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在旅行中成长

今天和大家说说如何减轻旅行负担

在旅行中成长  · 简书  ·  · 2019-07-20 02:38

相信对于驴友来说,如何让装备轻下去,如何少背东西做到轻量化出行是共同的需求。这其中,如何对装备进行挑选与调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么接下来我会就这些问题做一个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希望能帮到大家。

关于登山装备,是驴友绕不开的话题。在挑选装备的过程中,驴友们会接触到具有权威性的主流观点,当然也会有人对专业装备不屑一顾,更会有人追求装备的个性化、轻量化。

当前的主流观点仍是遵循流传经验、权威书籍。就像装束方面遵循“三层穿衣”法则:内层速干排汗、中间层保暖、外层防风雨,认可各大品牌的装备设计理念,登山必带应急装备等。这是很大众很通用的理论。

还有一种观点和看法较为极端:认为专业装备并无必要,而且这样的驴友甚至会找出一些“荒野求生”类新闻来佐证”。

说大众点的,比如贝尔的荒野求生类节目,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与观看;另外国内的话,2017年7月有一则新闻,云南十岁男孩小缪因被父亲殴打而离家出走24天徒步行走上百公里,途中自己抓蛇充饥、自制捕鱼器、采草药治病。

对此有人调侃小缪的野外生存能力秒杀装备精良的山友,登山装备的必要性不过尔尔。

还有一种对于装备的看法,那就是追求个性化、轻量化。这类驴友追求DIY装备UL(轻量化)来减轻负重。

对于这三种看法,首先,藐视专业登山装备是绝对错误的。第一种观点虽保守但安全性更高,而第三种看法有较高门槛,这就要求山友们在装备选择上先满足“大众性”,再追求“个性化”。

传统的户外装备是不能轻易忽略的,这毕竟融合了实用性、科技性,并经过严格测试的专业装备。这永远是驴友安全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保障。而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户外装备的进步,人类才得以在户外活动中取得突破。

以珠峰登山为例。人类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尝试攀登珠峰,一直到1953年,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才成功登顶。65年后的2018年的春季登山季中,就已经有超过700人登顶

与职业探险家希拉里和夏尔巴丹增相比,当下的登山者在登山技术、体能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装备的进步使得攀登珠峰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大大提升,也让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得以站上世界之巅。

从1953年笨重的防风衣、重约16公斤的闭路氧气系统到今天的8000米级别连体羽绒服、便携式高山氧气瓶,珠峰的攀登史也可以被看作一部户外装备的演变史。

所以,认为专业装备不重要,是对登山装备的曲解。而驴友们在对装备的选择上,也要避免盲目照搬他人的个性化经验。

此外,装备的个性化、轻量化具有很高门槛。装备的个性化、轻量化选择,是源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比如鳌太村民对环境适应程度、夏尔巴向导在身体上的天赋,以及山友丰富的经验积累。他们的个性化装备做法,对入门级驴友来说可能是极限考验。

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了装备的选择。有去过鳌太的驴友一定会发现鳌太当地的向导或药农往往身穿一身家常服装,脚踏军用胶鞋,身背麻袋就上山了。

山区装束,一身中山装,一双解放鞋,背上一编织袋。外加一把柴刀。彩条布搭棚子,军大衣保暖或被子或几件厚衣服

他们没有驴友们的专业装备加身,也不像大多数山友们负重四十斤左右,在鳌太村民的“简陋”装备背后,是驴友们无法企及的身体适应性和对鳌太环境的熟悉程度。

一个就是身体适应当地环境,在一个他们不赶时间,不用负重,补给有牲口,燃料可以就地取材,风干的草食动物粪便。保暖不用追求轻量化。还可以在固定地点囤积粮食。这个可以说是学不来的,至于珠峰上的夏尔巴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夏尔巴青年只需简单的训练就能达到美国专业登山运动员的水平。

此外,经验的累积也有可能导致装备的巨大差别。我曾经有被安利一位山友徒步鳌太。其装备、食物重量仅有10公斤左右。要知道,大部分徒步鳌太的都是重装,身上几十斤的负重。

但在这些大神轻量化且成功徒步狼塔、鳌太等路线的背后,是长期登山实践、体能锻炼、具备高抗寒能力、以及对装备的深入研究上。

而鳌太村民、夏尔巴向导,以及轻量化徒步狼塔、鳌太的驴友,都是各自领域的“高手”,他们关于装备的做法不可盲目模仿。大众登山与徒步者在装备选择上应该先从普适原则出发,以免让自己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而普适原则都会从安全角度出发。

