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学心知行
奇思妙想专题副主编,简书推荐作者。80后,艺术硕士。我是心子,你心里的影子。微信公号:学心知行,个人微信:andreawj47。
今天看啥  ›  专栏  ›  学心知行

被同龄人抛弃算什么,各种“无人”才让你崩溃

学心知行  · 简书  ·  · 2018-04-13 15:21

文 | 心子

焦虑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看到自己的坐标,也瞭望整个世界。自卑让我们更加努力,恐惧让我们快速成长。

一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引起各种争论,连人民日报的公众号都出面作出了回应。

渴望大众公认的成功,不比同龄人差,这种想法本来也没什么不对。即便喝了这碗“焦虑汤”,我们也依然该怎么过怎么过。

我们仍旧踩着共享单车,背负着老板和家人的期待,勤勤恳恳地不停工作。惦记着还款日期,算计着理财基金。

即便是同一个起点,也不会拥有相同的结果,人生这场赛道,总是因各种因素走向不同的方向。

正是因为有各种食材、调料的协调配合,才诞生各种美味佳肴。难道你选食材,只选一样最贵的,其他都不要?

只要领导,不要员工?只要第一名,不要最后一名?没有普通员工,公司怎么运作?都去当第一名,还有什么对比?

假如所有同龄人都是一个模子,这个社会也是蛮可怕的。

我们因处在发展的各个不同坐标,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这其实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被同龄人所谓的“抛弃”,处在不同层级,这还没什么,引起我注意的是新出的两条消息:

国内首家“无人银行”亮相上海,智能机器人担任大堂经理 ;

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清洁车队在上海试运行;

我的第一感受是:又有一大群人要失业了。

在这个如意工作难找,各路公司发展艰难,很多人还在苦苦追赶“同龄人”步伐的年代,人工智能也开始一点点“抛弃”我们了。

你花几年学会的一个新技能,机器人花几分钟就完成了。你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还没大展拳脚,马上岗位可能就面临取消。

我常去公司楼下的肯德基,每次到柜台,服务人员总会热心跟我重复同一套问题:

您是会员吗?请问您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您还有什么需要吗?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很敬业,但我是有一点烦的,因为我每天去,怎么也混了个脸熟了吧?我有没有会员,你不知道吗?我习惯怎么支付,记不住吗?然而,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我以前在另一个地方上班,每天早晨在同一个窗口买同样的早餐,那个大婶熟悉后顶多问一句“还是老样子?”,然后把我常点的东西拿给我。

我感觉很舒心和亲切,就像原本只是买卖的关系,又进行了新的升级一般。

肯德基开启了手机自助点餐后,我立刻去体验尝试。我只需要坐在座位,点几下屏幕,等餐备好,再去取餐处取即可。

后来,我甚至在楼上就点好,上下楼的时间,餐已经摆在了取餐台,我不过是风一样推门进去,拿了东西就转身飘走。在店里逗留的时间,都不超过半分钟。

我也担忧过收款处的服务人员,如果所有人都用手机点餐,那么她们真的就失业了。

然而,简化了的程序确实让我们更便捷。最大限度的为他人提供便利,这也是很重要的经营之道。“手机”都在努力突破它功能的边界,我们也不用惊讶一些“职位”的消失了。

我认识的退休亲戚,在做环卫工作,年纪不小,却还是闲不住。在其他老年人享受惬意的晚年生活时,她却不顾风吹雨打,为城市的美丽做奉献。

我是常常为她担忧的,偶尔碰到会叮嘱几句,路上一定要小心,下大雨要找地方避好,站的时间长腿疼了,要想办法休息一下。

在网上翻看了“无人驾驶清洁车队”的视频后,我心里暗自窃喜,大爷大妈们终于没法去大街上吃烟吞雾了。

当然,环卫工人也不都是退休的老人们,大部分可能还是稍年轻一点的师傅,而且很多人,包括退休的老年人非常需要这份工作。

想起曾经一个新闻,硕士生排在长队里应聘环卫工,引起了网友们广泛的争议,以后恐怕再有硕士生应聘,是应聘维修无人驾驶清洁车的工作,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我们无法改变,也将继续在新旧事物之间纠结和适应。

看过《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朋友一定记得,周莹辛苦获得的织布机被纺织工人们砸得面目全非,虽然剧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人故意挑唆,不过也充分显示了传统纺织工人当时难以接受的心情。

在那个年代,周莹能敏锐地意识到机器的巨大作用,是难能可贵的。经过几番波折,最终她还是让工人们接受了这个新事物,所有工人都开始认真学习用机器织布的技术,也为周莹的商业征途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如今各种“无人”的先进技术琳琅满目,时不时爆出某个职业即将被机器取代的消息。开拓创新将是永远的主题,寻找实践新的工作模式将永不停歇。

所以,我们不是被同龄“抛弃”,而是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向前,新旧交替永远存在。无论我们处在什么位置,什么层级,都逃避不了这个现实。

这么多的机器将“代替”我们,你会不会有些恐慌?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只有接纳,并不断学习。

机器也是人制造的,人工智能再聪明目前也不会取代人的大脑,未来说不好,不过我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大脑超级复杂的一些东西,机器可以无限接近,却是很难全部复制的。

各种便利的人工智能让我们从传统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其他更适合更擅长更想做的事情。

家里有扫地机器人,我们可以用清理地面的时间去看书,你会说扫地机器人代替了我们本来的清扫工作,可是我们也有了新的工作,那就是学习使用它,维护它。

机器的发展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开始需要扶着他走路,等他会走了,就可以解放出我们的双手。然后我们会继续教他跑,等他会跑了,再教他上学。

利用机器为我们服务,用解放出来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能做的工作。等新技术出来,我们会再学习和使用新的机器,再继续去做其他事情。如此,我们和机器将交替共存,这个过程会一直循环下去。

说到底,其实正是人类的智慧发展了机器,我们完全不必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吓到。

机器的发展又一次给了我们警示,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唯有处变不惊,善学善用。

不少人难免渴望稳定的工作,希望一劳永逸,然而并没有所谓的“铁饭碗”,只有在任何年龄都不放弃学习,才能适应发展着的环境。

真正的铁饭碗是:永无止境的“学习”,以及对自己不断地更新迭代。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