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今朝花树下

【拆解】吴聪灵给范美忠的道歉信

今朝花树下  · 简书  ·  · 2018-11-01 20:57

三个金句

1、死亡,有时是生命的消逝,有时是爱的枯竭,心的凋零。

观点:有哲理性的像诗一般的句子,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很值得学习。

分析: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有思想。人的死亡可不仅限于肉体的消亡。要不为什么会有“心如死灰”、“行尸走肉”等词汇的出现呢。这句话写得很有哲理,用词也很精确。死亡,在人类这个群体中的表现有:生命的消逝、爱的枯竭以及心的凋零。

由此可见,语言的暴力对人的伤害不亚于肉体上的打击。无论过去多久,肉体的伤痕无法平复,心灵上的重创也不能被弥补。

总结:精准的动词和名词搭配,写出死亡的表现。

2、你幸运地逃脱了震灾,保全了生命。这原本是值得庆贺的事,却因为一句话,被千夫所指,甚至被贴大字报要求杀掉全家。

观点:网络暴力不可取。

案例:这让我想起了近些年和网络暴力有关的案子:2018年4月,某孕妇因故绊了男孩一下,年龄住址被在网络曝光,收到无数谩骂干扰;今年6月,一名男士因为儿子被狗咬伤而摔死泰迪,网络暴力导致其妻子差点自杀而死。

现实世界的语言伤害,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止;而发生在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则是一场既没有惩罚又不顾后果的铺天盖地的杀戮。

罗一笑事件、动物园老虎事件等热点事件的反转,还不能给不经调查就随意发言的我们一点启示吗?只凭自己的感觉就任意发表意见甚至是谩骂,不过是一些人为了发泄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不满。

总结:在信息时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人,请做个冷静的旁观者。

3、我以为只要你错了,我就有特权代表社会,代表善的与正确的,怀着“规范社会道德建设、教育和影响更多人”的目标,来攻击毁损、否定批判你,占领着道德制高点,理直气壮地践踏着您的尊严。

观点:别以为自己代表正义就可以随意批判别人。

案例:看《唐顿庄园》,最喜欢看那个优雅又智慧的老夫人吐槽别人。她有一句台词我觉得最适合用在这里“Does it ever get cold on the moral high ground?”(你站在道德高地上就不冷吗)。每逢看到一些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抛弃他们,长大后又去要求孩子认自己并理直气壮地要求赡养的事情,我都很唾弃那些父母——你那里来的那么大脸呢?而对那些在旁边劝说什么“父母生恩”的圣母心们,就想把这句话甩给他们。

总结:遇事要多想,不要用自以为的善意去评价别人。

三个段落

1、别以为我有多高尚。在那次访你之前,震后不久,我以嘲讽批判的笔调写评论,甚为蔑视地称“范跑跑”,还对其他人出语不敬。那篇文章,如今在网上仍能搜到。是一个无法消除的证据,令我汗颜,无地自容。媒体十余年,出语轻狂的践踏性的文字,又何止这一篇。我永远没有机会消除它们了。更加没机会消除的,是这些文字、言语给当事人带去的伤害,我根本记不得有多少。

观点:媒体的工作者应该谨慎地使用自己手中的笔。

案例:《乌合之众》里说“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而现在许多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经常会采用煽动情绪的叙述方式,而不注重理性的分析。因此,很多人就会被媒体的语言所误导,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

而另一方面,网络隐藏了个人的身份,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释放人性的恶。他们认为“数量即是一切”。在某些时刻,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只被极端的感情驱使,走向偏执。当激情散去,旁观者自认为记录无关痛痒的批判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伤害,永远无法删除。

总结:不要忽视语言文字的力量。

2、而我也是这千夫之一,并为此始终不安。几年来一点点反省之余,我也会在思考,我们社会的道德、法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指导并服务于人的生活,支持协助每一生命个体存活、活得有尊严、活出好的生命品质,活出轻灵的生命状态,还是仅仅拿来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下,褒之贬之,或神化妖魔化,或捧或杀?

观点: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取舍

分析:从法律层面来讲,事件扩散开来后,范美忠所在地的教育局口头要求光亚学校开除他这件事是仓促的。即便有法律规定可以对范美忠处罚,也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一种违法的手段来制裁另一种违法的行为,是对法律的蔑视。

但从道德层面来讲,我们的社会是应当宣传真善美的,而且我们也需要真善美。人类在几十万年间一跃站在食物链的顶端,靠的是团结协作、是爱护幼小、是在丛林生存中发展而来的自我牺牲、争当英雄的道德底线。

我不知道我在面对同样的环境时表现是什么,也许也是不管不顾地落荒而逃,但我还是希望我的道德能够战胜我想要活下去的人性。

总结:康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我们可能会不遵守法律,但我们无法抛弃道德,因为没有道德的社会不再是人类社会。

3、范没有在地震来临时表现出高尚的德行,但他并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他能活着跑出来,本身就是对社会养活他所付出的代价的完好保存与升值。他成长的社会历史时空并没有赋予他救人的使命。故,如果范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那么,从逻辑上讲,首先应该谴责的是他生存其中的社会。

观点:法律上没有问题,职业道德上不被允许。

分析: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两个职业尤为尊敬:老师和医生。他们一个教育人的精神,一个治疗人的肉体;他们被赋予很多的精神内涵和道德期许。

因此,我们不能谴责一个关键时刻自己逃走的人,但我们会赞扬谭千秋、瞿万荣这样舍己为人的老师。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为人师表、师德如山,他们对的起我们一直以来对老师这个看似平凡的称呼的尊敬。

总结:“万世师表”,拥有老师这个称呼的人,注定要比别的职业的人承担更多的道德重任。选择了这个职业,除了传播知识以外也要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典范。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