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河上牧童

面向个体的教育

河上牧童  · 简书  ·  · 2020-11-17 06:38

因材施教,是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 今天教育普及程度如此之高,学校却并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人类走到今天还没有建立起普遍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机制,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够获得个性化的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正在积极探索面向个体的教育,这在中国并不多见。这是以一所学校为单位开展面向个体的教育,相较于过去的批量生产时的传统学校,是一次教育变革,甚至是教育本质的飞跃。

李希贵校长认为,教育是服务业,学生是学校的顾客,学校所能够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就是课程。学校的课程应该满足每一个顾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北京十一学校建立起了丰富的课程体系,成立了多元化的教育机制,形成了平等的教育对话机制,其核心价值追求就是彰显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根据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的叙述,他们已采取了许多有效办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1.将高中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建立丰富的子课程体系。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之外,进一步分级分类综合开发课程体系,建立了成百上千的子课程,以面向孩子多元智能特性成长需要,而且这个课程体系在不断增长。只要有一个学生需要,他们就将开发相应的课程。当然,也包括外部资源的引进。

2.取消传统的行政班和班主任,推行三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可教师以外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让学生能听到一些多元的声音,得到一些多维的指导,让他们在接触多样性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甚至学会批判。

3.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每一个年级设置了一个重要的机关,叫做学生咨询中心。并配备相应的咨询导师,帮助学生理清人身方向和职业目标。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不仅有着若干个让学生了解社会理解职业的社团和技术课程,而且还有近40个行业的社会考察课程。允许学生不断改换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刷刷新自己。学生在这些课程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确立人生方向和职业目标,寻找自己人生的动力。

4.走班制。把每个教室还给老师,让每一个教室都具有个性,成为教师教育专业或教育情怀的载体。学生通过走班制体验到不同教师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获得多元化的教育体验。

5.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在某个项目里,一个学生可能是主角,在另一个项目里,他可能只是个跑腿的。人生难免在不同的角色中穿梭,学校通过戏剧社团、社会活动、学校管理等多种平台,让学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角色,体验丰富的人生感受。

6.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使用自由。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每个学生都要成为自己的CEO。最聪明的管理者不是会管别人,而是会管理自己。自由是美好的,但许多人并不会享受和运用自由。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的能力,习惯于外力的驱使,没有成长的内驱力。

7.连接世界,走向大我。搭建志趣相投伙伴关系平台,学会与他人连接,学会组建团队,学会完成大项目的系统目标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将学生的智慧运用于社会发展,实现大我价值。

很显然这是一种精英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相比较,它的要求更高更细,是一种教育理想的实验。实验是否成功,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