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导筒directube
欢迎关注导筒,漫游导演宇宙。 我们会分享关于导演的演讲,访谈,电影课,展映活动,文字著作等等,同时也会推荐小众冷门的电影花絮资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导筒directube

严顺开 | 我喜欢观众带点辛酸的笑

导筒directube  · 简书  ·  · 2017-10-24 13:15

上海人说,严顺开其貌不扬却很亲切,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他称得上是上海滩的一张文化名片;专家们说,严顺开的表演诙谐幽默,风格独特,是南派喜剧的一面旗帜;严顺开说,我爱观众的笑,我更爱观众在笑的同时能沾上一点眼泪。

口述/严顺开 采写/赵青

严顺开(1937-06-06 至 2017-10-16)


《阿Q正传》:一个含泪的喜剧角色

严顺开1963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 进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直 活跃在上海滑稽戏的舞台上。他的表演充满了对 有缺点的底层小人物的无限爱心和同情,不但让 人掉泪,更让人深思!尤其是1981年他参加拍摄 的第一部影片《阿Q正传》。

阿Q让我伤透了脑筋

当年上影厂的影片《李双双》的导演鲁韧 给我们剧团排过戏,所以他对我比较了解。有一 天他给我电话让我去他家,问他什么事也不说。我去了以后才发现岑范导演也在,他曾经看过 我的戏。其实那天他们是专门找我去聊的,就 是跟我聊阿Q这个形象。岑范导演问了我好多关 于鲁迅这篇小说的问题,我回答得还真不错!怎么回事呢?巧啊,那时候正好上海芭蕾舞团的一 位导演,想请我跟她共同执导芭蕾舞剧《阿Q正传》,她让我担任戏剧导演,所以我很认真地看 了鲁迅的书,尤其是《阿Q正传》。岑范导演找我 的时候我刚看过书,所以对答如流啊!之后就 通知我去厂里试镜、录像,来来回回不停地折腾,可就是定不下来,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还觉得挺 委屈的。因为当时我在上海已经有点影响了,在 滑稽戏舞台上还是挺成功的,在我们滑稽剧团 也是个宝贝儿子,你怎么可以把我青菜不是青菜、 萝卜不是萝卜呢?这样的来回试镜,让我的自尊 心有点受不了。

后来我听说是这么个情况:鲁迅写出这篇小说之后,中国的第一代大导演洪深就想把它 搬上银幕。洪深给鲁迅写信说要拍这部小说,鲁迅回信说:“此刻没有这样的明星,搞得不好就把它搞成滑稽戏了!”鲁迅先生最讨厌的就是 把阿Q搞成滑稽戏,而岑范导演现在却偏偏到 滑稽剧团去弄个演员来演阿Q。所以不管他怎么 解释“严顺开是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  可领导还是不放心。毕竟《阿Q正传》在当时来 讲是部很大的片子,投资大,影响也大,上影厂 要是没拍好的话也是件不得了的事情。

《阿Q正传》(1982)


此外还有个背景,当时有三家电影厂同时 在拍鲁迅的作品:北影厂是《伤逝》,长影厂是《药》,上影厂是《阿Q正传》。每个厂都想拍好, 都想让大家认可这是鲁迅的作品,压力都很大。 等来等去,最后导演说不管了,先去绍兴下生活。 到绍兴呆了一段时间,厂里来了6个大导演,讨 论之后决定先让我试拍。我当时压力非常大:自 己想拍,但别人不让拍,这真的很痛苦;临了真 的开始拍摄,我自己反而害怕了,害怕要是真演 砸了怎么办?演砸了我这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了!

那时候没法很快看到拍摄效果。一般我们 是拍摄两三天,就把胶片送上海洗印,然后会 电话过来说哪里有问题要重拍,等等。所以一般 已经拍过的景先留着,等上海的消息过来说OK了,这个景才会拆掉。当我拍到第三、第四批镜 头的时候,厂里的消息传过来了,说严顺开的这 个阿Q的角色出来了。我当时听到这个话真想痛 哭一场!怎么到这个时候才承认我呀!拍电影怎 么那么难哪!

