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子易的小手札

韬光养晦 | 以往的一切都是开场的引子

子易的小手札  · 简书  ·  · 2018-03-05 23:56
罗马人的故事Ⅱ丨打败汉尼拔的是罗马人的顽强和坚韧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金句:以消灭罗马为终生夙愿的汉尼拔,却给了罗马变得比任何国家更加强大的力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 三次战役


一、制胜:扬我所长,克敌所短


公元前265年,也就是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后的第6年,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摆在了罗马元老院的面前。在和意大利半岛仅仅隔了一道海峡的西西里岛上,墨西拿人受到了来自西西里第一强国锡拉库萨的威胁,决定向罗马寻求救援。

刚开始,罗马人非常犹豫,这是因为:一方面,根据罗马的法律,他们有义务支援建立了同盟关系的友邦,但罗马和墨西拿却没有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尽管从意大利到西西里岛的海峡非常狭窄,但是罗马军团从来没有过横渡大海的经历,不要说战船,就是运输船,他们也拿不出来。

但是,如果罗马拒绝墨西拿的请求,墨西拿就会转而向迦太基寻求帮助。而在当时,迦太基已经把西西里的西半部分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连墨西拿也被迦太基控制,那么罗马将会失去这块重要的缓冲地,罗马联盟各城邦的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罗马人最终决定:出兵支援墨西拿。


起初,战争进展得很顺利,罗马军队接连取胜。很快,锡拉库萨的僭主希伦提出和谈(僭主的读音是jiànzhǔ,是古希腊独有的统治者称号,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甚至结成了同盟关系。表面看,罗马人完全可以结束战争了。但是,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原因在于,迦太基方面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压力。罗马和锡拉库萨建立同盟,不仅挫败了迦太基在西西里继续扩大势力的企图,而且迦太基人开始担心自己在西西里的既得利益也会受到侵犯。于是,迦太基决定派出超过4万人的海陆大军,登陆西西里,布局进攻罗马的前哨阵地。

这样一来,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正面冲突终于正式揭幕,布匿战争全面爆发。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苦战。当迦太基的4万士兵登陆西西里岛时,罗马留在那里的士兵却只有1.5万人。很快,罗马元老院决定增派4个军团前往西西里。一系列的交战后,罗马军队取得了陆上作战的一些胜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处于优势。罗马人很快发现,如果拿不到制海权,就不能切断迦太基的海上补给线,也就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是,我们前面讲到,罗马军团根本不擅长海战,甚至连一艘战船也没有。哪怕把盟国的战船算上,充其量也只有三层桨战船。什么是“三层桨战船”?三层桨战船的特点是,在船舱底部有三层错落有致的台阶,划桨手一人持一根桨,并排坐在台阶上划动船只,所以叫三层桨战船。

而迦太基人使用的,却是五层的蓬特型战船,马力相当于三层桨战船的3倍。拥有多达120艘蓬特型战船的迦太基,无疑是地中海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

没有任何造船经验的罗马决定仿造迦太基的船。很快,战船造出来了,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训练海战士兵。

罗马士兵首先在陆地上,用模型叫着号子练习划桨。第二年春天,罗马船队就迫不及待地下海了。尽管显得过于急躁,但罗马的第一支海军就这样诞生了,这支海军一共拥有100艘蓬特型战船和200艘三层桨战船。

虽然拥有与迦太基一样的蓬特型战船,但是在海上,罗马肯定不敌迦太基。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罗马人想出了一个方法,在船上安装一种新式装备,罗马士兵称它为“乌鸦吊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谓的“乌鸦吊桥”,是一种接舷吊桥。在船头靠近敌船时,解开绳索,“乌鸦吊桥”会直接落在敌船的甲板上。吊桥的前端是锋利的铁钉,落下后会扎进敌船的甲板,得到固定。随后,罗马士兵就会顺着“乌鸦吊桥”,蜂拥进入敌人的舰船。

对操纵船只没有信心的罗马人,利用“乌鸦吊桥”,把自己不擅长的海战变成了自己最擅长的陆战。这种“乌鸦吊桥”还可以移动,最大可以转动180度。无论敌船在左侧,还是右侧,只要能成功接近敌船,就可以发挥出它的威力。

凭借这种出奇制胜的战术,当双方舰队在米拉佐海面相遇时,罗马舰队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是双方之间的第一次真正的海战。战斗结果,迦太基方面多达15艘战船沉没海底,30艘被捕获,其中包括迦太基海军总司令官乘坐的旗舰。在这次海战中,迦太基方面阵亡3000人,俘虏达7000人。而罗马方面的损失据说非常小,甚至不值得一提。就这样,迦太基派往西西里的海军损失了三分之一。

