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千黛
读书很慢,喜欢慢读。 公众号:山千黛。欢迎关注和交流。 现阶段读书重点是补充知识,社科、历史、经管类为主,偶尔几本小说调节下。写书评主要加深个人的理解和分享个人的收获。 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征求同意。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今天看啥  ›  专栏  ›  山千黛

手绘动物的精致美感

山千黛  · 简书  ·  · 2018-01-31 18:03

人们对动物的好奇与生俱来。牙牙学语时便抓着彩图不放,孩童时整天缠着父母带自己去动物园,即便是成年后,翻看动物图谱仍觉趣味十足。有条件的,更愿意亲临野外去欣赏自然之美,拍下一幅幅动物的精彩瞬间。不能亲临现场观看的,也可以通过影像资源大饱眼福。

现代摄影和摄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足不出户就可遍览世界奇观。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手绘是描摹动物图像的主要手段。手绘不同于拍照,不能依赖技术设备捕捉精确的图像信息。手绘反映的是人们观察到的结果,又融入了作画者对所描摹对象的感情,是一种结合客观存在与主观期望的艺术化的创造。

在《纸上动物园》中,可以看到许多十七八世纪西方人手绘的动物图谱。图画非常精细,在尽量保持“如实描绘”动物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更加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化的表现。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们无缘欣赏今天能看到的图像和图片资源,但以这种精美图画的方式去认识已知和未知的动物,完全是一种美的享受。


对于绘画的形式,古人们也投入了诸多创造力。比如丢勒主要用水彩颜料做动物肖像画,但是类似这种作品不好复制。想要复制就需要使用印刷的方法,增加作品量。最初的方法是把画作转制成木刻版画,而雕刻的线条不一定能够完好的展现画作的纹理。木版画在16世纪应用比较多。

17到19世纪,铜版印刷成了主流印刷方式。木版画是阳刻,剔除背景,铜版画是阴刻,图案由线条和阴影组成。铜版画的线条雕刻,也非常考验雕刻的功力,尤其是绘画作品对线条的效果非常敏感。当然,还有蚀刻的方法。蚀刻的方法有点像七八十年代教师用蜡纸手工制作试卷。

能够留存下来如此多的动物绘画,除了贵族阶层的资助以外,与博物学家们努力探索自然的热忱和雄心壮志分不开。有人试图广泛收集动物标本,但收集和保存标本都是难题。卡西亚诺·德尔·波佐提出创建“纸上博物馆”,也就是通过动物画像的形式收集动物信息。后续有许多博物学家都采用了绘图的方式整理编辑信息。这些图册在动物学分类和解剖方面都有研究意义。《纸上动物园》书中选编的动物肖像,来自于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图志类图书。


比如这一幅红天蛾,不但描绘了飞蛾的形态,还绘制了幼虫,甚至幼虫的个体比飞蛾画的更大。这种大小比例虽然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一幅图中让人对红天蛾有了总体的认识。有点像生物学知识的普及本。

如果是小开本的图册的话,人们可以随身携带,方便去郊游、打猎等途中去对照图谱识别不同的动物种类。不管对于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够增加野外的乐趣。


这是一幅各类不同鸟蛋的图画,同样可以帮助人们在野外郊游时进行识别。但如果人们因此过度采集鸟蛋,甚至故意破坏了稀有鸟类的巢穴,这也是绘图人没有想到的负面结果。动物图册本意是留存图像用于观摩欣赏,尤其是一些濒危动物,在灭绝以后我们只能从图画中欣赏它们的形态。但动物图册的确也曾引起人们对濒危动物的猎杀,那些对自然缺乏敬畏和仁慈的行为,真的很让人痛心。


这一页中包含红毛猩猩和日本猕猴。尤其是日本猕猴这幅图画,包含整体形态、头部特写以及爪部特写,很详细。

在手绘的动物图画中,尽量如实描绘动物形态之外,作画者都尽量融入了艺术美感。现在看到几百年前的图画,仍然觉得是一种享受。

2018.01.31雾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