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一只山有

不敢发朋友圈的90后

一只山有  · 简书  ·  · 2018-05-07 13:13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前一阵子我听到个好玩的词,叫“好嫁风朋友圈”。

什么意思呢,讲具体点就是像明星打造卖点一样,给自己的朋友圈制造“人设”。

我大概总结了几点,先说说那些“好嫁风朋友圈”一定不能发的几种类型。

1.出门旅行一定不能频繁发动态,不然看上去就很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2.晚上和朋友去通宵唱歌泡吧蹦迪的照片,是绝对不能发的,容易让人觉得你很不正经。

3.喝了一桌的酒瓶子更不能发,否则会被误以为你才二十岁左右就是酒鬼。

4.打游戏哪怕输急了也不能发朋友圈骂人,不然看上去太暴躁不温柔。

5.特别喜欢的爱豆也不能发,会被微信好友戳脊梁骨说你不矜持。要发的话一天不要超过三条,否则会被嫌烦。

总之过于个人化的情绪就不能发,别人会讲你这人怎么这么偏激/易怒/虚荣/小家子气/花痴。

……

那还能发什么呢?

1.摆拍亲手做的饭菜/蛋糕/牛轧糖,凸显居家过日子的人设。

2.书法/绘画/电影截图,打造文艺青年风格。

3.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五好青年形象。

……

想发的不能发,不想发的还得发。

讲真这样挺没劲的。

02

其实发朋友圈不过是我们表达欲的一种外化体现。

上完课上完班难得等来一个小长假,玩得很开心,想分享这种快乐所以多发了些旅行的小视频怎么了。

完成一周的工作,周末去蹦迪跑吧放松心情,想传递这种愉悦怎么了。

有特别喜欢的爱豆,就是想让全世界都看看ta有多可爱,想分享这份美好又怎么了。

正是因为就在那个时刻,我们有一腔浓烈的感情,满怀激动的心情到了一个临界点快要喷薄而出,是需要一个出口来表达的。

有了表达欲,才有了分享,才有了美好感觉的传递。

朋友圈最初设定就是用来在一些好朋友间分享生活的,它恰好能做那些情感的承载者。

然而当它变成一个刻意制造人设的机器,不能再进行真实的自我表达,也就无法再进行生活的分享,失去了“朋友圈”这个名字的意义。

在朋友面前都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对朋友和自己都很悲哀。

03

然而随着微信好友的增加,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信社交中隐藏自我。

网上有一句话特别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迪。

曾经在微博认识个小姑娘特别有趣,她有三个微博小号,一个专门用来转发抽奖,一个用来饭圈撕x,一个用来发些日常吐槽。大号只用来写写鸡汤岁月静好。

到朋友圈这边则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要买几个手机号来申请那么多微信号就很难了。

可是随着微信上加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刚开始只有好朋友,后来有了各种莫名其妙的亲戚,再后来加了老师们的微信,慢慢地开始实习工作了,又加了老板——我们很难在所有人面前展现同样的自我。

在同龄人面前我们尚可以肆意,在亲戚老师老板面前,总是不自觉要“端着”,谨言慎行,试图留下一个积极向上三好青年的形象,塑造“好嫁风朋友圈”。

本来发动态就要考虑很多因素了,如果还有人来你的评论里刻意批判审视你,就更讨厌发朋友圈了。

04

我做公众号以后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几个十七八岁的小朋友特别可爱。

每天发十来条动态,早上食堂阿姨多给了粥要发,游戏打输了要发,上课没被点名要发,如果当天爱豆有活动,连发十几天是常事。

真诚地表达自我情感,本来是一件特别可爱的事对吧,先不说外部原因,从个人角度来讲,再长大一点自己就会失去很多表达欲,所以这是多珍贵的几年啊。

然而真的有人到人家朋友圈底下说:你好幼稚哦。

分享本身是一件积极的事,不愿意看可以屏蔽,何必扰乱别人的好心情。

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我们越来越不敢发朋友圈。

谁都不想平白无故被毫不相干的人指导生活。

别人发了自拍/旅行照片/恋人合照/辛苦学习工作的记录,既然作为微信好友,觉得人家可爱夸一下就好了,不喜欢看就滑过去,偏偏有的人一定要评论句令人恶心的话。

还让人家以后发动态的时间时候心里膈应一下,甚至怕被骂而不敢发朋友圈。

讲真这种人拉黑十遍都不过分。

在用严格的目光审视别人之前,不如先看一下自己?

如果觉得隔着网线就可以随便评论别人不负责任,那真的是不仅蠢而且坏。

当然,希望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继续做最好的自己,也要记得别成为最讨厌的那种人。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