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知年_7740

看完这一本能快速提升学习能力

知年_7740  · 简书  ·  · 2021-12-27 21:32

能够坚持看完,这应该不仅能颠覆你部分认知,而且如果积极实践的话呢,应该能对你不仅是在硬技能。

比如文艺、体育细分学科,甚至是各种生活中的软技能,比如像销售谈判,甚至情商的培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开始之前呢,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特别颠覆性的观念,那就是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我们都知道音乐巨子莫扎特,四岁呢,就拥有一种叫完美音高的能力,这是万里挑一的能力,所以他被奉为天才中的天才。

但是2014年的日本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24个二到六岁的孩子,训练了仅仅一年之后,所有人都拥有了完美音高,甚至,后来又出了一个32岁的非科班出身的美国人,也通过自己的训练达到了完美音高。

之后,咱们再来看看莫扎特,其实早在莫扎特四岁的时候呢,人家父亲就已经全职交通音乐了,每天的训练时间还有训练程度远远超过了24个孩子,这才铸就了所谓的天才。

所以你需要明白一件事儿,就是万物皆可炼不分。个体不分岁数,比如什么我不擅长数学,我不擅长体育,我这人天生脾气大我,天生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都是你的刻板印象。

这时候有人问了,说那我们原来上学的时候,学钢琴的时候,打篮球的时候这不都是在练习吗?那为啥我们就没成天才呢?

原因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练习,绝大多数都是无效练习。我们想一个场景啊,就比如我们每天都在做重复的题,练琴,下棋,踢球等等,但是您有没有关注过你对了多少次,错了多少次,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怎么改进或者呢?

有没有专业的导师给你分析过你为什么犯错,以及你每次犯错的时候心里都是想的什么吗?再或者你有没有真正的吸纳这些意见之后,每一次都比之前少犯一些错误。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没有这种思考的,就像原来我大学朋友一样,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成为三分球大师,于是这哥们以后每天一定要投100个三分球。

每天都出去练球,告诉他天道酬勤,以后比赛就靠它了,每次一说完,我室友就抹着眼泪就出去了,就这么练了两年,除了下雨下雪,他一天都没有间断过。

但是这哥们儿比赛的时候三分球还是一样的菜,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投进了多少个为什么进,为什么不进,怎么改进,而只是每天埋头苦练,感动了天,感动了地,也感动了自己,但就是没有感动那个篮筐。

所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有之前有人提过什么1万小时成才理论,这也都是你的刻板印象。就比如你在家做了1万小时的饭,也没看你成为那个高级厨师,但是你在新东方培训了三个礼拜,你就已经高薪就业了。

这时候呢,我们要引入刻意练习的概念,我们究竟是在练啥事?速度、准确度还是稳定性?其实都不是。我们在练的,是心理表征。

如果说人话,你可以理解成脑回路,比如一个专业的登山运动员,他在选择下一个攀爬点的时候,绝对不会去到处试石头,这个行不行,那个稳不稳,他直接能摆好手型直接去抓了。

一个说英语熟练的人,想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也绝不会脑子里到处去找词儿琢磨时态、语法,而是脱口而出,这就是心理表征。

知道了这件事儿,我们应该怎么刻意练习呢?第一带着目的练习,知道自己对在哪,错在哪,怎么改进,力争每次都有进步。

就拿练习投篮这件事儿来说,你的目的不应该是每天去投那100个三分儿,是应该关注进了多少个,你每次进来要明白你哪做的好,保持手型姿势,形成肌肉记忆,没进要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下回别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个,就是必须要专注,有时候我们练一会儿就要回个短信,吃点东西,聊会儿天,这是不行的。我们的大脑就像发动机,你老是一到500转就熄火儿,不仅跑不快,久而久之脑子也废了。

另外呢,就是训练最好他有一个及时的反馈机制,更好的呢,就是找个导师,如果训练完成不知道对错,就很难有进步。有人说如果找不到老师,或者没有条件找导师呢,那总有个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人,或者你的朋友吧。

比如说有人问我,我想提高对话技巧,或者说我想提高情商,那我们先找一个行业标杆,比如说蔡康永或者孟非吧,你觉得他们说话特别动听,情商超级高,你虽然接触不到他们,但是你一定能接触到他们的书还有视频吧。

或者你生活中总有情商也比较高的朋友,比如说话说的也比较溜的人吧,那适当的给他们点报酬,让他们定期给你反馈,给你建议,复盘一些你可能觉得自己处理不太好的事儿,及时作出调整,这就行了。

第四个,就是跟上一个反馈机制,有点类似,就是形成自己的圈子,比如说你要学英语,你要学投资,你要练说话,如果你没有好的导师,最好能找到跟你有志同道合,有相同目标的人,形成一个小的圈子,小的团体,彼此监督进步,分享材料信息,相互提出改进的意见。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