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王琴wq70

2019-02-04

王琴wq70  · 简书  ·  · 2019-02-04 07:11

今早听了樊老师的《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收益颇多。作 者 是[美]达娜·萨斯德 (Dana Suskind)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她曾获得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杰出项目创新的领导者”奖项,也是白宫的“结束成绩差距”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本书是她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书表面看来是在讲述孩子的大脑和智力的可塑性,但其核心是父母重要而强大的作用。3000万词汇的差距是关于语言在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的一个隐喻。意识到语言的巨大力量是一个空前的机会,它能帮助孩子们消除成绩差距,发掘潜力,笑迎人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意识的改变,语言的改变,就能给你的宝贝一个美好的未来!听一听,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关掉手机和电视。让我们提升自己的语言素质,让孩子真正别输在起跑线上,加油,成为更好的父母。

樊老师在书中讲了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语料丰富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儿向语言是用来获得幼儿关注的良好方式。儿向语言也叫婴儿语,即像孩子一样夸大语音的说话方式。比起成人语,儿向语言更加音调优美、韵律动人、措辞简练。据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在他们两岁时能掌握的词汇比接受成人语的婴儿多两倍。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变弱、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控力变差,无法信任他人。严重的还能引发成长过程中其他的健康隐患。

2.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动,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点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 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 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应“脱离语境的语言”,那么日后他在学校的成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4) “扩句”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这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整他们的表达,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上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说出有逻辑、结构复杂的句子,他首先必须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

具体操作为,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孩子:“抱抱我,抱抱我!”你:“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3.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是所有的话语都利于谈话的展开。父母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而非限定式问题。“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定义、类别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同样的,能用简单的“是”“否”作答的疑问句也存在这个问题。孩子只需要在脑海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词语即可,不需要花额外力气。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4. 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Turn it off)

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其中一半婴儿听的是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经过12次实验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另一半则毫无反应。类似的实验还有让孩子观看视频和真人演示动作,实验结果同样是只有观看真人行为的孩子能轻易模仿该动作。

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机,都不符合3T原则。它们不能关注孩子,也不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即使电视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动环节设置,也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科技产品,两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监管下每天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5. 3T原则的实践

在了解了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将丰富多样的词汇融入该语言框架,在日常对话中灵活运用。以下是几组示例,提供给父母们参考。

培养数学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充分交流

“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爸爸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了!”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你负责数数。培养空间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发现孩子喜欢一个满是泡沫的浴缸。充分交流:“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你看你的手臂上的泡沫,排成了直线的样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泡泡岛。它的四周都是水。现在泡泡慢慢靠近了你的手,但离你的脚趾还很远。”轮流谈话:“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除了你身上,哪里的泡沫最多呢?现在看看你的毛巾是什么形状?对,是正方形的。看看肥皂是什么形状的?对,是长方形。现在我们把肥皂放在毛巾里。你看,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啦。”培养自制力与独立思考的对话。共情关注:你注意到刚刚起床的孩子,急着要去看外公。充分交流:“来,我们把衣服穿好,待会儿就要去看外公。这里有条紫色的裙子,还有一条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红色的带有荷叶边。”轮流谈话:“你想穿哪一条?”“粉色的吗?我以为你要紫色的那条呢!”“你喜欢这条裙子是因为它有口袋吗?”“原来如此,这样你就可以把外公给你的糖果装进去了。”“粉色最好,因为它最适合用来不停地转圈。”

多对孩子输入语言,多展开各种话题.达到一定的量,孩子就发展得好,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在共情的基础上注重交流,要给孩子说话的空间和时间.这本书还阐述了一下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做的研究也非常详实,内容丰富调理清晰,是对儿童语言环境这个理论很强的支撑材料。非常全面而又简洁.

最后,樊老师以前还说过<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本书,作者是塔玛琼斯基.这本书让家长能引导孩子认识焦虑,克服焦虑,强烈建议两本书都阅读一遍,这样能给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

听完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感想是: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咱做家长有多少钱,而是咱做家长的有什么语言!

读完这篇在文章后,感觉自己给孩子说话太不注意措辞了,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以后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管孩子!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