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技一体
鸡汤提供答案,经典敞开问题。 答案已死,问题指向思想的彼岸。 更多阅读请关注个人公众号:乾坤衍 (qky_celiang)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心技一体

哲思动态|171214

心技一体  · 简书  ·  · 2017-12-14 17:50

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程颢



· 爱 智 学 园

哲学家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苏格拉底篇

作者:书山寻路

苏格拉底的一天是对话的一天,是反思、诘问的一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了自己和苏格拉底的许多对话,但那大部分是柏拉图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而杜撰的,相比较而言,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更加真实可信。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古希腊雅典卫城,接近这位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

点击阅读全文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洞见!

作者:哲学诗画

黑格尔不客气地说,科学实验的实质无非是纯化规律,消除感性因素的干扰。他认为做实验表面看来是深入到个别事物当中去,但实质却是为了摆脱个别性。实验实际上是在寻求确认原先已经在心目中怀有的规律,寻求这规律在新的种类当中的适用性。与其说实验是对真理的寻求,不如说是理性施展自身的权力,消除感性因素对于规律的污染;与其说理性通过规律尊重真理,不如说它通过规律确认它自身。

点击阅读全文

《误会》:荒诞在现代悲剧中的体现

作者:尹小寒的白日梦

加缪哲学中的“荒谬”,就是现代的命运。它如同昔日盲目的命运一样沉重地压在人们头上,因为人理性与生俱来具有的局限性,就注定不可理解这世界的荒谬性。这造成悲剧的种子,潜藏在每个人的出生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却迎来了相同的结局:死亡,这仿佛是命运的捉弄,而这再次印证了世界的荒诞。

点击阅读全文


· 经 典 解 读

从庄子的《天下》看孟子的影响力

作者:一道

然而,鹊起的声名没能挽救孟子政治事业的颓唐,晚年的孟子在感叹“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之后,终于无可奈何的从政治领域抽身而退。外王事业一败涂地的孟子,只好与弟子们整理自己的思想学说,在内圣事业努力开拓。司马迁在传记的末尾说到:(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点击阅读全文

为何说儒学才是“简易自然”之道?

作者:乾知大始

“致良知”就是改过,有过心就不安宁,如果能以“良知”为师,一发现自己有过,马上就去改正。不去掩盖过失,不去强行为自己狡辩,如此就是“知致则意诚”,意诚则心正。《大学》所谓不自欺,就是不欺骗自己的良知。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惟良知是从,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久而久之、熟练之后,致良知的工夫也就不费什么力气。习气欲望一来,只是求助于良知,则太阳一出、魍魉潜消。良知就好像船的舵,有把柄在手,哪怕狂风巨浪,也不至于覆没。

点击阅读全文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看到书名就让人昏昏欲睡的书,为什么值得一读?

作者:乐之读

时至今日,西方哲学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正的方法”所触及到的天花板,是本质层面的,靠逻辑推理和演绎归纳,都不可能突破。这正是中国哲学的价值所在。中国哲学讲直觉,是因为智者们早早地意识到,“真理不可描述”,只能靠近。先框定一个大的范围,再通过“负的方法”,去掉其中不可能的部分,最终尽可能地逼近真理本身。英文里有句话:“Less is more”,少就是多。或许对哲学的终点来说,不够精确(模糊)反而意味着精确。真理就像是量子态的波函数,一观察,立马就坍缩了。

点击阅读全文


· 哲 史 探 微

野航读古碑:撒旦做了些什么

作者:李野航

人类将自己的“身份”物化为一种可视的符号(诸如首饰之类)而佩戴之,且以此向他者直观地标识出自己在符号世界所处的层级、以提醒他者自己在符号世界所处的位置。因而,首饰这种东西本质上是人的身份的象征、它见证的是人物化的程度。没有人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因为这世界的本质就是人在符号世界构建自身和定义自身的表现之总合。然而,这世界还有着关于人类存在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宗教存在的意义即在于阐释这另一套的意义系统。一神论宗教告诉人们,人之“是”什么,不仰赖于物化之符号性身份,乃仰赖于“神”之“是”。而人类需要“首饰”之类的物化符号来装点自身的“是”,正是撒旦的作为!

点击阅读全文

情景交融:一个理学与五行说的诠释

作者:盆小猪

从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来看,它首先是在歌咏中出现的诗歌表现手法。这种技术的提升,必然建立在情或志的强烈、并强烈到改变所见之景在心理的意象的程度这一基础上。这种心理活动产生出了意境,让诗人身处于这一境界中。由于这种心理活动的强烈,这种真实感再次触发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情与志。这就是前文引述的“感应”。而这感应,就让人在吟诗诗的身体变化与诗歌创作技术相结合,使我们可以从身体的技术这个视角来理解“情景交融”。

点击阅读全文

谈谈巴尔特的《写作的零度》

作者:北斗之光

后期巴尔特强调的不再是科学的研究,而是文本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创造意义的自由。这与前面的加达默尔的解释剧本的思想有点类似。现在的阅读已经不是过去的阅读,不是像过去的死读苦读,现在的阅读是有创造意义的读,读者自身有创造与诠释的自由。

点击阅读全文


编辑:心技一体

《哲思动态》   17/12/14    2017年第03期   总第022期

哲思周刊文章收入总目


欢迎订阅《哲思专题刊物》(可直接点击订阅),以便及时阅读哲思专题的最新刊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