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汗青正浩

二战欧洲战场上,燃烧瓶被士兵视为“对坦克神器”,为何我军不用

汗青正浩  · 简书  ·  · 2020-06-21 23: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可谓是最激烈,也最烧钱的,交战各方出动了多种重型武器,战斗机布满天空,坦克制霸陆地。而比起很难正面作战的飞机,坦克这种只能在陆地行进的大铁疙瘩,还是被欧洲战场的士兵找到了直接又简单的对抗方法,那就是“对坦克神器”——燃烧瓶。

燃烧瓶制作快捷,成本低廉,只需要在玻璃瓶中灌入汽油等易燃物,再用布条塞紧瓶口,点燃之后投掷到敌方坦克上就行。燃烧瓶在坦克的发动机附近爆炸,能瞬间造成巨大的伤害;击中履带,可破坏坦克的行进能力;击中观察口,则破坏瞄准观察能力。

1939年的诺门坎战争,日军使用了不过千余个燃烧瓶,就重创了苏联上百辆坦克。如此简单高效的自制武器,为什么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中却没有看见我军使用呢?

燃烧瓶对抗的是坦克的汽油发动机,而日军坦克多使用柴油发动机

燃烧瓶干倒坦克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毁掉坦克的发动机。当时欧洲战场上的坦克使用的多是汽油发动机,汽油极易挥发,碰上燃烧瓶自然是易燃易爆炸。而且当时的坦克为了散热,在发动机周边也常有散热口,燃烧瓶破裂后,燃烧着的液体顺着口子流淌进去,引发内部大火,坦克中的士兵不被烧死也会被闷死。

但是日军使用的坦克却不一样,它们使用的是 柴油发动机 。柴油的性质比汽油可 稳定 多了,一般不挥发,存放得当的柴油摆上几年也不会有多少消耗,因此想要燃烧瓶在发动机周边造成像汽油爆炸那样的效果可不容易。

此外,日军的坦克在前后都有机枪的设计,不仅对前方战场投放火力,对于背后的偷袭也有极强的应对能力。而燃烧瓶是需要人工投掷的,按照正常人类的臂力,需要较近距离的投掷,很难不被坦克中的敌军发现 ,从而 迎面撞上坦克后方的机枪 ,所以对士兵来说,这也是非常危险,十死九生的行为

坦克在中日战场上的投放率太低,成本又太高

欧洲战场的对抗是国力的直接对抗,更是武器研发的对抗,各种新型武器层出不穷。而在中日战场上,武力几乎是一面倒的,日本要远远强于我国。

在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泥潭中,我国军事实力积弱,别说民众手无寸铁,连军队的武器供给都十分困难。因此,日军在多靠枪杆子就能屠村的情况下,很少会在中国使用大量的坦克,即使出动,也多是用来当作炮台的,不怎么移动。

当时 日军的坦克大部分是用来防备苏联的,都在中苏边境上待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则调往海外。

此外,中国地幅辽阔,地形多样,日军要想使用坦克,运输和行进都很成问题。 坦克移动所必需的燃料可不便宜,火力覆盖使用的弹药也不便宜,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情况下自然更愿意使用便宜的人力,而少动用高成本武器。

坦克少见,燃烧瓶也少见,制造燃烧瓶的材料更少见

在抗日初期,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坦克这种武器。这种浑身被铁皮包裹的铁疙瘩如同小山一般在陆上横行霸道,刀剑砍不动,子弹打不穿,见过它的人多半已经没命了,哪里还能想到和它 正面 对抗呢?

其次, 燃烧瓶的制造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成型于欧洲,发展于欧洲,也大发神威于欧洲的自制武器, 中国能见到的欧洲人,又怎么可能会向中国军民传授如何制造燃烧瓶来对抗自己的经验呢?

更何况,制造燃烧瓶的材料在当时的中国也不易得。装燃料的瓶子多是易碎的玻璃瓶,而当时中国工业都被外方控制,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来生产大量的玻璃瓶。

瓶子里装的汽油、高浓度的酒精、白磷等,都不是普通百姓能随便接触到的材料,中国在大庆油田发现以前可一直是贫油国呢!

总之,二战期间,中日战场上的坦克投放率本就不高,燃烧瓶很难对使用柴油发动机的日军坦克起到作用,制作也并不方便,因此在欧洲战场上常见的燃烧瓶并不是当时适合我军使用的武器。 但是 尽管没有燃烧瓶,抗日战争中我军同样使用了自制地雷、炸药包等土制武器,奋不顾身地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守卫了家园。

这种顽强无畏的精神,和来之不易的胜利,都值得现在的我们珍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