳脱出来,人们必须要找出符合他们那一套逻辑的解释。比如有人会说“我相信伦敦哪家茶点店准有一位年轻姑娘把活辞了。”人们宁愿相信他是因为与年轻姑娘私奔而离家出走。并且这个人最终也必得有个符合那一套逻辑的下场,才能让人心安理得,才能对得起他们拼死守住的位置。就如克兰德太太恶毒的诅咒,“我真希望他染上恶疮,浑身腐烂”,尽管她对丈夫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丁点的理解,尽管她不会因为丈夫的离开而有太糟糕的境遇,她也不愿放下虚伪和假意去谅解和宽恕他。

如果没有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怪人”出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如此自欺地和谐运转着,他们远远地玩味着和谈论着艺术的理想和自由,既不远离,又不深陷,看似理解,却绝不沾染,始终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得太滥,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崇高的含义了。

就像一群人围着一汪湖水,附庸风雅地赞美和热爱着这水的清澈和高尚,有人突然就不顾一切投入了这水的怀抱,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这群人整洁的衣衫。这人用行为嘲笑了人们对湖水的虚伪追捧,人们要用脑子疯掉了等理由去解释这人“可笑”的行为,人们更希望看到这人湿漉漉地狼狈上岸,或者这人迟迟不归,人们更理所应当的解释为他溺毙在水里,而不是希望他能真正品尝和感受这水的清澈和高尚,因为人们没有他那样的勇气和绝然。

工业文明后,人们的天性渐渐被禁锢,被机器和金钱所吞噬,原本的人性被扭曲,人们慢慢习惯这种异化常态,如此反常态的个性自我解放,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是很多人所不愿面对的,因为那正是人们正在丧失的机能,他们惶恐着,逃避着自己日渐麻木的身体和精神。

未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