从这次海战中,我们可以看到,罗马海军把海战变成了陆战,而迦太基向来引以为傲的船只操控能力却得不到发挥。可见,“扬我所长,克敌所短”的战术在海上一样可以通用。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能想出“乌鸦吊桥”这样的装备,正是因为罗马人没有海运的传统。因为海运国家的船员,除了在船只操纵方面自信满满,对船只的美观也非常看重。当所有的船帆扬起,帆船呈现出来的美,让这些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大海的男人们备感自豪。对他们来说,把“乌鸦吊桥”这样的怪东西安装在帆杆上,是对大海和船只的亵渎。但是,罗马人从来都不是大海之子,他们才不会在乎船只是不是好看。

其实,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各行各业的竞争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往往正是那些不熟悉固有规范和套路的人,更能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跳出画面看画面,凭借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和务实精神,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像迦太基人那样,由于过分自信自己在海战中的优势,却反而容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失手。

罗马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几乎在所有事情上,他们都不依靠自己亲力亲为,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必须在任何领域都是第一。例如,被罗马同化后的伊特鲁里亚人依然在土木事业上施展他们的才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被委以通商的职责;西西里加入罗马的保护圈后,罗马开始全面引进希腊文化。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在艺术、哲学和数学领域,罗马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了希腊人身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罗马人的开放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放。

二、溃败:汉尼拔的崛起

第一次布匿战争持续了漫长的23年。罗马胜利之后,取代迦太基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最强国。

而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中间也相隔了23年。在这23年里,除了极少数的迦太基人,罗马人和绝大部分迦太基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会再度爆发战争。

与胜利方相比,战败方在战后的压力显然要大得多。罗马心满意足地享受起了和平,而迦太基国内却被一种极不平静的气氛笼罩着。

于是,公元前218年,当29岁的迦太基“战神”汉尼拔率领大军、带着象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发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时候,接到急报的罗马人以为他的目标只不过是称霸西班牙全境。

然而,罗马人大错特错。汉尼拔的终极目标是打败罗马,这是汉尼拔从小立下的宏愿。9岁那年,汉尼拔就曾经当着父亲的面,在神庙内向神发誓要终生以罗马为敌。

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大为惊慌。元老院不得不放弃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

在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波河左岸,双方军队展开了第一次正面激战。但优势显然在迦太基一边。远征的第一年,汉尼拔接连在提契诺战役、特雷比亚战役、特拉西梅诺战役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但是,汉尼拔丝毫没有表现出洋洋自得。在他看来,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罗马联盟的模式。依靠这一联盟,意大利可以召集的兵源多达75万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瓦解罗马联盟。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就是为了要在铁一样牢固的罗马联盟中插入楔子,挑动同盟各国背叛罗马。

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他们完全猜不透汉尼拔的意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汉尼拔手中,在他现身以前,没有人可以预知他的动向。直到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汉尼拔的战略企图才被罗马人知晓。


汉尼拔的战术意图是:

第一步:有目的地在罗马联盟加盟各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

第二步:当这些联盟国忍无可忍主动出击时,他就发起大会战,用这种分割打击、各个击破的方法迫使罗马的同盟国叛离罗马。

最后一步:当彻底打掉外围后,进攻并一举征服罗马。

随着汉尼拔这一战略构想的完美执行,他迎来了最辉煌的战绩——“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坎尼会战。

坎尼是罗马军队在同盟国内的粮食储藏基地之一。对汉尼拔来说,攻取坎尼的目的,一是为了刺激罗马军队,二是为了补充军粮。尽管他们一路上不断掠夺,但是要让5万人吃饱饭终究是个巨大的工程。在坎尼得到粮食补充以后,汉尼拔没有率领军队继续前进,他建好了营地,一心等待罗马军队的到来。

在前几次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后,罗马人打算在坎尼与汉尼拔决战,并且派出了八万七千名罗马同盟军。

双方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对峙,在这两个月内,2000人左右的小规模战斗频繁发生。在这些小规模战斗中,罗马方面的优势渐渐显现,罗马阵营中的士气不断高涨,所有人都觉得已经胜券在握。

然而,汉尼拔就像一个职业赌徒,先让对手小赢几次,甚至装出因小规模战斗失利而萎靡不振、畏首畏尾的样子,解除罗马人的戒心,然后再让对方赔个精光。


在最终的会战中,汉尼拔使用了双重包抄的战略。首先,将实力最弱的两万五千名高卢新兵置于中军,在罗马重装步兵的猛烈进攻下,高卢新兵节节后退。而当罗马士兵乘胜追击时,一直后退的高卢兵突然向战线两侧散开,汉尼拔的精锐重装步兵出现在罗马重装步兵的面前。与此同时,看似已经撤离战线的高卢兵以及轻装步兵转移到了罗马军团的两侧,而汉尼拔的左翼骑兵也已经绕到了罗马军团的背后,将7万名罗马兵团团围住。

罗马军团遭到敌人的包围,但是,他们绝不轻言放弃,举手投降。而对汉尼拔来说,就像之前发生的所有战斗一样,对罗马军实施包围战,意味着实施歼灭战。最终,多达7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或被俘,罗马执政官埃米利乌斯战死,加入骑兵队及重装步兵团的80位元老院议员几乎无一幸存。而汉尼拔方面的战死者只有5500人。纵观整个历史,罗马军团在一次战斗中遭受如此重创,坎尼会战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汉尼拔之所以拥有如此出色、超常的判断能力,是因为他深知情报的重要性。在坎尼会战之前,汉尼拔就已经掌握了罗马军的规模。不仅如此,他甚至对罗马军队的构成、对两位执政官的性格都了如指掌。

