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彦绫

2019112 为了分数,我们吵了两小时

彦绫  · 简书  ·  · 2019-04-22 06:06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天,红梅把学生的稿件发给我后,我对她说:“我觉得在引导孩子的成长路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说这话的时候,我绝对是忘了她是一个老师,虽然她才把学生的稿件发给我不到十分钟。

分数,对于老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敏感的区域。红梅认为,从她身边的朋友还是认识的朋友身上得出一条道理:教孩子,只有高分高能才过得好。而我以为,只要能培养出有强大解决问题的孩子,分数条件可以放低,中分,或者低分。

之所以认可低分高能这样的人,是因为从我自身来说,我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不高,但心态很好。作为差生一列,自然要为低分的孩子说说话。

红梅是个斗士,从认识她到现在,她都没改变过。现在不太发表些什么,只是因为二娃与工作占据了她的绝大多数时间。几年不见,只要说到她不认同的事情上,五句话不到,她就开始反对。

那天你来我往地争了两小时,谁也无法说服谁,要不是已经到了十一点半,明天各有各的事,只怕争个通宵有都有可能。

我必须承认,高分高能的人存在,但不多。在我的生活周围,绝大部分人都是中分高能。低分高能的也有,但也只是极少数。当年粉蝶的小妹中考时没有考上高中,她一气之下自学了一年的高中全套教材,然后考取艺术学校画画去了,现在过得挺好的。

作为普通人的存在,中分才是一个常态,除了与孩子聊天外,能聊尖端科技量子物理的人我们几乎都见不到,反面是能聊聊日常工作,哪家馆子有好吃的,哪里的风景比较好的人很多。他们都是高分高能的人吗?或许有深藏功与名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还记得那天晚上,争着争着,我突然反应过来地问了她一句:“你说的高分,有没有什么标准?乡镇级的?还是区级的?市级的?还是全国的?”她想了想说:“以我们学校这样的吧。”呃,我轻舒了一口气:“你好烦,我都以为你在拿市级甚至全国级的来说。”

其实她的要求真的不高,如果只要家庭教育引导到位,在乡镇的学校里考个高分真不是个什么事。难的主要在家庭教育上,这是我和她都能达成共识的地方。

吵了半天,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性。而我强调的中分高能她则以为我太理想话了,她说了一句和小周周一样的话:“书读多了。”然后又写诗来讽刺我一番:这个读了一千五百本书的人。吓得我赶紧回复表明态度,省得给别人误会成我真是一个读死书的人了。

在我现在每年的阅读量中,我看的文学作品仅占全量的10%,漫画占个5%,其他的以现实社会类的主。也就是说,我不是一个感叹月亮与六便士的人,完全不能与热爱文学的人讨论卡夫卡或者加缪。在我的理想中,一直认为一个人一定要先解决六便士的问题之后,再去解决对月亮的态度。

就如同对待高分问题上有层出不穷的标准一样,过得好不好,也是标准不同。有人以为要房子多多车子好好才算好,也有人愿意一口青菜一口乳腐才是好。

无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其实都表现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除了物质比较外,现在过得好不好,最终都要落在这颗感受世界的心上。而心,永远与分数无关。

红梅以为我看的书把我看成了一个书呆子,其实她并不知道,我对世界的了解却是更为深刻。关于教育,我忧虑的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心态与对世界的理解才是最为重要的。孩子总是能不断地给自己挖各种坑,还是那些不得不跳的坑。作为家长,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单凭理想是不起作用的。

在解决生活方面,六便士不会在我抬头看月亮的时候就掉下来,而我在追求看月亮的时候,我更要考虑如何去赚更多的六便士,才能让我有时间仰望星空。

活着,除了阳光与空气可以免费用之外,其他的都要花钱,如果整个生活理想化了,还能过得好吗?当然,有人能过得好,只是,他过得好的背后,是有人替他负重前行。

能仰望星空又不用负重前行的人不多,更多的人都在负重前行。孩子是未来,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分数,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培养他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容面对困难的能力,等等。

如果以后我和她不小心又为这个分数的事吵了起来,我还是选择休战吧,我可以直接认输的事情有些多,但在分数与能力之间,我选择培养能力,是必须坚守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