我理解的阿Q形象

我觉得我的艺术道路好像为阿Q这个角色做了很多的准备似的: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学的 是理解人物、分析人物,最后如何去塑造这个人 物;在滑稽戏舞台上滚来滚去,逗观众发笑是 最主要的,又让我大量地在喜剧表演的手法上 得到了锻炼。这两者较好的结合,使我比一般 演员多了些潜质和机会,也使得我在塑造阿Q时 比一般人更擅长一些。有的电影演员或者话剧 演员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挺动脑筋的,但是在观 众逗笑、营造喜剧效果方面就不怎么擅长了。假 如单纯活跃在滑稽戏舞台上的演员,他在银幕 上塑造角色可能就稍微欠缺点,他容易游离在 角色之外,老想着怎么才能逗观众笑。先考虑 塑造人物性格,然后再想如何让观众高兴,喜 剧性应该是在人物性格中爆发出来的,这种意识在我演滑稽戏的时候就一直有,这为我后来 在电影中塑造各种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假 如我只是用一般滑稽戏演员的要求来演阿Q也 许更搞笑,但大家肯定会觉得这绝不是鲁迅笔 下的阿Q ;反过来讲,如果我一毕业就去了专业 话剧团体或马上就去拍电影,可能在人物喜剧 表演的把握上又欠缺了不少。

鲁迅笔下的阿Q其实是个悲剧人物,但是 人物的外壳、个性带有一定的喜剧性,是属于含 泪的喜剧角色。所以当时我觉得这个电影很难 拍,在拍摄之前我去查了不少资料,也想通过其 他的艺术形态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物。比如我去找 了相关的美术作品,但是很奇怪,找了半天,阿Q  这个人物有木刻的,有漫画的,但是却没有油画,  没有工笔画。也就是说鲁迅这篇小说在很多人 眼里是很夸张,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写意的,是一 个人物特写,漫画和木刻更擅长表现写意的作 品,过于写实也许无法真实的反映阿Q形象。所 以我跟导演说,这篇小说要拍电影最好是拍类 似美术片那样的影片,因为故事片一般都是写实的。况且它是个人物传奇故事,表现了阿Q对 各种人物的态度诸如对赵太爷、对假洋鬼子、对 吴妈、对小尼姑等的态度。看得出来,鲁迅写这 篇小说的时候并不是为拍电影而写的。导演也 承认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是有难度的,如果没有 难度的话,也不会留到这会儿才拍。

严顺开百花奖获奖现场


后来,我演着演着就在想鲁迅写这篇小说 的时候心情一定不是很好受,有些地方一定是 一边流眼泪一边写的。阿Q这个人物很苦的!人 家骂他,他不服跟人家对骂,完了给人家打了;  人家骂他,他不响了,脸上有点表情,人家说他 肚子里在骂,又给人家揍了;完了他就想办法, 人家骂他,他只能当成给儿子骂,自己快乐的走 了,靠的是精神胜利法。这个人物是在时间的磨 砺下,最后慢慢形成他的悲剧命运。所以这个人 物虽是个喜剧人物,但鲁迅又反对把它搞成滑 稽人物,就是因为它是部苦涩的喜剧。我是一边 演一边才慢慢理解体会这个人物的内心的。

演阿Q我一刻不敢松懈

我是演舞台滑稽戏出身,电影和舞台原本 就是姊妹艺术,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有人说电 影艺术是导演的艺术,舞台艺术是演员的艺术。 电影的整个拍摄过程主要是导演在把控,统 筹整个影片,但是舞台上演员却占了很大的份 量。在拍摄时首先演员要很信任导演,导演也 是演员的镜子,通过导演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 足。岑范导演在拍摄时并没有因为我已经是个 有名的滑稽戏演员而放松要求,但从另一个角 度来说,演员的创作感觉也需要得到一定的保留和尊重,得到导演的爱护。而导演阐述的一切 都是为了让演员更好地理解人物。我和岑范导 演之间的合作比较愉快就因为这点,我经常跟 导演沟通,我们互相尊重。假如他说什么就是什 么,表面上你好像很尊重导演,但实际上你并不 尊重他。因为你只有跟他反复沟通以后,才能真 正了解他的意图,而不是简单盲目的惟命是从。 记得有一场戏,拍阿Q做梦,他的背上插有四面靠旗。后来靠旗背上去后就有问题了,因为 我演的时候老想着这靠旗怎么把它动得漂亮点, 能威风的表现。这样一来反而影响了人物真正 的表达意图。我跟导演说了我的感觉,结果导 演干脆说拿掉算了,就舍弃了。他也要求演员要 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戏上,不能老想着服装什 么的。类似像这样的情况很多。

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很苦,天气热,路也远。 有些镜头是在鲁迅的外婆家拍摄的,那时没有 高速公路,每天去就是坐两个小时的小火轮,拍 到天黑再坐两小时回来,还要自己洗衣服,然后 准备明天要拍的戏。第二天一早4点就被化装叫 醒。化完装,6点左右再坐2个小时的小火轮去拍 戏,很辛苦!但是现在想起来,演员就是要折腾,不折腾不行。那个时候整整拍摄了四个月,我的 酬金是600元,蛮开心来!

