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黑风怪

忆昔开元全盛日:佛光寺游记

黑风怪  · 豆瓣  ·  · 2019-10-27 12:30

早就听说佛光寺、南禅寺是是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在五台县的南禅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在正定住了两晚,第三天早饭后开车出发。出发前在附近一家汽修店让一个兄弟补了补胎压。出正定后开始一段时间车比较多,拐到山西方向后车就少了,在第一个服务区把油加满,后来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开往五台山的路上服务区极少,而且没有加油站。从河北往山西开一路涵洞隧道多,四、五公里的正常,还有几个八九公里的超长隧道,尤其是旁边有大车时,比较紧张。进入山西往佛光寺走得省道、小路上拉煤的大车更多,路都是顺着山崖走,路况还行,就是得比较小心。终于开到了佛光寺门口,空间极小已经停了几辆车,还有当地的老乡在摆摊卖些小东西。这个如此国宝的地方,竟然不卖票。尽管我是一路免票过来的,但还是不适应。就是为了保护文物也得卖票啊。先不纠结这个,随便上点图吧。相机拍得比较大,只好随便上几张手机拍得了。介绍佛光寺的文章网上也是漫山遍野、满坑满谷,我就不多说了。现场看了后,还是很震撼。

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坐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虽然比南禅寺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因为山西在开二青会,有个水平很高的小伙跟一个外地来的教授介绍,我也跟着听了会,他说他导游一场对外要收一千五。我听了后感觉,值这个价。他对建筑、历史、绘画都很在行。我问他,大殿里这些砖不是唐代的吧。他说:“为什么不是?”我说,“故宫那些清代铺的砖都烂了,唐代的能保存到现在。”他说:“这就是唐代的,这个地方来的人少”。东大殿是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它的特点就是雄浑大气。雕塑也大气。尽管后来刷了漆,有点艳俗,但是唐风犹在,和其他时代的造像,特别是晚期造像明显不同。我问他:“这些木头是什么材质,柏木么?”他说:“应该是金丝楠木。”我问:"从南方运过来的?"他说:”应该就是当地的。“经考证这小伙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东大殿的木料就是当地的油松。网上很多文章,都无视了了一个超级重要的问题,东大殿是什么材质,后来经多方询问,多数说是油松。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多数专家都无视了。高下立判。当时那个小伙介绍了日本的文保手段,感觉,只是感觉,因为我也没有现场看过日本人咋搞文保的,他们似乎比我们做的好。东大殿东南角看着已经摇摇欲坠了,尽管支撑了一根木头,但是看着还是不到位。想要它长久保存下去,至少再保存一千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豁然开朗,唐代建筑斗拱很大,屋顶和殿体比例几乎是一比一,后期屋顶慢慢变小。唐代建筑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费木头,相比宋、明清,有一种不差钱的土豪气质。为啥他们敢这么修,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候还有很多原始森林可供砍伐。到了明清,北方的原始森林能盖大殿的基本砍伐殆尽,只好从南方运木头了。

我围着东大殿转了好几圈,又进去看了好几遍,因为还要去南禅寺,当晚还要开车进台怀镇,待了很久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感谢宁公遇、感谢唐代的工匠、感谢后来一千多年默默守护它、不断维修它的人们,让我今天依然可以领略大唐风范。此情此景,我想赋诗一首:但是除了我靠、牛逼,实在想不出其他词语。鲁迅先生真的说过,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做完。只好在心中默默背诵了一下《忆昔》,怀念下创造灿烂文明的唐代劳动人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废话少说,直接上图。各位老铁,双击666.

山西境内的服务区

大佛光寺

文殊殿内

文殊殿

我也思考过为什么山西保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多,第一是干燥,降雨相对南方少,具体数据没统计过,直观感觉,有待专家考证。木结构建筑最怕潮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被沤烂。五十年全部被降雨沤烂。第二是建的多,应县木塔等等估计同时代,以及前后还有其他木塔,木建筑,但多数毁掉了,天灾人祸,做饭取暖,建一座,毁掉一座就没有了,百分之百完蛋。但建一万座,总有少数机缘巧合留存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第三是比较偏。应县木塔2017年去过,不偏,大同的几座寺庙也去过,也不算偏,但佛光寺、南禅寺,今年开车去,现在看,还是比较偏僻,也不是什么军事要地,所以躲过了许多劫难。唐代长安、洛阳不说,太原,以及现在叫的上名字的地级市,基本都有规模宏伟的木结构建筑,都已经变成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了。原因有很多,我觉得主要是这三条。没被雷劈也不是故意选择的,而是同时建了好多,容易被雷劈的早烧光了,留下来的当然是不容易被雷劈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