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马赛克

无关救赎的告白

马赛克  · 豆瓣  ·  · 2018-09-11 10:21

这是一场无关救赎的告白,只是一个相互毁掉对方最重要东西的反转复仇故事。

反差美学所带来的视觉观感与心理冲击恰恰最大程度地表达了影片的内核,让凑佳苗的原著小说《告白》在搬上银幕后也能还原甚至超越小说的悲怆与冷峻。

用唯美的慢镜头展现人性的丑陋,让萝莉正太来装饰最丑陋的灵魂,以MV级别的唯美画面来讲述这个死亡、复仇的故事,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的残酷美学,以暴制暴阴暗到底的电影,这是笔者看完电影《告白》之后的第一感觉。 冰冷的氛围,冷峻的画面,逼仄的封闭空间,再加上灰色色调的空白景,刻意拉长的慢镜头,这些看似唯美的场景拼接着叙述了这部围绕痛失爱女的教师与嫌疑犯学生、其他班级成员等展开的复仇故事。

所以如果冲着本片看似青春纯情片的片名来的伙计,你一定走错片场了。

中岛哲也是一个非常擅长运用色彩的视觉系导演,极其强调形式感。

这可能因为他是拍广告、MV出身,他执导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语》等等作品,色彩斑斓而目眩神离。

但是拍摄《告白》,中岛哲也却一反常态,选择用压抑阴暗的色调与风格来呈现整个故事,反而使整部影片更具张力,这种反差美学所带来的视觉观感与心理冲击恰恰最大程度地表达了影片的内核,让凑佳苗的原著小说《告白》在搬上银幕后也能还原甚至超越小说的悲怆与冷峻。

也许很多人讨厌《告白》的拍摄手法,通篇都是升格慢镜和高速摄影,再加上贯彻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部披着电影内核与恐怖故事外套的MV——这年头,MV级别的电影画面似乎都是贬义词,说到这儿你也许想到了另外一部电影,对,就是郭敬明的《小时代》。

但笔者实在不想把两者相提并论,后者的失败真正原因是内容的空洞、情节的跳跃和故事连接的不合理,而不是它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画面。

只有除了画面其他方面不值一提的电影才会被冠以MV级电影称号,如果情节内涵都不错,那唯美画面绝对不是缺点,顶多只能算作技巧运用泛滥。但这一点,《告白》却恰好相反,反转的复仇故事与不断对人性进行剖析叩问的情节,这样的题材用唯美画面来衬托,简直不能更赞了。

撇开电影技巧层面的东西,笔者觉得这部影片更加值得剖析的是里面的故事内核与人物心理。

《告白》原著小说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六个篇章来展开叙述整个故事,而中岛哲也没有完全照搬原著,精简了不少情节,但影片依旧延用一个个角色的“告白”来分述剧情。简单的故事被这样的技巧与反推理手法赋予了更多东西,也让人物更加立体。 “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 用玛丽·雪莱的这句话来形容《告白》里面的角色,似乎恰如其分。

“老师,这个班疯了。”

这是殉教者——北原美月被迫与少年A渡边修哉接吻后的内心独白。

的确,在这个压抑故事里面,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拥有正常人格的角色,但这也源于本片的特殊表现手法——逐一告白,分别剖析,所以才让人物更为震撼,可怖。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你是否能在现实中找到拥有正常人格的人呢?什么才叫正常呢?你若能看到他的告白,又该如何定论?在那样一个压抑扭曲的班级里,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聚成一个疯狂的制裁群体,做出疯狂的行为——这一点,《乌合之众》早就剖析清楚了。 而作为几乎唯一一个看似“正常”的角色北原美月陷入这样的处境,自然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当然,美月内心也有阴暗面,她是露娜希的崇拜者。但她更为纯粹,理解周遭发生的一切,但不去违背自己的意志,她始终坚信所谓的“正常”的存在。所以她被疯狂的同学欺辱了,与少年A修哉“在一起”了。甚至可以说,她极为接近神职者樱宫正义,用宽容与救赎的心态来面对伤害,她是一个救赎者。 “我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 你若是听到这种声音,你是选择做一个救赎者还是做一个复仇者?

看懂了北原美月的告白,你就看懂了电影《告白》,她的告白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救赎,或者说,作者和导演精心设计的一环扣一环,一个事实推翻另一个事实的故事,注定了她不可能成功:妄图以自身的温暖来救赎崩坏的人格,不仅不现实,还很危险。所以她被自己纯粹爱着的修哉杀害了,而悠子老师却成功完成复仇。 美月的命运与结尾悠子老师说的“开玩笑呢”已经很明显地表诉了影片的内核:这是一场无关救赎的告白,只是一个相互毁掉对方最重要东西的反转复仇故事,如果用人性救赎来解读,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2015.5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