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就爱嗑瓜子

《我们仨》就是人生圆满

就爱嗑瓜子  · 简书  ·  · 2018-04-29 23:40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认识杨绛先生完全是因为读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当时就在想《围城》的作者是一个多么有趣而又博学的老先生啊!钱老说过: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一个淡泊名利的钱老跃然纸上。

钱老说了,《围城》的创造如果没有杨老的支持和帮助是写不出来的,那么杨绛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大家呢?让国学大师钱老这么推崇呢?

13页之前,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照片和往来书信,可以看到杨老大家风范的书法,所谓字如其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气质,庄重典雅。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讲杨老做了一个梦,梦里和钱老走散了。年轻读不懂老年人为什么会做这种梦,梦里的环境描写是那么的真实,梦境中的焦急而又茫然的心情不正是现实生活中作者对于丈夫可能先于自己离开人世的一种担忧吗?

个人最喜欢的描写:“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人从小到大会做各种梦,此段梦境的描写不禁让我想到《围城》那段有些阴森吓人的梦境,同样是在写梦,笔法虽有不同,意境却同样有些让人毛骨悚然。

18页到53页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作为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夫人,肯定是有着深厚的文学文学造诣。淡泊名利钱钟书深居简出,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我们作为普通读者怎么能了解这位文学大家呢?

他夫人杨绛的《我们仨》这本散文集,正好让我们从普通的生活点滴窥见这位大师的真实一面。

初识大师源自《围城》,浅读《管锥篇》惊为天书,怎么样的头脑才能写出这样的宏篇巨制啊!

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叹:“文艺乎?考辨乎?探赜发隐,析理入微,中外今古,熔于一炉。此书奇书也,作者奇才也。山阴路上,目不暇接。”

杨绛说她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这一部分讲述了钱钟书一家三口以杨绛的视角,走上古驿道,相聚古驿道,古驿道上相失,亦梦亦幻,是现实太残酷,宁愿相信这是一场万里走不完的梦。

钱钟书的老顽童习性和钱媛的认真劲在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温馨快乐,可叹这样的生活被一个电话打断了,钱钟书飘荡在一艘船上,杨绛随着船一路行走在古驿道上,这一年间钱媛去逝,随后钱钟书也离开了杨绛,可以想象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唯一的女儿,他们的挚爱离开了他们,永远的离开了他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离别。

女儿的离去,丈夫的离去,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是一个怎么样状态,她太累了,她总是在做噩梦,可是噩梦成真,她愿永远活在梦中,永远不相信这是真的。

好句:第一处

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门外是东西向的一道长堤,沙土筑成,相当宽,可容两辆大车。堤岸南北两侧都砌着石板。客栈在路南,水道在路北。客栈的大门上,架着一个新刷的招牌,大书“客栈”二字。道旁两侧都是古老的杨柳。驿道南边的堤下是城市背面的荒郊,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爬山虎直爬到驿道旁边的树上。远处也能看到一两簇苍松翠柏,可能是谁家的陵墓。驿道东头好像是个树林子,客栈都笼罩在树林里似的。我们走进临水道的那一岸。堤很高,也很陡,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水边一顺溜的青青草,引出绵绵远道。

第二处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

其中写做手法更是让人佩服,用梦境写现实,让人读出的是说不出的心痛,这种心痛让人意会后是一种痛彻心扉,是一种抓狂,是一种疯癫。

那个特殊的时代,两个所谓“旧社会”的文人,再怎么样的小心谨慎,也逃脱不了社会的大背景,所幸钱钟书因为翻译毛选而有了一个护身符,没有遭受太多的磨难。

而钱瑗能够在社会的大变革中能够十年间独善其身也是万幸,或许这就是钱钟书杨绛夫妇言传身教,与世不争的结果。

十年间的种种遭遇不平似乎在杨绛写来,处处轻描淡写,实则处处惊心动魄,闯过了一个个鬼门关。

一个失去丈夫女儿的老太太对于过去生活的种种磨难,始终是一种超然的态度,有些人说老太太有些“做作”,将心比心,换做是你,一个英国留学回国的知名学者,你会不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呢?

之所以杨绛能活百岁高龄,完全在于她那超然的人生态度。

读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知名作家以及学者一家三口普通的生活经历,钱钟书能够成为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那不仅仅是有深厚的家庭底蕴和过人的天赋(因为钱瑗小小年纪就可过目不忘,自然有遗传因素),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他有一个生活上处处能够照顾他的理想伴侣杨绛。

每个人都有其最擅长的方面,能够将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确是个很难的命题。

钱钟书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可怎么就看上了长相平平的杨绛呢,不言而喻志趣相投,终身的相辅相成患难与共,“我们仨”已经是一个整体,“你们”两个离去了,但“我”要替你们一直活下去,做你们未完成的事情,实际《我们仨》是杨绛替女儿钱瑗写完的故事。

今天读完了这本小书,意犹未尽的翻看书中的照片以及附录,或许平常人的一生就是《我们仨》,一生一世“我们仨”就是圆满。


无戒365天极限日更挑战营第五十八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