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清水一滴

又是一年端午节——忆嘉兴之行

清水一滴  · 简书  ·  · 2018-06-16 22:25


后天就是端午节了,妻已经买了艾插在了门头。街上卖粽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此情此景我很自然地忆起了去年的嘉兴之行。

那次,本来没有打算去嘉兴游玩。那是一次意外之旅、也是惊喜之旅、愉快之旅。

还记得去年6月20日前后吧,偕妻子赴沪上参加勉儿的毕业典礼,拍了些图片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里。结果惊动了在嘉兴学院工作的弟子巧玲。

巧玲是一个励志典范,她由一个乡下的中学教师起步,不甘平庸,一直拼搏奋斗到数学博士。她一直是我和孩子学习的楷模。

在巧玲的几度盛情邀请下,才有了去年的难忘的嘉兴之旅。

尽管我不想麻烦巧玲,一家子去不知会给她们添几多麻烦。再说,我只教过她一年语文,也不是班主任,谈不上有什么师恩,说实在话,很不好意思应邀。

我的心情又很矛盾。

嘉兴对我太有诱惑力了,因为那是王国维、徐志摩、穆旦、金庸、茅盾、朱生豪的故乡;就这一点,对于喜欢文学的我和“金庸迷”的儿子,我都舍不得拒绝邀请。

读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再别康桥》《爱眉小札》《赞美》《书剑恩仇录》《鹿鼎记》《子夜》《莎士比亚全集(朱译)》,谁不想去盐官看看王国维的故居,看看这个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谁不想去海宁看看那个风流才子徐志摩,看看查氏兄弟(查良铮穆旦、查良镛金庸);谁不想去乌镇看看现代文月泰斗沈雁冰;谁不想看看英年早逝的译界天才朱生豪;看看这一方山水,是怎样的钟灵毓秀,养育出了这么多杰出的人中龙凤!

更有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让人心驰神往!

一线潮


常读宋 人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 》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如今可以亲临其境,岂能错过?

巧玲让其先生冠军从上海把我们接到嘉兴。冠军和巧玲是同学,同是二中校友。只是我没有教过他,可说是“叔伯弟子”吧。

因为只有两天时间,嘉兴名胜古迹众多,几经选择,确定旅游路线。第一天浙江盐官观潮,凭吊王国维故居。顺便看看陈阁老故居。

第二天在嘉兴南湖公园游玩,参观一大会议旧址。游览嘉兴老街月亮河,最后是参观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第一天上午先把我们安置在一家四星级酒店里面住下。

之后,巧玲、冠军和令郎小琪琪,我们一家三口即驾车向盐官古镇出发。

游盐官不为其它,只为王国维和钱塘潮。

盐官古城的大门还算玩好,城墙是一色的蓝砖,白灰和糯米混合砌缝,古色古香。

因盐官古城正在拆建,游人稀少,也没导游,我们一行六人沿着街道一直向西走,好不容易找到了王国维先生的故居。

一处单独的有着较好白围墙的小院落。故居南,不远就是钱塘江。想先生是听着钱塘江的江声长大的。

故居有两进,楼有两层。谈不上豪华奢侈,倒也精致典雅。王家起初是经商致富,祖上也曾做过小官小吏,不曾暴富也不曾大贵,所以从故居规模摆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康人家,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振兴家业的阶段。可以想见先生闭门苦读,志在科场的情形。先生早慧,少年得志,科场得意,高中秀才。可惜生不逢时,后来科举废除了,要不以先生之才,中个进士当不在话下。

王国维故居外观


室内布置的尽是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学术道路、成就,我一掠而过,这些我早已孰知。这时候我成了我们一行的讲解员。

盐官古城也有江南小镇的风格,也是小桥流水人家,但是似乎不是那么逼仄,比起其它古镇似乎略显开阔,豁朗一些。整个古城气象格局和别处有些迥然,要大气一些。

从静安故居出来,已是中午。

下午,我们按图索骥找到了陈元龙故居即陈阁老宅。

陈氏故居规模很大,建筑宏丽。室内摆设豪华奢侈,哪是观堂故居可比!毕竟是宰相门第,气派非凡。江南园林一向以精巧雅致著称,像陈宅这样,在江南园林中,实属罕见。宅中安澜园声名尤著。清高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四次驻跸陈氏安澜园。海宁多称陈元龙故居为“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的双清草堂



树龄600多年的罗汉松


陈阁老法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个陈阁老可能很多人不甚了了,但看过《书剑恩仇录》的人,应该有所了解。他就是相传和乾隆皇帝换孩子的陈阁老。

除了建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室内悬挂的字画,有陈阁老的手笔,他家几代人都是书法家。还有一棵树龄600多年的罗汉松,是我以前未睹之物。

参观完毕陈阁老宅,我们一行就来到了钱塘江盐官最佳观潮处,伫候潮起。

钱塘江江面开阔,烟波浩渺,当天是晴天,视线尚可。

这时节,还远不是观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间,那要等到农历八月十八了,到三个月之后了。所以游人稀少,寥寥无几。

