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深深不息姚深深

孩子被一次次杀死

深深不息姚深深  · 简书  ·  · 2019-11-04 11:23

姚深深,坐标郑州。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调解》特邀心理专家,参与100多次节目录制

知识产权:

生命之爱课程体系

生命蓝图技术

生命故事疗法

生命大设计

深深不息

孩子发出的任何一个动力,都可以视为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如果这份动力能实现,或得到外界的积极回应,就意味着,这个独立生命活下来了。相反,如果大人(如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灭了孩子这份动力,那孩子就会体验到一次死亡。——这虽然是比喻,但对没有形成自我的孩子而言,这是真切的死亡体验。

如果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大人总是赢,总是把自己的意志成功强加给孩子,那就意味着,孩子一次次被杀死。如果被杀死的概率太高,那孩子就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即以为,自己做任何主动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他们可能会基本遗忘掉主动这回事,难以再充满热情地发起自己的动力。

如果孩子常常赢,发现世界是会积极回应他,他的动力一次次活下来,当这种感觉一再被确认后,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基本感觉——【我】的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我】基本上是可以存活的。这就意味着,一个抽象的【我】诞生了,因为这个抽象的、内聚性的自我诞生了,然后,孩子就能比较好地接受,他的很多动力是不会实现的,他就能接受这些动力的死亡。

大人也一样。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即一个抽象的【我】,而总是执着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意志上,好像任何意志都不能放弃,如果放弃就有死亡感,那么,你也可以好好锻炼自己,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动力的实现,而最终形成一个内聚性自我。

所谓内聚性自我,简单解释即,那些通过动力基本得以实现的人的自我,是一种实在的、有向心力的自我,这样的人自在而放松,不太需要使劲绷着。

与内聚性自我相对立的,是破碎自我和面子心理。破碎自我即,你的自我是破破烂烂的,必须从外在使劲去缝补,如同有一张外面的皮,而一旦它破碎,就会引起自我的分崩离析感。

这样写,就愈发明白,动力和压力,是一对矛盾。总是感觉到压力的人,是难以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动力的,至少在你总是感觉到压力的那个领域上是这样的。

总是感觉到内在动力的人,会充满热情,于是自然而然地努力追逐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过程中不容易觉得累。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