之前从没拍过电影,《阿Q正传》拍完之后 影响非常大,让我感觉是上完大学后又读了研 究生,懂了不少,尤其是电影的特性,电影表演 艺术方面懂了不少。这部电影一共有700多个镜 头,阿Q就占了600多个镜头,导演说你这个电 影拍完就等于拍了好几部电影!拍摄时有的老 演员就跟我说,像这样的角色在表演时不要每 个镜头都很注重,可以扔掉一半;600多个镜头, 重视300个镜头的表演就行了,剩下的弱化一些。 但说实话,咱毕竟是第一次拍电影,一个都不舍 得扔的。所以现在回头看这部影片,这点是我很 安心的,没有一个镜头是所谓“扔掉的”!

《阿Q正传》(1982)


《阿Q正传》是国内外发行,国外的同行还 是很喜欢的。法国电影同行说这个人物刻画的 心理,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有。当时法国正 好在搞选举,他们说如果社会党选举获胜的 话,那好多人都会去社会党,就像阿Q加入革 命党一样。这是能产生共鸣的地方。但是他们 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有些情节在他们眼里显得 过于口罗嗦,笔墨不够准确。比如说阿Q要跟吴妈 睡觉,按他们的理解睡就睡,不睡就不睡,有必 要在后面还引出那么多戏,被打呀什么的,没必 要搞得那么复杂。这其实是两个国家的国情和 人文观念上的差异。有意思的是,当这些法国人 得知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看完这篇小说,这个人物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 遗忘”,他们也纷纷表示出了惊叹和赞赏。

《阿混新传》:杜小西就是你身边的人

《阿混新传》1984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 严顺开扮演的“阿混”杜小西,在“文革”结束后 的一代青年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在改革 开放的浪潮中表现出了迷茫和混沌,影片中的情 节在令人捧腹的同时也发人深省。经过了一次次 的打击,杜小西终于鼓起勇气,弃“混”图新,决 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个电影原本是上海滑稽剧团一个舞台 剧,在上海演的时候非常轰动。从某种程度上 讲,舞台剧比电影更好看,因为电影跟观众总还 是隔了一层,而舞台剧是直接面对观众的。观众 在台下笑啊乐啊,演员听到笑声就会更人来疯了。 人家说滑稽戏是市民阶层的戏,但《阿混新传》 不仅一般的市民喜欢,它还进了大学,我们还去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演出,一共演了四场。所 以当它改编成电影,变成普通话版后,在全国传 播,影响就更大。

《阿混新传》(1984)


《阿混新传》剧中的人物和情节,观众都 非常熟悉。8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文革”最令人痛心的一点就是把一代青年变成 了文盲和半文盲!这片子为什么在当时会那么轰 动呢?因为片中的人物在好多人的家里,或者在 你亲戚朋友那里都能找到影子,这点占了很大 的便宜,观众的反应很有亲切感。这是当时特 定的环境、特定的时代造就的。这部片中塑造 的青年工人杜小西是个没有本事,只能靠混来 过日子的人。因为当时刚拍完阿Q没多久,所以 就给这个戏起名为《阿混新传》。有人说阿Q这 个人物反映了清末民初背景下的国民性,那么阿 混身上是带有80年代好多年青人的影子。大家 都觉得杜小西这个人物非常非常熟悉。这个剧 本是我们团里几个人一起写的,只要大家在一起 聊,说起自己隔壁家的谁谁谁如何如何,或者自己的亲戚朋友如何如何,情节、人物马上就很 鲜活的出来了。不管怎么样,杜小西是当时时代 的一个典型。作为我来说,身边看得太多了,而 且演的时候拿出来就是,只要不是故意做作,在 戏中越自然表演,观众就越觉得可信,越可信就 越可笑!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文革”以后上海 市民的生活缩影,就能产生很多共鸣。

《阿混新传》这部电影在当时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大的可以说它批判了“白卷英雄”、“读书无用论”等一系列“文革”残留的痕迹;小的 可以说提醒了很多人,你家里的孩子,你身边的 人,甚至你自己有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严顺开 认为,一部作品只要能真实反映社会的一面,都 应该得到尊重,得到肯定。如果它真实反映的社 会面,还是观众喜欢看的那一面,有什么不好呢?  无论它用什么形式去表现,电影也好,舞台也好。

我一直有个想法,电影和舞台在表演上有什 么区别?我认为它们的共性最主要是感觉艺术。 只要你感觉对头了,在表演上把它放大也好,缩 小也好,其他就是次要的了。感觉抓住了,我在 舞台上表演夸张一点、动作大一点也会被观众认 可;同理,我在银幕上表演细腻一些、动作收小一 点也会被认可。这都是可以伸缩的。但是在电影 和舞台形式的处理上还是有些差别的,比如说 电影里有杜小西跳河的镜头,舞台上只能装装 样子;但是那场戏在舞台上杜小西有一长段的 独白,这又是在电影中不适合去表现的。

不管怎样,这戏搬上银幕困难不是很大,因 为这部舞台剧本身就很讲究生活,并没有像有 的滑稽戏那样过分强调夸张。《阿混新传》还 是很实在的,这是我追求的效果。我导的戏我 演的戏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的,都是生活气息 很浓,更接近生活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我经 常跟人家说我很喜欢观众的笑,但是我还希望 观众在笑的同时能沾上一滴眼泪,有点心酸的 泪。这是我的追求!阿混不管在家里在外面怎么 闹,观众看了笑翻,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有那个时 代的烙印,说到底他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不见得 不聪明,他出的点子都是很聪明的,他就是给那 个时代愚弄了。所以说家里有这么个人的话也是 很心酸的!