涨潮要等到下午四点半左右。我们就随地坐在堤岸上,和仅有的几个陌生游人搭讪,居然是河南老乡,以前就在郑州工作,现在就供职于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站。

我们沐着江上的清风,悠闲地时而席地而坐,时而漫步江堤,游目骋怀。

突然瞥见东边的江面上起了一道白线,我敏锐地喊道:“潮来了,潮来了!”大家皆引颈而望。

不一会儿,白线就变成了一道长长的堰垄,横江而来,时而直线而行,时而人字形而行,此即所谓“一线潮”“人字潮”吧。

潮愈近,而“堰垄”愈高,潮声愈大,从眼前经过时,呼啸而过,流速甚快,人奔跑速度是跟不上的。潮水远远地向上游奔去,我们还意“远犹不足”地向潮流的远方张望着,呆呆的不愿离去。

此时观潮虽说欠佳,但已颇有声势和气象。就是感觉不过瘾,时间太短!从看见白线到从眼前过去,不过十几分钟时间吧?

我想有朝一日,若有机会在农历的八月十八观赏钱塘江大潮,最好是骑马逐潮而观,诚若此,该是何等快意!不知古人有此豪举不曾?

此等观潮方式可能太罗曼蒂克,人太多,也没有那样的场地道路。我想到时,可以变通一下,拿着望远镜瞭望,这样就可以加长观潮时间段。如果能占据高处的瞭望台,加上望远镜,就可以欣赏更长时间了,就可以观赏到更多的壮阔场景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就在南湖公园游玩徜徉。南湖虽不比西湖美景的名气,但是休闲娱乐却比西湖方便舒适太多,杨柳依依,微波荡漾,岸边石头干净平展,随处坐下歇息谈玩,都惬意舒适。不像西湖,累了,只能坐湖边长椅,而长椅是不多的,只能忍受着脚腿的酸痛了。

在湖边,边走边玩边赏,不觉就到了一大南湖会议旧址,这里我是故地重游。

这次我们一行主要研究了,一大为什么要从上海移到嘉兴南湖,从上海是怎么来的,一起来还是分散开来,住什么地方,乘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后又仔细观看了模拟的一大会议室。因为在船上,显得狭小局促。

印象最深的是董必武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这题词出自《庄子》,是说有些事情开始时极其微小,不被重视,后来却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句富有哲理的题词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

下午我们游玩了嘉兴老城区——大运河穿成而过,河水依然汤汤,碧绿幽深,千年不息。

我们主要在老城区的月亮河街游览,此街濒临大运河,当时该是最为繁华。此地与乌镇等处的街道相比,建筑样式基本一样,但是更高大,街道更宽敞些。这些古老的江南小镇,给人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往昔时光。人们的怀旧情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慰藉和满足,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和舒适。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游弋,乍一来到这古色古香的街道,心境有了别样的宁谧,整个人好像一下子放松了下来。这莫非就是旅游的真谛和诱惑?

最后我们参观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真是大开眼界!

以前从不知道,嘉兴是粽子之乡,更不知道嘉兴的粽子文化有这么发达。这里的人平时也吃粽子,早餐也是以粽子为主。

嘉兴是闻名海内外的粽子之乡,嘉兴的粽子名不虚传,个大、味美、料精,种类繁多。

嘉兴粽子节


五芳斋




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这次嘉兴之行,在一年后的今天犹感味道浓郁不散的就是嘉兴粽子的滋味。

参观完粽子博物馆。第二天早上启程返里时,巧玲、冠军给我们买了一大袋子粽子,让我们带走品尝,各种味道的都有。说是早都预定好的,在张家弄五芳斋订的。

我们带回老家后,吃了好长时间。因为吃过了嘉兴粽子,现在对我们本地的粽子就有点不屑一顾了,真是应了孟子的话:“观于海者难为水。”

提到粽子,不能不说巧玲、冠军的热情、细心、周到的款待,他们从我们怎么到嘉兴,到了嘉兴怎么住、住什么地方,住什么规格;游玩什么地方,在和我们协商后,都做了精心的路线研究;至于每顿饭怎么吃,吃什么,也都有贴心的安排,在这里我们一家真是尝遍了嘉兴的名吃:平湖糟蛋,长安宴球,藕粉饺,还有个什么鱼头,已经记不清楚了,当时也没有拍照,留菜单,真是遗憾,不能与诸位多多分享了。

最后一顿饭,是返里的头一天晚上,连勉儿都说晚上不吃饭了,吃不下了,细心精明的冠军似乎早已考虑到了。他说咱们到巧玲的单位嘉兴学院走一走吧,我们在校园里游走,不一会儿,只见冠军买了一兜儿盒装的水果,有西瓜、哈密瓜、火龙果、香蕉等等,都是已经切好,且备好了水果签叉。

在两天不停地饕餮肥甘大餐之后,品尝品尝这脆爽的果蔬,真是舒服至极!

我们不能不感叹弟子巧玲、冠军夫妇款待人的艺术和赤诚!

写到这里,脑海忽现诗僧苏曼殊的诗句:“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嘉兴名吃:藕粉饺


嘉兴名吃:长安宴球


嘉兴名吃:平湖糟蛋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