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一枚公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一枚公子

他是功夫茶具之王,在紫砂历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枚公子  · 简书  ·  · 2018-10-27 14:17

台湾著名史学家、爱国诗人连横曾在其《茗谈》中写道:“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想必这是给予孟臣壶最高的荣誉。

传孟臣壶制作者姓惠名孟臣,号逸公、君德、思亭,晚自号孟臣,以字行,明代天启至清代康熙年间人士(具体不可考),荆溪(现宜兴)人。其制壶技艺出众,以擅长制作小壶而驰名于世,后期专制朱泥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

今天我们所见有惠孟臣印款的茗壶最早为天启丁卯(1627年) ,最晚的已是雍正二年甲辰 (1724年)。

中间间隔了97年,一个人的艺术生命能有这么长,显然是不可能的。显然孟臣之款,已经不是特指惠孟臣所作。

清代还有刻有“孟臣”或“惠孟臣”款的作品,它们只可能是惠孟臣后人所制。

后人冒名仿造的赝品之多,时间连续之长 ,这在明清紫砂壶传世名作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因此“孟臣壶”就成为紫砂名壶鉴别上最难断代的一种壶。孟臣壶的烧制年代一直存在争议。

自明代天启年间至清代雍正年间这一百年时间里,一直都有署惠孟臣名款及印章的作品出现。

在惠孟臣死后三百多年,许多有“孟臣”款的小壶仍在不断出现 ,且不限于宜兴一地。

孟臣壶早已变成了泡饮功夫茶所用的紫砂器的代名词,后世仿孟臣壶的多为小壶,社会上大量的朱泥水平壶 ,多署款“孟臣”,代代都有出品。

在广东潮汕的和福建闽南一带及台湾地区盛行工夫茶,茶具四大件中有“壶必孟臣壶”一说。

盖有“孟臣”印记的,几乎家家都有一两把 ,可见孟臣小壶名流衍之久远。

在其后的制壶史上,惠孟臣的名字几乎成了水平壶的专用名词。究其原因 ,恐怕是工夫茶盛行地区茶人的偏好所致。

我们今天所见的除了传世的孟臣壶真器和清代的仿造品外,大都为闽南地区就地取材手拉胚烧制而成 ,并非宜兴紫砂器。

惠孟臣所制壶型中,最有名的是水平壶,孟臣壶可以说是水平壶的代名词,孟臣款已经不是一个印款,而是一个品牌,一种款式。

在众多壶型中较为特殊,按造型,它属于光货中的圆器:圆腹、环把、流直、球钮;按大小,它属于微型壶。

惠孟臣的紫砂作品在晚清和民国初年不断地有发现,且多为小壶,小壶较大壶制作精良,是后世水平壶的前身。华南一带盛行功夫茶,水平壶最为实用,因而“孟臣壶”在当时社会上流传很广,很受欢迎,甚至当时有文献称“壶必孟臣”,可见惠孟臣的影响之大。水平壶也被称之为“功夫茶具”,也可以说惠孟臣是水平壶的鼻祖。

除此之外梨形壶也是孟臣壶的经典款式。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等地,据说当时的安妮皇后在定制茶具时,就要求按照惠孟臣的梨形壶仿制。

多部著作都对孟臣有详加叙述: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惠孟臣,不详何时人,善仿古器,书法亦工。”

吴骞曰:海宁安国寺每岁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称斋丰宿山。于时百货骈集,余得一壶,底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书,制浑朴而笔法绝类。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明·刘源长《茶史》:“迨今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诸名手,大为时人宝惜,皆以粗砂细做,殊无土气,随手造作,颇极精工。”

日·奥兰田《茗壶图录》:“鸣远、孟臣,名尤显,……在日本,重煎小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爱。”

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孟臣制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笔法绝类褚河南,惟细考传器,行、楷书法不一,竹刀钢刀并用,要不离唐贤风格,仿制者虽精,书法究不逮也。”

惠孟臣壶底篆刻诗文赏析


如何鉴别孟臣款紫砂壶,徐秀棠先生曾这么给我们分析道:

1.形制大小。晚明的小壶并不小,很少有低于140毫升容量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部分是清末以后的作品。

2.做工的精细。孟臣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不太可能过于精工。清初壶内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后壶内才以竹刀修刮。

3.盖唇的长短。道光以前壶的盖唇不长。朱泥壶盖内有“水字样,最早的为道光十三年。

4.清初早期的小壶,把圈的位置较高,有向上提的感觉。


2018年孟臣壶拍卖再创新高

2018年3月29号,美国联邦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18“盛世华彩”美国联邦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

落款为“孟臣”的朱泥壶以1,457,778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925万元,成为迄今为止拍出最高价格的孟臣壶。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