当时,长影厂和珠影厂争拍这个片子,吵起 来了。后来珠影厂的王为一导演——他搞喜剧 搞得比较多,他在一次全国性的电影厂长会议上 说:我年纪大了,让我再搞一次喜剧吧。结果电 影局的领导说:那就让王为一搞吧。

《阿谭内传》:用喜剧形式表现两岸题材

《阿谭内传》是严顺开“阿”字三部曲,继《阿Q正传》《阿混新传》后的第三部。这是严顺开第 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30多年前,阿谭到台经商,妻子秀云却留在泉州老家。阿谭念旧,始终 不肯再娶。后几经周折,阿谭偷渡回泉州,却被当 地治安部门发现,把他当做美蒋特务闹了场误会。 阿谭又平安回到台湾,一年后秀云生了个儿子。消 息传到台湾,全家沉浸在大团圆的憧憬中。这是一 部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海峡两岸悲剧情歌的影片。

《阿谭内传》(1988)


1987年,我以顺开喜剧社的名义去福建演出,在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和台湾的关系。从福 建去台湾的人很多,台湾在福建经商的人也很多。 他们都说闽南话,习俗也相差无几,两地关系非 常密切。解放前两岸交往原本就很多,后来大 陆去台湾的也不少。我们那会儿说夫妻分居两地,它那是夫妻分居两岸,这种情况非常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福建和其他地方不同,那个地区 的妇女一旦结婚,就一辈子跟着丈夫,改嫁的 很少。当时还有一点听了让我很感动,就是他们 家乡的生活条件好了,老房子要拆了搬新房,可 是家里老人就不让拆,怕他们的孩子或亲人回 来找不着自己的家。包括家里的布置都要跟以 前一样,就是让他容易找到家。我把这样的情节 都放到了电影里。更重要的一点是两岸的关系 在当时也是个热点。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 觉得搞这个戏也挺好。分居两岸的状况,也许从 这里能找到一定的喜剧性,加上我也想自己当 回导演,现在看起来拍得还马马虎虎。听说当 时福建电影制片厂拷贝卖得还蛮好的,呵呵!

《夫唱妻和》(1996)


两岸团聚的题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始终 是个重要题材,它代表了一大批中国人的意愿, 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说实话,创作这样一个 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的喜剧,我还是动了点脑筋的。所谓喜剧,也不是简单地看题材,而是在 人物关系上、人物性格中加入一些喜剧效果。比 如说影片中有一段阿谭偷渡回大陆,还是有政 治性的。偷渡你要会游泳吧,不会游泳,那就 好好在家练闷水,这就有喜剧性。阿谭差不多 快到海岸的时候,偷渡船上的大胡子就让他下 海了,游到岸边被大陆公安抓到了。公安人员问“你怎么上来的?”“不能说,大胡子让我上来 的。”“那你到底干嘛来的?”“不能说。”他不 能说,怕说了连累自己这边的老婆。这样的情节 会造成一定的喜剧效果,因为阿谭是很认真的 来回答这些问题的,让你感觉到他的回答完全 是特务的口径,这不就很搞笑了么!所以像两岸 关系这样的敏感问题能不能用喜剧的形式来表 现,这是个角度问题,就看你怎么拍,从哪个角 度去拍。

我觉得搞艺术的人,不管是编剧、导演还 是演员,他一定要创作自己熟悉的人,这样成功 的可能性才大。我演小人物可以,但是绝不做小 人。有的看着是个大人物,其实是个小人,这样 的人也很多。一个人总要有人生的追求,人家说 我演小人物演得很好,我就很开心。但人家要说 我是个小人,那就不行了。

80年代我演了那么些电影,最有喜剧艺术 代表性的,我觉得还是《阿Q正传》,不过在我心 里更偏爱《阿混新传》,它在喜剧表达上显得更 淋漓尽致一些,它的喜剧价值也许比《阿Q正传》 更高一点。还有《阿谭内传》,因为这是我自己 导演的片子,花心血多,总是更偏爱一些。每部 片子都有我喜爱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我对自己 艺术价值的认同吧!

责任编辑/翟建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