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微微如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微微如尘

平等之下的强弱之辩

微微如尘  · 简书  ·  · 2020-10-19 08:27

现代社会普遍倾向于对弱者的保护,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自然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而文明的演进则弱化了个体之间的竞争,趋向于整体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的拓展。

而作为一个人,自始至终,我们都有着平等的诉求,但是决定社会形态的是生产效率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社会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一时刻的状态都是各种要素旷日持久累积的结果,所以通常社会的变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反作用力,往往这种力量是单个个体无法承受的,所以我们才会被帝制钳制了近两千年之久。而在西方,在短短数百年间,就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思想启蒙,工业革命,而后迅速迈入了现代化。正是由于西方的古典价值观一开始就是对个人价值的强调,才使这种巨变成为了可能。正如达尔文中进化论的观点,一个物种想要进化,必须要有足够的个体;而这种观点用来分析人类的发展就是只有解放每个人的思想,才有更大的概率推进科学技术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人类文明进程。于是我们才会更加大力提倡“人人平等”,这是只有在科学昌明的今日,才不仅仅是只能停留在个人理想层面的目标,而是真正成为了能够作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平等呢,一般而言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没有上下和隶从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在大部分国家都是写入宪法的内容。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出生以来,容貌,智力,家庭条件都不相同,我们生来可以说就是不平等的,这些资源的不平等也正是人类社会最开始出现阶级的原因,一些人为了使后代延续自己已取得的利益,而人为的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从思想上限制阶级间人口的流通。到了现代,虽然这层思想上的枷锁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但是这种依靠资源产生的鄙视链却依然存在,只是大部分情况我们用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等等概念将之束缚在了这些更加细化的分类之中,遏制了它的蔓延趋势,才使得我们避免了重走旧路。

但有些事实却不会改变,有人成为了强者,有些人则依旧相对弱势。只是,如今的强弱体现更为复杂,如在能力,外表,财富,关系网等等只要能给生活带来增益的,都可以作为判定标准。但现今的社会却往往更注重单一方面弱者的权益(如贫困),毕竟这更容易量化。然而,这么一来,事实上又会产生一个问题,弱者有了资源的倾斜,有了提高,就会拔高下限,从而产生新的实际的弱者。资源的倾斜本身就会对定义为弱者的群体产生位移的影响,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倾斜的资源分配会更倾向于个人利益的选择,从而偏离初衷,甚至如对残疾人这样的弱势群体,都会出现只认证件而忽略事实的情况发生。

于是利益的倾斜反倒成为了人们争相追逐的利益,所以才会产生以碰瓷为职业这些利用社会舆论倾斜度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人。弱势得到了社会舆论或是资源的加持,反倒在某些事件中居于了有利地位,所以有些人便会专门把自己包装成弱势群体来博取支持。大众也很容易因为一个标签就被点燃自己的怒火,网上许多反转又反转的事件,除了说明媒体人的不负责任外,更多反映的则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理智的看待事件本身,只是凭借一时好恶倾泻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汇集的力量,也将左右事件的发展,使事情脱离客观。

强弱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可能就只在呼吸之间就可以完成转换,所以对于个人,保持谦抑的态度很重要。

没有人生来就是强者,也没有人生来就是弱者,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化。所以我们才需要去适度的掌握距离,如果没法体会这种距离感背后存在的真正意义,可能就会疏于经营理解这种距离,从而要么主动变得疏远别人,变得缺乏交际,要么变得特别轻浮,容易与人产生矛盾。

大至国家,小到个人,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意识以及所对应的付出,德国一战屈辱而终,然后20年后却横扫了欧洲,日本在19世纪中叶被迫打开国门,然后几十年之间迅速经历改革,崛起;德国和日本二战失败,但战后经济却飞速增长,最终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中叶美国不得不通过《广场协定》的签订来维持国家经济之间的平衡;中国在近代也饱经摧残,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着经济的高速腾飞,国力的不断增强。纵观历史,这种事情数不胜数,没有恒强和恒弱,至于个人也是一样,这恐怕才是现代意义下“平等”含义的本质。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