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半分闲静

一个前5名的优等生“顺袭”到末5名差等生引发的深思

半分闲静  · 简书  ·  · 2020-10-29 23:42

“遇见困难之后,在控制好情绪之前,智力都在休息。”

1

今天阅读了一篇文章: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文章写道,一个16岁的孩子,小学时成绩是班上前5名,到了初中,成绩下滑,最后稳定在班上倒数前5名。

文章写道,孩子变“笨”,是因为,时间花在其他让他更焦虑的事情上,如何面对评价是更恐惧的事情。

而让孩子焦虑恐惧的事情,来自孩子的妈妈。

他做得好,妈妈还会有更高要求;他做得不好,不用说,妈妈就会逮到一切机会教育他。

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智力去解决问题,而是如何直面妈妈的失望。孩子最终陷在情绪当中,智力在这个时候起不了多大作用。长此以往,我们就会看到原来聪明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笨”。

2

其实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进大学。这中间每个新阶段的开始,对孩子来说都是挑战,新知识难度的加深,新课程的变化,新方法的学习,新环境的适应,一年级、初一、高一、大一,孩子的成绩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波动,这是适应新阶段正常的表现。

我曾经听到一个一年级的家长说,孩子现在数学得不了满分,是不是应该给孩子报补习班,聊天中,孩子的妈妈满心焦虑,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于人。孩子才上一年级,崭新的一切才刚开始,考试不就是为了检测漏洞吗?这次错了,孩子不是有机会发现漏洞进行纠错吗?完全没有必要用焦虑去面对孩子。

妈妈是孩子的母体,妈妈焦虑了,即便刻意不做任何责备,孩子也能清晰感受到妈妈的不满意。况且,很多时候,焦虑的妈妈自然不会给孩子好的脸色,不会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赏识,自然会有意或无意地苛责孩子。

而孩子,就会像前面故事中所说的那样,陷入与情绪纠缠的魔咒,而不是用智力通透解决问题。

3

不可否认,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成长之路越来越顺畅。

怎么避免这种情绪魔咒呢?

鼓励!

对,只有两个字,就是“鼓励”。无论孩子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要适时地给予孩子鼓励。成绩好时,鼓励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认真和专注;成绩不好时,鼓励孩子直面问题,寻找方法,在错误中收获经验,不断进步与成长。

当孩子面对妈妈发自内心的鼓励,他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会慢慢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并慢慢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成绩好也是自然的一件事。

4

作为家长,作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妈妈,我们对这样一个神奇生命的期待,难道不就是希望它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吗?焦虑与责备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孩子的处境更糟糕。

用妈妈天然的爱,去鼓励孩子应对学习与成长中的一切问题。

孩子终将会用智力,乃至智慧,对自己的学习、自己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对妈妈的情绪负责。

我们常说,静待花开。

静是耐心,是信心,是鼓励,是对生命全然的赏识。

花总会绽放,而且是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