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我又多活了一天

教学感悟

我又多活了一天  · 简书  ·  · 2020-11-14 00:30

今年工作方面收获很多,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个人成长。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我发现人脑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竖排整齐下来的信息。尤其是教公式和法则的时候,这样举例书写四到五个,大多数学生都能反应过来,理解这公式到底怎么回事。

我试过多次,很好用。我带一个初二学生,他不会负数的乘法,其实就是“奇负偶正”,结果是正还是负,取决于负号的个数。第一次教的时候,我先是讲解法则,再举几个例子,当时是横行书写,而且写得有点凌乱。当时学会了,过段时间又忘记。第二次讲,还是先讲法则,再举例子,这次我把算式按竖排的方式来写,写了不到五个,学生就理解了。过了个把月后,还是记得很清楚。

再后来,我再教另外的学生用平方差公式来因式分解,也是先解释公式,接着竖排举几个例子,接受很好。今天我再次应用这种方法讲另一个公式,学生学得挺好。当然公式的用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先通过几个例子理解最简单的,再慢慢加入变化,一次变一点点,学完这个知识点的所有变式练习,我再带着学生发现总结,题目是如何提高难度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演变。

我好奇人脑为什么会更快接受竖排的信息,应该是一排一排对齐下来更好比较吧。刚巧最近看到一段相关研究的文字,附上来看一看:

MIT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Josh用计算模拟了循环结构、星星结构、方块结构、链条结构等,最终用数学方法证明人类最佳的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最经典的树型结构是书的目录。

第二,培训机构免不了续费续课,很多老师头疼这项工作任务。但我这个暑假续秋季很轻松。我排了很多一对一的课,暑假正式上课前,我会电话联系家长,先和家长聊聊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询问秋季是否会继续报课,因为这决定了我暑假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如果秋季继续在我这儿上一对一,那我暑假主要上春季班的内容,先把学过的学好,打好基础。如果秋季不在我这儿学,考虑秋季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我会侧重在预科,挑章节上。总之,一切都是根据学生情况来调整我的上课安排,学生情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过往的成绩好坏,一方面是未来是否在我这儿学习。如果学生成绩有进步,或者没退步,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说下学期还在我这儿报。等到秋季快开学时,我就提醒家长尽早报名,好优先选择上课时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首先我能更好、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那么对于学生和家长,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也更值得;其次,为我秋季的续费做好铺垫,尤其是长沙这地方要入学考试,暑假在你这儿上了一个月,结果开学考试考砸了。如果没提前交钱,家长可能就换个机构了。学生成绩本身就有波动性,不能让一次成绩给自己的生源带来太大的影响,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提成绩。

第三,以前每天上完课还有一项大工作是给家长反馈上课情况。因为一般都是整天课结束后再一起发,就容易忘记一些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课一多或者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反馈很难憋出来,说来说去都是一些放到谁身上都可以的反馈,没有针对性。

针对这个情况,后来上课时我会在书本上及时记录哪些学生有哪些问题,原因可能是什么,怎么解决,当然只是简写,下课后整理编辑信息发给家长。

只是这个学期情况比较特殊,我一个星期十七次课,周六一天七次课,每条信息500字,那也有3000多个字,我9点多下班第二天还要上课,我不可能花一两个小时去编辑信息。所以我会统一在周日上完课发,但周日课也多,上完课也不早了,一想到两天累积下近万字的反馈就不想动了。

鉴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反思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效率。发现我有很多一对一,一对一我的空时间相对多,学生做题时我可以把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由于我的字潦草又大个,所以特地买了个网格本来写反馈,至少还看得。这样上完课后,学生的反馈也出来了。这个方法最近刚用,家长目前没什么意见。其实只要我的字写工整好看一些,我觉得手写在本子上的反馈更显用心一些,因为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打字,手写稀少。

第四,以前备课更多地是备学生,学生哪个地方没学好,那我就重点备那里讲那里。现在学生多了后,虽然都是一对一,但我不可能再一个一个学生地备课,更多是备教材,我自己先把知识理清楚。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其实是有共性的, 虽然学生不同,但他们难理解、易出错的地方却是差不多的,掉的都是一样的坑,不同的是每位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当我把知识点完全理清楚,知道重难点、考点、易错点、知识的内在逻辑后,上课其实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因为这时候我有了大局观,学生需要什么,我就能直接拿出什么。这点提醒我,平时自己要多系统地做练习,提升自己的专业功底。当然这种随时提取的上课方式用在一对一上很好,但班课目前还不好用。因为班课人多,我要找到这么多人的共性,以适合大家水平的方式来讲课,这个更难把握。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