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PulpOrange
辣鸡公号:库布里尔克(Room_237)“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灵感是业余者的专属,我们专业人士只要在早上打卡上班即可。”"他们生也快乐,死也快乐,杯子里总有酒喝。"“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今天看啥  ›  专栏  ›  PulpOrange

2017:电影世界漫游记

PulpOrange  · 豆瓣  ·  · 2018-01-13 11:02

2017年,大多时候都在忙着骗文凭与骗稿费,一共刷了302部片(新片117部,院线79部),虽说数量上稍有进步,但乱枪打鸟的看片经历实在是太多了。

这一年,第一次去上海电影节凑了回热闹,受到了仪式感的集体教育;第一次买了正版CC碟,杨德昌的牯岭街,拿在手里把玩时,有种恋物癖似的占有快感。

为了生计去制造文字垃圾,为了毕业去编写学术废话,每次带着功利心进入一部电影,都像一次目不暇接的采摘,匆忙地吞掉有用的果实,不做任何咀嚼与回味。

新的一年,希望能顺利完成论文,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能接到更多的活儿,赚更多的钱,借此供养微不足道的爱好,保住一亩三分地的自由。

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坐标系,更加系统化地看片,别的Flag不立,先把伍迪·艾伦刷完再说;希望自己能更勤奋地输出思考,就算写得再差,也要死皮赖脸地写下去;希望自己能运气好一点,碰见更多灵光显现的杰作,与平庸无趣的东西擦肩而过。

好像有两种电影观,一种更注重视听呈现、文本逻辑、人物塑造等“技术”成分,认为这些是通往作者表达的必经之路、必要铺垫;一种更注重主旨意趣、情绪情感、隐喻讽刺等“艺术”成分,认为出色的作者表达,可以让人忽略掉进入方式的瑕疵。

目前的自己,应该是两种观点的结合。对于一部片,一般最在乎视听魅力(感受与体验),其次人物主题(共情与思考),最后才是情节文本的新奇性与合理性(比较与复盘)。当然,譬如《妖XX》、《母X!》这种片,我还是坚持认为,再多“我为导演说句话”式的牛逼主题阐释,也不足以抵消它视听与情节上的混乱。

年末,看了那么多媒体榜单、达人总结,没主见的你又产生了某种知识焦虑。其实,看个片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呢?又不是每个人,都要有看电影看到死的决绝。

警惕任何小圈子的品味推销,警惕自我感动的跟风叫好,远离“装逼”与“反装逼”的死循环鄙视链,甚至不要揪着影迷的身份不放,把它当成某种虚荣的袖标。电影这种东西,不仅能帮我们发现世界,还是能帮我们认识自我。你呀你,就不能有点个人趣味,选出真正与你有连结的电影么?

01「银翼杀手2049」:“你以为你很特别,其实只是一场误会。”

有酒,有泪,有风雪,神游太虚幻境,听一个伤心故事。

我哋哩班打工仔,屌丝鲁蛇与废青,即使再卑贱的心,也会盼望一片光荣的叶子。2049年的洛杉矶,这里有我们的妄想时刻。你以为你是最优秀的天使,其实只是个误会;你以为你摸到了真正的雨,其实只是个误会;你以为你看清了童年时埋在废墟里的木马,你以为你不再需要麻木,其实只是个误会。

维伦纽瓦就像加拿大前戏金手指,功夫都显在了撩拨上,沉浸的视听设计,将氛围当作奇观来拍,自我陶醉到有时都忘了致命一击。想想我们这个时代也是挺惨的,没有肆意的浪漫,也没有伟大的创意,即使维导这种已经够非主流的拔尖货,在迪士尼化的世界,也只是续命前人美学,不敢放弃解释义务。

02「脸庞,村庄」:“艺术何为?”

当一幅幅巨大的脸庞画像,挂在了一座座村庄的墙上,这就成了你无法忽视的的艺术。艺术到底是饱暖思淫欲的消遣谈资,还是雪夜独处时的安然自适,作为一个小镇青年,你自诩热爱这些与生计无关的东西,到底在喜欢什么呢?

对啊,艺术就是要让人惊奇的吧。和激动人心的艺术相比,生活算什么;和财米油盐的生活相比,艺术又算什么呢。这部童真又伤感的片,为你提供了一面自赏的镜子,一把雕刻时光的刀,帮你发现艺术对现实的慰藉,与你开始一场短暂出逃的漫游,带你来到“我能说什么,我什么都说不出”的决定性瞬间。

更有趣的是,瓦尔达奶奶的这碗美味鸡汤,在结尾还遇上了戈达尔的恶作剧。啊哈,还是那个不通人情的老混蛋,还是那个人如其片的新浪潮。

03「无处为家」:“一出家门就心慌”

其实,被人从出租房赶出去才叫“无处为家”,这部片更应该译为“这世上没有什么地方能让我像在家一样安心。”

表面高端冷艳,内心热火朝天,脑中思绪万千,张口相对无言。你不给我个说法,我就给你个说法,被激怒的社恐患者不好惹,不是因为他们有制造血腥事件的超强战斗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按常理出牌。

打着悬疑犯罪幌子,露出丧病喜剧本体,看似生活流的画风,融入杂糅的类型元素,它不会像规整的好莱坞电影,按照升级打怪的路数进行,留你在每次的危机事件过后长舒一口气,而是让你在不断扭转的情节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04「之后」:“锵锵三人行,真假弄不清。”