另外,他在策划这次战役之前就已经了解到,生活在意大利一侧的高卢人和生活在法国一侧的高卢人,经常赶着家畜往返于阿尔卑斯山两侧。因此,他看似冒险的“翻越阿尔卑斯山”计划实则却是在经过冷静观察和谋划之后实施的一次有把握的行动。

从汉尼拔的这次完美战术行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军事行动中,还是在企业决策中,对于信息的掌握以及冷静分析的能力都是致胜的关键要素。


三、反击:走向最终的胜利

坎尼会战无疑显示了汉尼拔在战术运用方面的天才,一直到今天,这场会战仍然称得上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但是,在面对这次史无前例的惨败时,罗马人的反应却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罗马平静地接受了完败的消息。以元老院议员为首的全体市民,到城门口迎接、慰问带着残兵败将回到首都的执政官瓦罗。而阵亡者家族服丧的时间也从以往的1年缩短到了30天。

没有人责备执政官瓦罗,包括最初反对他带兵迎战的人,现在也不再提起一句。特雷比亚之战、特拉西梅诺之战、坎尼会战,连续三次惨遭失败的战斗的总指挥也没有遭受后方贵族的指责。那种在其他民族中常常发生的、聚集起来抗议为政者的事情,在此时的罗马,也完全看不到。

重创之下的罗马,正在忍辱负重中积蓄反击的力量。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坎尼会战之后的第14年,罗马人终于迎来了另一次决定命运的战役——扎马会战。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一次,罗马军队的总指挥是大西庇阿。如果要列举出古代西方最出色的5位名将,汉尼拔和大西庇阿一定是其中的两位,而大西庇阿比汉尼拔还要年轻12岁。

在这场战役中,大西庇阿借鉴了迦太基人曾经对罗马人使用过的战术。部署在罗马军队左右两翼的骑兵突然发起进攻,汉尼拔则立刻下令象队出击,突然冲出来的80头大象卷起滚滚尘土,遮天蔽日,一时间,双方甚至看不清敌人的位置。

但罗马军队巧妙地避开了大象的冲力。而大象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一旦跑起来,就不会轻易停下。接着,罗马军队把投枪纷纷投向象群,象群很快变得疯狂,完全脱离了汉尼拔的控制。

与此同时,在战场中央,步兵间的战斗开始了。大西庇阿抓住迦太基军队的混乱时机,下令重装步兵从正面和两侧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迦太基军队中的雇佣兵们彻底慌了神,他们想要转身向后,但汉尼拔的督战队老兵早已持刀等候在那里。汉尼拔有令,试图临阵脱逃的士兵,无论是谁,格杀勿论。

随着战争的进行,堆积如山的敌人尸体甚至妨碍了罗马军队前行的脚步。而汉尼拔也抓住这个机会,准备投入自己的主力,下令正在待命的1.5万名亲兵,编好队形出击。

与此同时,大西庇阿也下令全军重整阵型,全体步兵再次完成了从三个方向包抄敌人的包围圈。这时,骑兵队在击溃敌人骑兵后,重新回到了战场——在扎马平原上,重现了14年前坎尼平原上的情景。只是,对象变了。这一次,被团团围困的,是迦太基人。


这一战迦太基方面的战死者超过2万人,还有多达2万人被俘。而汉尼拔只带着几名骑兵,逃到了哈德卢米塔姆。


这是汉尼拔与罗马交战十九年以来的第一次战败,并且是他一生当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败。而指挥这次战斗的罗马将军大西庇阿从此被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意为“征服非洲的人”。


█ 结论

回顾第一次布匿战争和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的顽强与坚韧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在面对坎尼会战那样的大溃败时,罗马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令人肃然起敬。难怪人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高超战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盐野七生说,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想必她心目中的英雄也包括罗马的这位敌人汉尼拔。

但是,作为战略家,汉尼拔犯了一个很关键的错误:他以为罗马联盟很容易解体。在迦太基,社会阶层相对固定,所以作为迦太基人,汉尼拔很难理解罗马人的生活态度。罗马人可以在胜利后变得非常宽容,甚至可以把失败者吸纳为合作者,因此罗马联盟的稳固出乎汉尼拔的意料之外。

至于在公元前149年爆发的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人已经毫无还手之力,我们就不作过多的讲述了。从战胜迦太基,成为西地中海霸主的“汉尼拔战争”结束算起,罗马完成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所用的时间不足70年。此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就是罗马的历史。

但是,成功者在获得成功后,却往往需要付出代价。罗马人也不例外。明天,在《罗马人的故事3:胜者的迷思》中,我们将会读到罗马人成为霸主后的所作所为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