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谷宁农夫

被西方误解最深的《论语》:强调家庭小事,还能成为哲学?

谷宁农夫  · 简书  ·  · 2021-02-26 23:05

有个英国牛津的学者,曾经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研究《论语》和《道德经》。

他说,很多外国人都知道孔子,也听说过《论语》,但是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世界闻名的中国哲学著作《论语》,竟然那么强调“孝”和“礼”,强调家庭关系,一本哲学书,就写家庭关系这么不起眼的小事了?哲学不应该是抽象的、高高在上的准则吗?

直到深入研究孔子和《论语》以后,他才明白孔子的智慧,觉得西方哲学应该学习中国哲学。

《论语》

一、《论语》中的“孝”、“礼”

的确,《论语》里有大量文字讲“孝道”,讲君臣父子,讲仁义礼智信。

比如,《论语•学而第一》有一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走上社会也很少触犯上级;一个守孝懂礼的人,不触犯上级,就更不可能造反了。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孝”这个根本,有这个根本才能产生仁道。孝敬父母、关爱兄长,就是仁道的根本啊!”

为什么“孝”是道德的根本呢?因为“孝”表示充分善待父母。人都是经由父母来到这世上,正常情况下都由父母抚养长大,一路的吃喝拉撒睡,言行德艺业,都是受父母及父母联结的关系的帮助。

父母是每个生命的源头,所以孝顺父母是每个生命的第一义务。这也是最基础的感恩。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善待,不孝顺,你还能指望他善待谁呢?

“孝”行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能一眼看到人性的本质,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孝”。

仅在《论语•为政第二》里就有“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和“子夏问孝”4人次问孝,孔子根据四个人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而关于“礼”,《论语》提到了七十多次。

二、《论语》里“孝”与“礼”的智慧

哲学的名词解释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人、事、物。

每个人首先是家庭的人,然后是社会的人。家庭是小单位,社会是大单位。任何单位必须有规矩和秩序,否则无法运行。

“孝”是家庭基本秩序,而“礼”是社会基本秩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佛学,理学,阳明学等等。

而西方传统哲学有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等,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新流派。

其中的“伦理学”就是道德范围的学说,与中国的“孝”和“礼”相似。

“礼”行

《论语》正是以“孝”和“礼”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从讨论家庭关系到讨论社会关系的著作。

它的智慧在哪儿?

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中庸》告诉你: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也,怀诸侯也。

意思是: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分别是:修养自身,尊崇贤能的人,亲近爱护亲戚族人,敬重国家高级官员,体恤各级中小官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广招各地工匠艺人,优待厚待远道而来的各方客人,亲善诸侯各国。

你看,这么多复杂关系的本质,都是在处理家庭关系。

一个人处理好了家庭关系,做到了“孝”和“礼”,就会对待他人也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有礼有度,当然更能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也更能处理好和别国的关系。

所以《大学》里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能受到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

如果一个人不重视家庭亲情,无视家人,处理不好家庭矛盾,那么他在社会上,关键时刻也不会考虑他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冲突,也就很难有所成就,或者难以维持来之不易的事业。

大家庭

其实,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关于人类童年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也说明了,人的原生家庭能终生影响他。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聚焦处理好人与父母、人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呢?为什么不将这个课题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呢?

而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在做这个课题,并做好了它。随时代变迁,孔子思想发展演变得横加完善。

最重要的是,由于《论语》主张“孝”、“礼”、“仁”,因此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年代,儒家思想也能兼容众家之长。

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在受益于以《论语》为代表的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综合国力一直领先于全世界。

因此要说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中国人是其中之一;最善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非中国莫属。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也要支援朝鲜,就体现了“外御其侮”共患难的兄弟情义。

还有援建非洲,感恩回报希腊,“一带一路”、亚投行、援助全世界有需要的国家抗击疫情……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下是一家”的家国情怀。

尽管存在少数不安好心的国家的重重封锁、阻拦,愿意和中国做朋友的国家越来越多。

中国智慧

三、写在最后

为什么中国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因为《论语》是以“孝”、“礼”为基础的到仁义学说,有“仁”才能安身立命。

如果没有“仁”,都心怀鬼胎,损人利己,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

而以“孝”、“礼”为基础形成的以“仁义”为核心的家国思想必然走向共存共赢。

所以,每个中国人都懂得怎么修身齐家,也都懂得在“天下”这个大家庭里,怎么“来百工,怀诸侯”。

智慧

因此,即使近代中国突遇变故,在现代科技军事各方面一穷二白,但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懂得《论语》的智慧,善于处理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又勤奋好学,很快就同心协力,使国家重新崛起,同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友好支持。

西方的有识之士逐渐了解到了《论语》等中华文化的智慧,当然要重新认识和虚心学习。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