首先可以进行清单比较,这是因为应对复杂的户外环境需要繁多的装备,很容易让人忽略其中一二。所以出发登山前,尤其是进行小长线/长线、高海拔登山的驴友应该先搜集观察别人的装备清单,与自己的装备进行比较,判断自己所带装备是否齐全、合适。

之后了解装备的参数。因为登山装备的设计和使用都与户外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携带装备前,最好明确其相关参数,比如睡袋温标、头灯IPX防水指标,丹尼尔系数等,以判断该装备是否适用。

最后要具备风险应对。登山风险不可预料,无论是否可能发生,山友们在准备登山时必须携带应急装备。比如夏季应对下雨的雨衣、应对降温的羽绒服、预防失温的救生毯、预防受伤的应急药品等。

满足登山装备的普适标准,山友的登山活动安全保障会大大提高。随后,在长期的登山实践中积累经历与经验,逐渐考虑一些改进的需求。

如果希望装备和个人有更好的配合,就可以在普适标准上进行个性化改进,但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登山经验并且足够了解自身极限。

丰富登山经验方面,在长期的登山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是山友进行装备个性化改进的一大前提。当具备了丰富的露营、小长线、长线、高海拔攀登等经验,山友才会对装备的适用环境、可改进的方面有深刻了解。

而这,也是轻量化出行的开始。所以这次分享会主要是面向进阶玩家(即有一定户外经验与经历,对自身体力,身体情况,反应速度有一定了解的)

在了解自身极限的方面上,大致说一下。例如根据自身耐寒性决定增减保暖装备,根据自身能量消耗计算所带食物等。我朋友圈李志森穿越羌塘之前就在尼泊尔那边五千多海拔的山地一直在登山与徒步,不断了解自身体力能支撑多长时间,自身抗寒性等。

以上就是轻量化出行之前需要了解的,简要来说就是自身的经验以及自身的身体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因为这是轻量化出行的重要前提,而接下来主要介绍介绍如何做到轻量化出行,即如何给自身减重。

首先,一定要根据自身硬性需求来做选择与调整。

把所有可能用得上的装备都带上、以防万一,相信这是大多数驴友的行前准备方法。但有时候我们会被自己蒙骗,把“想要”当成了“需要”,这就犯了轻量化登山的大忌。

所以请认真评估挑选并狠心删减。可以精确到克的电子秤是很多轻量化山友的标配,为每一样东西称重、记录,想想自己到底是“想要”,还是真有带上山的必要,可以不带就坚决不带。

不停的称重进行比较

比如,是否真能用得上军刀,还是随大流认为自己需要一把军刀?你真的吃得了这么多食物吗?你不可以在走线中清洗晾晒从而少带换洗衣裤吗?弄清这些后可以帮你减掉不少东西。

所以,走这种极简主义是轻量化的核心。而去除无用之物则是进一步精简。

关于去除无用之物

背包、帐篷、衣裤等任何一样专为户外而生的装备,在轻量化山友的眼里,一定还有可以去掉的部分。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每一次完成都代表着一次思维的转变。

例如,可以将脱水食品的包装去除装入密封袋,能节约大约20克重量

也可以拿起剪刀,剪掉衣服上、帐篷上的标签;调整好背包后,剪掉背包上过长的肩带、压缩带,以及自己从来不用的外挂点。还比如拧开矿泉水瓶盖后,剪掉尚留在瓶口的塑料圈;移除打火机上保护儿童的金属片等

不放过任何微小的重量,也是追求轻量化的有效方式。

这里说一个小窍门,关于户外生火的。我一般出行的话会带一盒口香糖与头灯或者手电筒(锡纸包的那种)。一方面,口香糖可以起到一定提神的作用,另一方面,嚼过的口香糖的粘性有时候能在户外起到一定作用。而关于包口香糖的纸,可以撕成一条一条的然后把两端放在电池的正负两极上,然后就有火源了

一定要按需携带

户外出行很多人都会带洗面奶、油盐、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它们本身个头都不小。但实际上一次登山用不了那么多,所以预估用量、按需携带就成了轻量化的必备措施。

可以预估一次户外会用多少护肤品,然后把它们倒入平时收集的小塑料瓶中;只携带预估用量的卫生纸;书本拆开,只带预估能读完的部分,等等。

还比如要带调料,除了购买户外专用的多层小调料瓶,你还可以利用塑料吸管:计算好需要用到的量,通过纸漏斗把调料倒进去,再用打火机封口。

我们对装备的基本需求几乎都是安全,舒适,温暖等功能性。而在这个基础上审视所有装备,很多都是能被更轻的装备来代替的。当然,这需要对各种装备的功能熟悉、对徒步地区的天气有了解与把握的老驴来做。

