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LUO.HH
名字是 “罗河河” 水瓶座在德国.沉迷英语德语! 迟早学日语!《德国留学日记》不定期更嘻嘻(*≧▽≦)与废柴天性斗争!不要放大痛苦,不要抱怨!我来德意志是来赚钱的不是来花钱的。不要因为昂贵的商品悲伤,而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刚刚接触爵士舞,磨磨蹭蹭学塔罗牌好奇心比天大,执行力比驴差老马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今天看啥  ›  专栏  ›  LUO.HH

【留德日记】去德国汉堡就要吃饱饱

LUO.HH  · 豆瓣  ·  · 2019-11-19 06:30

在德国生活的第四个月,经过了晕车五小时坐大巴去东德的笔试;以及前一天17:00才通知,连夜火车去开姆尼茨参加的口试,我为期四年的德语学习长征终于告一段落。 虽然扪心自问德语听力和口语还是渣,但总归是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全部任务。通过考试又还不着急入学的DSH买菜组,既没有学业也没有工作,开始了截然不同的自由活动时间。

玩:在汉村埋头苦干两个月,每次爸妈打电话来问:“有没有去买衣服鞋子呀?”我都只能遗憾的回答:“最近要考试了啊,都没空出门花钱。”十月份的德国刚刚刮起妖风,在离汉诺威并不远的汉堡,这个德国第二大城市,我开始了糟钱的旅途。

我们一行五人,买好了下萨克森州两天的团体州票便踏上了旅途。刚从火车站走出来,夹杂着大西洋鱼腥味儿(我瞎说)的冷风就直冲冲地钻进衣领、裤腿和头发丝儿之间。在德国化妆品没用多少,衣服也买的少,一点钱全花在和暴风骤雨对抗。 为期两天的行程并没有安排太多景点,第一站就是小有名气的“微缩景观世界(Miniatur Wunderland)”我们到达仓库城,一栋老旧建筑的二楼就藏着这个巨大的展厅。

昼夜交替,四季变换都在这里悄悄发生。我们一路从汉堡、美国、奥地利走到英国,瑞士、意大利。交织的铁路绕着山临着海,典型的德国总是不经意把重点放在火车上。我注视着缓缓而来又悄悄离开的火车,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个让人忍不住联想到《清明上河图》的地方,每个小角落都在发生着小故事,醉酒被交警拦住的大叔,城市中心愈演愈烈的火灾,沙滩上腻歪的青旅。我们一群人像是盯着蚂蚁看的小学生,在平淡里找小惊喜。

逐渐向北,眼前的翠绿一点点被纯白一片替代。天色渐暗,斯堪的纳维亚的峡谷尽头放起了烟花;美国西海岸的酒吧人满为患;汉堡的音乐厅里有人沉浸在曲子里有人在打盹儿。这都是同一天发生的故事,在走出一个画面之前,总误以为全部的生活都是一种模样。

吃:来到德国最重要的海港城市,海鲜和啤酒这种通风搭配一定不能少。但在办正事之前,刚到汉堡的我们,就先让“亚洲胃”放肆了一回。

{SEOUL 1988}

尽管学了四年的德语,在德国每次点菜都是迷雾重重。日语、韩语、西班牙语,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密集的出现在菜单上。同时附上的德语菜单,说是菜名,不如说是配料表。一大波日常词汇密集出现的时候,就是很难在第一时间把“大米,豆芽,猪肉,泡菜”和“石锅拌饭”划上等号。

我们一群人看着菜单无可奈何,机智的鹏哥已经学会打开手机,跟学韩语的同学求救了。上菜的托盘一个个脸盆一样大,小桌子一下子变得满满当当。在德国餐厅的饭就像是中国东北菜一样多,我们一鼓作气吃个三分之二就饱得不行。

点菜小助手

Bibimbab 石锅拌饭 Deopbab 盖饭 Kimchi 泡菜 Jjigae 炖汤 Jeongol 韩式火锅 Bulgogi 烤薄牛肉片

{Salt & Silver}

在景点闲逛了整个下午,德国萧瑟的秋风催促着我们去吃吃晚饭了。经验教训!在欧洲吃饭还是要提前做好攻略,打电话预定位置。我们在圣米歇尔大教堂附近转了个遍,但凡在“大众点评”里有点好评的餐厅都座无虚席,只能沿着海边一直走到朋友推荐的南美餐厅。

相比个别安静优雅的德国餐厅,南美餐厅里的氛围明显热闹不少。泥土色的墙面和火红的灯光,让人一下联想到长沙的烧烤店“盟重”。厨房就在离餐桌不远的地方,在真正吃菜之前,这南美的神秘料理还是深深吸引着我的。

我们点了一份dai虾(Garnele)、柠汁腌鱼生(Ceviche)、土豆(Kartoffel)、两个墨西哥卷饼(Taco Arab)和一份dai羊腿(Lammhaxe)。