一场“大婆打小三”的闹剧,本来只是某种道德狂欢,但经过一番真假难分的设计后,就有趣地呈现出了同样一段关系,在男女视角下的不同样貌。

内容三宝:桌上喝酒、路上散步与床上做爱。形式三宝:固定镜头推拉、分段重复变奏与梦境记忆交叉。洪尚秀的片,很多只是知识分子调情喜剧,只不过,经历了现实里的人人喊打,这回他不光拍了虚伪男与脆弱女之间的攻防战,还在几段三角关系之中,有意无意地捕捉到了人心的恶毒与冷漠。

男女关系三大阶段:对讲机、回音壁、树洞。对讲机阶段,吸引配对你侬我侬,明明废话连篇,还会意犹未尽;回音壁阶段,一方奋力呐喊,一方敷衍回应,再动情的话也会声音变小,力量减弱;树洞阶段,后知后觉者如虔诚信徒,仍然会喋喋不休如向神明祷告,殊不知,木然无语的对方,福泽早已撒向了新人。不被爱的小三,装为难的渣男,要说什么最残酷,大概还是暧昧。

05「在哥伦布」:“一对弃儿的相遇。”

高度自省又苦闷难消,这种拘谨闷骚的人,一旦把话憋在心里太久,就会忘了该怎么说,不知道该怎么与世界沟通。当压力汹涌而来时,他们也许只会将自己暴露在车灯光之中,肆意地摆动身体,不得其法地释放生命能量。

喜欢这部片,一是它有趣的视听。电影中的建筑一般只是作为空间存在,在这里却成了难以忽视的角色,有时它是静默的见证者,看着男女主角互述衷肠的交谈;有时候它是情感的避难所,让迷茫心绪在安静的时空中呢喃细语。

二是它的人物关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有着父母问题的男女主角,像偶然交汇的两颗流星,在互放光亮后抽身离去,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并没有沦为一个爱情故事,成了这片最让人庆幸的一点。

06「圣鹿之死」:“库布里克影迷协会会长作品”

作为一个库布里克脑残粉,看这片必然是无法客观的。无论是《闪灵》还是《大开眼戒》的既视感,还是视听氛围与表演方式,每个带感的瞬间背后,仿佛都能看见导演拿着粉丝牌,上书“库布里克门下走狗”几个大字。

把医闹故事往宗教隐喻上带有点扯,用以牙还牙演绎神秘主义有点愣,这片看似张牙舞爪,其实内核肤浅,它虽然贡献了男主角转圈杀人这种电影时刻,但从点子片《龙虾》到致敬片《圣鹿之死》,作为基础的文本越来越薄弱了。

不求你像库老师一样,每件道具都能被拿来过度解读,但如果你的故事如果一直这么不尴不尬下去,那就永远只能是秀操作的花架子了。

07「早餐俱乐部」:直达人心的尖锐

如此美国又如此普世,这部堪称伟大的青春片,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等视角,既没有如今对青年的谄媚仰视,也没有对于青春情怀的剥削利用。

说它美国,啦啦队长、哥特女孩、运动健将、古惑仔与书呆子,五个标准的美式人物,摇滚乐营造的轻快氛围,电影自然细腻的描写,会让你忘记掉它作为类型片的模式化;说它普世,用一个极端的戏剧空间,让青年展开一次心灵对话,袒露自己的秘密,了解他人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之道。

“当你长大了,你的心就死了。”青春的残酷之处,并不在于你在年青时遭遇了什么,而在于总有一天你会觉醒,自己无法再拥有无知无畏的时光了。

08「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世界撒满药丸,我们相爱狂欢。”

爱情就像酒一样,在沉醉的时候总会让你有殉道的冲动。这种孤注一掷的酒神精神,既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狂热,也是一切都要在今夜了结的决绝。

喝酒,找书,诡辩舞,疯逼少女历险记;偶遇,感冒,吃火锅,中二青年求爱史。妖冶的想象,出色的节奏,明明是个烂俗的恋爱故事,却一波三折地抓住了观众参与的热情,汤浅政明,不仅是独特的风格家,也是个优秀的说书人。

当然,这是部你全心投入才能有所感觉的电影,因为一旦你稍有分神退避片刻,就会看清梦幻背后的傻气,不能再次选择相信,再次沉浸在其中。

09「私恋失调」:“谁用布丁换里程,谁用疯魔换爱人。”

PTA曾说:“我们都是库布里克的孩子,不是吗?有什么是你能做,但他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吗?”依我看,在爱情片这个类型,PTA很有望青出于蓝。

一个阴郁暴躁的神经男子,一个社恐晚期的大龄女性,因为一架丢在路中央的琴,开始了一段天真烂漫的爱情。怪咖拥有彼此就能幸福,命中注定的姻缘给人笃定的信任感,这种心灵鸡汤的内核,经过PTA玩心十足的调配,用红蓝配色大法,混合碎嘴打击乐,意外产生了一种迷人的恶趣味。

爱像一记闷头棍,爱似一杯烧心酒,Punch-drunk Love,片名即剧透。

10「一些怪人」:怪胎的处境

作为一个旁人眼中的怪胎,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自处?“你若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如果相爱的是两个怪胎,他们能成为彼此的救命稻草么?

独眼,胖妞,男同志,性怪癖,无论是生理上的所谓缺陷,还是心理上的所谓异常,你自知这是难以改变的特质,却总在某些时刻不得不装作合群。

隐藏伪装总有被发现的一天,主动改变会丢失自我特色,自甘堕落则会陷入刻板偏见,炫耀装酷就会沦为他人猎奇的笑柄。这部片的残忍与动人,在于它几乎展现了一个怪胎试图“正常化”的所有道路,但每一条路都被证明只是徒劳,即使到了故事结尾,身为怪胎的每一位主角,都不能摆脱身上的标签。

2017年过去了,我又想起昆汀师傅的那句话,还没搞清楚自己是哪种人。

番外篇-2016:电影世界漫游记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