例如,帐篷等住宿装备可以换成吊床来代替。

铁、铝制锅具可以换成更轻的钛制锅具;油炉换成酒精炉;换更轻巧的头灯,头灯带换成弹力绳;帐篷换成无帐杆、无内帐的简易无底帐;追求极致的山友甚至会把方框眼镜换成扁框眼镜。

还有些驴友不用帐篷,而只在睡袋外面套上防水的露营袋,再在头部套上防蚊网,下雨天则搭配天幕。或者使用带纱的露营袋并带一件雨衣。

水壶上,矿泉水瓶几乎不要钱,而且自重又轻;相比锅盖,用自己裁剪、压边的铝箔片更轻更便宜;用塑料袋来替代防水压缩袋

当然一般轻量化的装备也代表着他的档次很高甚至是顶级,这种价格都不会便宜,所以买不起就找替代品吧

下面说说怎么做到一物多用:

有时候即便已经精简了装备,但是必须带上山的装备种类也不少,不过一些装备是可以混搭一起使用从而发挥出更多功能的。

比如防水袋内塞衣服,就有了枕头;半身睡垫加背包,就可以组成睡垫;半身睡袋,羽绒服,露营袋,或者无底睡袋和帽子,也可以建立睡眠系统。

除了装备“组装”,开发装备的最大化功能也是轻量化必不可少的方式。

此外,厚袜子还可以作为墨镜保护套,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当做并指手套;并且可以套在鞋头起到一个防滑作用。头部防蚊网可以当做收纳网袋;睡袋可以充当羽绒服;背包罩也能用来洗脚。

而一个800毫升左右的锅,可以兼做茶壶、碗、杯子;雨衣、天幕、地布、简易帐篷也可以是同一样东西,到这种地步 其实装备已经够轻量化了,但是还可以继续减重。就从减少装备体积上入手

对于轻量化山友来说,差不多的重量下体积大幅减少,对背包的背负要求就会降低,那么选择轻量化背包就会成为可能。

例如户外烹饪上,尽可能购买可以层层套在一起的锅具;

选择可以压缩的软水壶替代水袋、硬水壶;买蓬松度更高的羽绒服和睡袋,并用压缩袋压缩;去除零食包装,分类装进密封袋等,都有助于减重。

说到户外烹饪,那么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节约。

节约燃料上,在饭快煮熟时关火,然后利用废弃睡垫制作的保温隔热层把饭焖熟。尽量用宽口锅而不是窄口锅,避免火苗窜出,都可以节约燃料,让你少带气罐。同时,带小气罐,并且不要让火苗超出锅底范围

节约体力和精力上,不做与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无关的事,节约体力和精力,在具有一定难度的攀登路线上,最好做到要么在攀登,要么在保护,要么钻进睡袋休息,做到后就只需携带能应付这三种状态的衣物与装备即可。

每一位轻量化大佬都不是一日练成的,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反思自己的装备能否更轻,每一次登山都有新尝试,才能一点一点减重。所以轻装出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能一日而蹴的

这里也说一些攻略:像一般的牙刷,可以把手柄折断然后在剩下的部分上打孔从而减重,梳子也可以折断手柄甚至再折断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长度,因为这并不会影响物品的功能性,同时还能减重。

所以,在走向轻量化的进程中不断改进,同时注意积累经验和技术,才能更轻更效率更舒适

总之,轻量化是个系统工程

当你开始尝试时,一定要知道,轻量化不仅是让每一件装备变轻,这还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对户外出行方式与风格产生改变

装备间的连锁反应上,例如化妆品、调料等变轻变小,就可以用更小的收纳袋;当整体装备变少变轻后,背包也可以更小更轻;整体重量减少后,还可以换成轻量化徒步鞋。同时登山杖也能更放心使用碳素的

而对出行风格的影响上,轻量化涉及的不仅是装备选择。当背负更轻,就能走得更快,这样在路上待的时间就更短,从而能带更少的食物和燃料以及其他装备

最后,对于轻量化的装备选择上,一般网上的装备都有重量这个参数,多对比然后再做选择。实在拿不稳的,就都买回来然后来称重,取其轻即可

上面说的都是外在,此外还得从自己做起,平时多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和体脂率。出行前也最好把身上的毛发都剪一剪,不要带什么首饰之类的。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多多少少都能帮助到大家,谢谢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