炒虾底下的主食叫Cous Cous,在语言班和伊朗同学Hasti和叙利亚同学Sara都聊到过这个黄灿灿的主食。它是用杜兰小麦制成的,外形有些类似小米的主食,又被称作“阿拉伯小米”。简单煮熟之后几乎和任何蔬菜和肉类都很配。(来自百度) 一份虾(Garnele)吃出了中国虾仁儿炒饭的感觉,大家一勺儿接一勺儿的,很快一盘子就见底。一旁的柠汁腌鱼生(Ceviche)和土豆(Kartoffel)就没那么好受了。酸酸的柠汁莫名的让我想到北京的豆汁,和生鱼片在一块又像是在腌制了好久湘西酸鱼。 土豆和羊腿本人都正常发挥,但总有些怪怪的配菜,说不清道不明。可能是橄榄,可能是酸樱桃,总之配合着昏暗的灯光想吐又吞了进去。

在南美餐厅耗费了激情和金钱的一拨人,带着寒冷和饥饿来到一家德式餐厅。我们坐在阳台上吃酸菜香肠薯条,旁边的港口停满了船舶,偶尔路过一艘游轮,还能听到船上混合多种语言的嬉笑。文化差异每天在上演,我倒也渐渐习惯了随时接受。 寒风里的酸菜香肠薯条被消灭得太快,还没缓过神儿来,鹏哥就对着服务员一脸痴笑地指了指空空的盘子,等着小哥说:“ noch einmal?(再来一遍)”,然后斩钉截铁的回答:“Ja(是的)”,完全没有一点通过了德语A2的水平,DSH2绝对是买来的。

鉴于上一顿来不及拍照,先拿离开汉堡前的最后一餐充个数。说到德餐,酸菜、香肠和猪肘子这三巨头不得不提。在国内参加柏林旅游局的圣诞宴会时,第一次吃到了“炸加烤”版本的德国猪肘子。 大叔给我切了一块带皮的部分,实在是硬到不行,难以下咽,以至于在德国刚开始准备尝试猪肘子的时候,整个人生都在抗拒。

幸好我在汉诺威和汉堡试过的猪肘子都是“炖”的版本,皮的口感糯糯的,味道很轻的猪肉配酸菜有种幸福的“东北感”。 阿逍点的猪排(Schweineschnitzel)是摸摸良心都会觉得好吃的东西,算是去德式餐厅比较保险又好吃的菜。

点菜除了对语言有硬性要求,有时候也要考虑一点运气。比如鹏哥点的“把鱼、肉、土豆和黄瓜煮成一锅海员吃的杂烩(Labskaus)”。这种既有地域特色,起名还看不出是什么的菜,我们必然是不认识的,但是遇到就是缘分,面对着一盘泛着酸味儿的糊糊,鹏哥也只能先吃为敬。 {Hummer Pedersen} 在汉堡匆匆的三日游到了尾声,顶着寒冷在港口游荡了许久的我们五个人,终于等到了吃海鲜的时刻。

靠近港口的Hummer Pedersen是一个主打龙虾的海鲜餐厅,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只鲜红的大龙虾立在店门口,像是个长沙小龙虾的夜宵摊。 我们点了一份厨师搭配的海鲜拼盘(Pedersen Spezialteller)、龙虾汤(Hummersuppe mit Büsumer Krabbenfleisch)、生蚝(Austern Variation Sechser)和主妇烤鱼(Matijes Hausfrauenart mit Bratkortoffeln)

在德国吃一些熟悉的食材也常常遇到难以置信的味道,怎么评判一道菜是否好吃,中国人还是有中国人的一套方法。 要顺利通过亚欧板块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舌头的考验,并不是个轻松的目标,除了土耳其餐厅里的烤羊排,这个海鲜拼盘里25块人民币每只的虾,着实令人流连忘返。也许是葱蒜味儿足够,德国人的手艺也有种新疆烤串的味道。

相比之下,生蚝的味道就显得平庸了不少。说什么欧洲人不吃生蚝的说法,也不只是从何而起。

出国前信誓旦旦的说,要在德国做水煮鱼吃,结果到了德国才发现德超根本找不到卖生鲜鱼的地方,只有冷冻柜里调好味的鱼块,或是各式各样的鱼罐头(鲱鱼、鲑鱼等等)。在Hummer Pedersen吃到的“主妇首选”鱼块能明显区别于加芝士和番茄酱的冻鱼块,已经值回票价了。

返程:三天的汉堡之旅就在吃饭、睡觉和消化中结束。除了“微缩景观世界”还去了圣米歇尔大教堂,忙着拍视频竟然忘了多拍几张找照片。自不量力的走楼梯爬到塔顶,到塔顶时生命也将近走到尽头。 各有所长的五个人分工明确,小罗会计算账、阿逍和之宸解说塔顶的摆钟、梦露负责完美造型、鹏哥安心在家生病。打到凌晨两点的斗地主、火车上四小时的歌词接龙还历历在目。 下次旅行会是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呢? 无论如何。步履不停。

考试结束后,我的德语备考小课堂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体验了两个月教师生活的罗河河攒着一肚子话等着下次慢慢说啦。

微信公众号: luoheheaini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