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拾零一点

三个故事告诉你:会说话的人都知道这三点

拾零一点  · 简书  ·  · 2019-10-26 15:19

良言益人又益已,恶语伤人又伤身,会说话能让你倍受欢迎,获得尊重,乱说话则会遭人嫌弃,丢失朋友。

语言是一门艺术,如何走入艺术之门呢?一起来听三个有关说话的小故事吧。

01 故事一:话不贪多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杨修,极有才华却仍然被杀,他死的原因只有一个:管不住自己的嘴。

建造花园时,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原本想让大家猜猜心意,顺便夸几句:丞相巧心思!可杨修话多,跑过去给工匠说:“赶紧将门给改小点,丞相觉得门太阔啦。”

如此轻易的被人给识破,曹操很不高兴,可杨修不自知,继续显摆。

他俩一起路过曹娥碑时,看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没想明白,杨修却得意的解释起来:黄娟是有色的丝织品,色丝合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为“妙”字;外孙为女儿之子,即“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受辛合起来为“辞”字;这句话意为:绝妙好辞。

虽然曹操惊叹:"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可比领导更聪明杨修,让领导更不高兴了。

再一次,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进退两难之际,说了鸡肋的口令。杨修又发言了:大家赶紧收拾行李回去吧,丞相口令是鸡肋。这鸡肋呀,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估摸着我们马上可以回家睡觉。”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曹操火了:我本爱才,奈何汝话太多,眼不见为净,砍了拉倒。

不作死便不会死,杨修用自己的一张嘴,生生的将自己给作没了。

有才是好事,有才却话多,就变成了一件坏事。

看透是一种本事,不说透是一种修养。话说多,不如少,我们交谈也应多思考: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思考多了,我们便能多多提醒自己:交谈适度,言多必失,也就能减少自己的错误,降价出错率了。

02 故事二:话留三分

宋朝有个特别红的词人,红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名流范仲淹、欧阳修都被他的光芒所掩盖,连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也对他膜拜不已。

“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此人写文太好,篇篇都是100万+,可见是真有才华。

你应该猜到他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写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婉约派词人柳永。

要你说,柳永生在科考时代,不是个状元也是个探花了吧。

非也非也,柳永多次参加科考,全部铩羽而归,究其原因,就是坏在他说话不留余地份上。

二次考试均失败,他人也就一声长叹,可柳永很生气,心高气傲的他随口来了一篇《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既然高兴浅斟低唱,那还要浮名干嘛!”宋真宗很生气,吩咐考官:柳永如此狂妄,你们看着办。

可怜的柳永从此进了考生黑名单,后屡次科考却已再无机会,穷困潦倒了一生,却还不知道是自己的话惹了祸。

由此可见,说话一定不能太绝,凡事得给自己留几分薄面啊。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给自己立flag,如果事情结果相反,只能假装不在意,可当你的诺言变得不可信时,信任危机也慢慢产生了。

说话给自己留三分余地,并不是故意卖关子或者不自信,而是让自己有余力去应对未知的情况,让你更加稳重更踏实却面对未知的生活。

03 故事三:言不论非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宋玉的少年诗人,长得英俊潇洒,人见人爱。一个叫做登徒子的大官,非常嫉妒宋玉得到楚襄王的赏识,就到处去说宋玉的坏话,还编造各种风流韵事诋毁宋玉,说他好色。

要说宋玉也真聪明,用一个事例指明谣言:

我家乡有个姑娘,明眸皓齿,非常美丽,很多人为之倾倒,可这位姑娘爱慕了我三年,我都没有答应与她交往。

登徒子的妻子面相丑陋,弯腰驼背,登徒子却还和他生了五个孩子,相比较,我们俩到底谁好色呢?

谣言止于智者,楚襄王听了,斥责了登徒子,还让他的“美名”流传出去。

如果登徒子泉下有知,得知在几千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嘴名传千古,估计也会后悔自己不该在背后编排别人了吧。

蔡康永在《说话之道》中曾说过:“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古人也曾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闲谈不论是非”也是人与人之交流重要准则。


“哎呀,这个衣服显得你好胖”

“小方这些升职,肯定是天天拍领导马屁。”

“从此以后,我决不….“

……

说,是一种能力;会说,是一种智慧。语言是一扇窗,反馈一个人的素养,透过窗户,见到的是心灵的模样。

别口无遮拦,别觉得自己是直性子就把话给说绝,别闲谈他人是非,此方为智者。

小小一句话,学问还真大,人际交往的这些语言,你会了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