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多一口都不吃

终于啃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多一口都不吃  · 简书  ·  · 2021-05-25 18:20

终于啃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为什么说啃完,因为这个啃字确实代表了我看这本书的过程。

实话实话,这是第三次读这本书,不是第三遍的哈,前面两次看了1章就放下了,读不下去。这次鼓起勇气,以每次15页的速度,啃完的。


禅.jpeg

这本书源于一次旅行,一次肖陶扩式的旅行。作者带着自己有些心理问题的儿子,和一对朋友夫妇一起从明尼苏达州,骑摩托长途旅行,最后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横穿了美国的大半。

注:肖陶扩,Chautauqua,19世纪末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于暑期在野外举行教育集会,提供宗教和成人教育的课程方式,举凡娱乐,演戏,音乐,讨论,报告均有。简言之即户外拓展项目。

书中有三条线索:一条是作者与儿子的冲突与对话,一条是朋友对摩托车代表的科技的冲突与对立,另外一条就是幽灵一般的斐德洛。


摩托车.jpeg

我们先看和儿子的这条线索。文章开始部分,作者说孩子有些问题,在学校里不群,没有朋友,而在路途过程中,儿子面对困难的退缩,父亲说要不把他送回家去,这时有说孩子和家里的亲戚朋友不会有人照顾他,因为没有人喜欢他。读到这里,我以为这场肖陶扩是为了儿子。

就在这时,不时有作者的梦境出现:

长廊的尽头有一扇玻璃门,玻璃门后面站的是克里斯,他一边站的是妈妈,另一边站的是弟弟,克里斯双手抵着玻璃门,看着我,一直向我挥手,我也向他挥手,然后向后走去
一切都是安静的,好像一部无声电影。
现在我看到这个玻璃门了,它是我棺材的门。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棺材,而是一副石棺,我趟在里面,已经死了。

在第三次出现这段描写后,终于有了变化:
我想把门打开,但是在门边有一个黑影,命令我不可以碰它,他把手指比到唇边,已死的人是不许说话的。

这时我好像明白,问题不是克里斯,是他们的关系。

我永远在玻璃门的另外一边,没有办法打开,他想叫我打开,但是总在打开之前,我就离开了。现在我们中间有了新的隔阂,那就是陌生。

直到书的最后才出现转机。我被结尾父子之间的海边对话深深打动,几近流泪。那种冲突缓和之后的执拗、不肯低头,内心已经服软,嘴上依然强硬的劲头儿,只可能发生在血脉相通的两个男人之间。

往往连我们自己都无法了解彼此的关系。他就是我出院的真正理由,因为让他独自长大是不对的,而且梦里他总是想把门打开。我根本没有把他带到哪里,是他在带我。

到这里,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

这本小说出版于1960年代,作者罗伯特·波西格(1928-2017 Robert M. Pirsig),15岁即考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并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后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后,在当地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 精神病院 ,备受折磨,接受过 28次电击疗法

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儿子克里斯,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它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7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霍金、乔布斯等人对这本书倍加推崇。

我想是这次旅行,是他的儿子治愈了他。

另外一条线索 是朋友在旅行中对摩托车的关系,朋友对摩托车非常的抗拒,特别是当摩托车出问题的时候。而且,在修理摩托的时候,发现这些摩托车专业人员对待摩托车也很粗鲁, 做起事来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投入 。他们一边修理摩托车,一边听音乐,作者说,这样是没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他们一边需要科技,一边又诅咒它。我相信他们很明白这点。这正是他们厌恶科技的原因。

到底如何和摩托车,出了问题的摩托车相处?

而作者给出的应有态度是平静,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听上去像是陈词滥调。但是作者说:“事实上,要心平气和并不简单。那是整个事情的灵魂,(摩托车)保养的良好与否就取决于你是否有这种态度。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是心平气和的具体表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把持不住,在你维修机器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你的个人问题导入机器之中。

作者推崇的平静,心平气和,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的思考,接近于“心流的状态”,这样避免自己的工作变得枯燥的方法,要选择良质,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

至于良质是第三个问题里面的。

斐德洛,那个幽灵般的人物,也可以说精神崩溃前的作者,通过他,作者反复论述古典与浪漫的两个触角逐渐推演良质与心、物之间的关系,得出良质是因,而果才是所有的主体以及客体”的推论。

这里介绍下书中提到概念: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大体有两类。一种是浪漫的认知,从表象观察世界,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和直觉;另一种是古典的认知,依赖理性和法则,探寻表象背后的复杂结构关系。

而良质就是连接这两种认知方式的东西。

作者在书中形容能够容纳两者的认知叫做Quality,译者翻译为良质。我对这样的翻译持保留意见,因为读起来总是怪怪的,当然,自己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姑且,当它是无法言说的认知,直到后来,作者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经》,道,和作者所说的Quality不谋而合,但我更喜欢后面作者说卓越。

这段再具体的,说实话我读的也是不甚明了,寄托后期,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启蒙一下,再回来读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