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啊蛋萱

鱼苗A10: 你不去想怎么读书可不行啊

啊蛋萱  · 简书  ·  · 2019-03-05 22:11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心中自然也有一千种读书方法。

曾经的我,看到正确的,吸引自己的读书方法就立刻着手执行,完全不去考虑这项方法的适用边界和前因后果。

就像松下幸之助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不,你不想可不行啊。”

蛮干了一段时间后,问题也就自然而然暴露出来了。我也慢慢意识到,别人的读书方法始终是别人的,要在自己身上践行,肯定要做出改变。


关于输入方式的改变


去年加入行动营,才正式地开始持续读书。

那个时候的读书,更多的是以打卡和写清单为目的,很少思考逻辑结构,眼里只盯着自己读完的部分以及产生的感悟,有时可能一本书只读完1/3就能完成打卡任务了。

因此在行动营结束后,我重新捧起了前十天阅读的十本书,开始去细细阅读。

这十本书基本都是以方法论为主,因此找起重点来非常容易。一些用于辅助文章中心的例子和例证在我阅读时基本都是一眼扫过,非常感兴趣的再多看两眼。

读书的速度虽然快了很多,但是整本书的逻辑架构没有列起来,抛开书本不看可能自己记住的只是几个细节的点。

之后阅读的目标也有所改进,不再过于关注书中重点,而是在读完一个或几个章节后,回头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几章的,以什么样的顺序及什么样的逻辑?不仅提升了自己思考的逻辑性,也为之后的输出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年年初的时候,重新捧回了文学类书籍,比如小说,比如散文。

阅读速度一下放慢下来,因为没有大量的论证过程,也没有清晰明确的重点内容,我需要去字字句句,一段一段地慢慢揣摩作者想传递和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需要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理解一部作品。

有时候读一遍还不一定看得懂,需要借助豆瓣等他人的评价和感悟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所以一部文学类作品读下来,常觉得“性价比”不太高,花了很多时间,阅读的量却没想象中多。

这个时候就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在输入方法上出了点问题。

也许自己下一步可以先尝试通过阅读他人的评论和感想了解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更有目的性,结合他人的感悟,用自己的思考得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想法。


光有输入还不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当我们输出了才能真正把阅读到的东西变为己有。


关于输出方式的改变


在输出方式上,我也是摸爬滚打了不少次,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在回顾行动营十本方法论书记的时候,前两三本书,在阅读完之后,我会写下自己的感想。

但刚好,在回顾完猫叔18年年度分享后,有一点吸引了我:

“不要写读书笔记,去写践行清单。”

事实证明,长篇大论的感想,自己回过头去也抓不出几个重点,感觉就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一样,不够实际。

于是我立马从写读书笔记转为写践行清单。

光写下了践行清单还不行,我意识到自己缺少一个回顾和去真正践行的过程。

很多个践行清单就只是静静地躺在电脑里,只不过是在读到其他书有相似的感悟之时才会打开来重温一遍。

所以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每天选取践行清单的一条进行践行,并在晚上总结践行成果。


文学类书籍又很不一样了。

我发现我根本做不到总结出践行笔记,因为他们带给我的感触更多是思想层面的改变,不能单纯地用行动来表达。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关于文学类书籍,我还是选择了输出感想的方式。

但不是长篇大论,漫无目的地发表言论,更多的时候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触动我产生想法的点,来输出自己的思考。

问题又来了,有的时候,我懒于输出。

在阅读完文学类书籍之后,我会花一段时间上网搜索大家对其的评论和看法,或者是帮助解决看不懂的地方。往往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我就没有再落实到笔头上,想当然地认为大脑记住了。

其实这样收获并不大,当过了很长时间,再想起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恍惚,它究竟讲了什么?当时触动自己的点是哪些?

所以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不能懒于输出,就算多花一点时间,也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个琐碎的点也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