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纯说

《孩子·挑战》例十三感悟

小纯说  · 简书  ·  · 2018-09-08 11:21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看这个案例的妈妈仿佛看到了自己某个时刻就是这么干的,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妈妈承担孩子行为的后果,给孩子责备以作惩罚。”

我很难为自己辩解,说孩子小需要慢慢引导,实际上在引导的过程中,我没有一致的规则和底线,这就让孩子会对妈妈的告诫当耳旁风。

第一次产生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自己闯下的祸,并开始在育儿过程中应用,是看了台湾某个儿童台节目,节目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小班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其中一个镜头是孩子把自己的水壶打翻了在大哭,一脸害怕的样子,老师看到后走过去抱了抱孩子,(大概意思)问孩子是因为打翻水壶难过吗?孩子点了点头。

老师的第二步是水壶打翻了,水洒一地啊,我们扶好水壶然后拿块抹布擦干就恢复如初了,你说是不是啊!

第三步是引导孩子去拿抹布擦干,就这样孩子没有再哭泣,很快恢复情绪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老师说,刚开始引导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等孩子学会这样处理问题,基本上不用老师去关注太多。

看到这个节目我是挺震撼的,原来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处理自己打翻水的小意外。

不说像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孩子打翻东西,弄的场面很糟糕,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闯祸了,要阻止他;或者直接打小孩,像案例中的妈妈用语言做武器,斥责孩子,内心想“我一定让你记得事情不是这样做,下回要注意好”。

常见的处理方法到底有没见效?没有,本来孩子内心是畏惧甚至害怕,意识到自己错了,但大人的指责反而强化了孩子对这种事的记忆,内心对大人的反抗,就成了大家常说的“叛逆”。

应用引导孩子处理问题,这个过程是进两步退一步,除了自己应用上不熟练,家人参与教育上是否一致非常重要,不一致的养育理念会让孩子对规则定位很混乱、无措,反而不利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经过一两年的引导,孩子还无法独自处理问题,但会自己有一个和大人一样的习惯,比如不在床上吃东西,也愿意和大人一起处理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不配合,是因为大人在情绪管理上不够好,指责、埋怨只是让孩子知道这样是闯祸还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生气是争权的表现。

为了自己和孩子,深吸一口气,淡定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