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吴老师教语文
安徽初中语文教师一枚,和学生一起乐此不疲地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吴老师教语文

【语文教学】三顾茅庐,孔明是否有“作秀”嫌疑?

吴老师教语文  · 简书  ·  · 2018-11-21 14:02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顾茅庐,孔明是否有“作秀”嫌疑

    ――品读《三顾茅庐》之诸葛孔明

这两天,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了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我们梳理故事情节,品读人物形象,读得津津有味。

品读诸葛孔明这一人物形象时,我们看到了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以及他胸怀天下苍生的情怀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当读到诸葛孔明对刘备请他出山时的推辞时,有学生突然说到一个词“作秀”。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热热闹闹的讨论开来:孔明是否有“作秀”嫌疑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1: 孔明推辞出山,不是作秀,这正是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表现。由孔明的“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位世外高人,但淡泊名利,不慕荣华富贵。所以,不愿意出山,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并非作秀。

生2:我不赞同你的观点,诸葛孔明确实淡泊名利,但是,与他本次出山辅佐刘备并不矛盾。我们从隆中对策可以看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由此可见,他虽然躬耕于山野,但依然关注天下大事,胸怀天下苍生,有远大的抱负。这些做法就是为了日后出山施展抱负而做的充分准备。所以,不愿意出山有作秀嫌疑。

生3:我也觉得孔明作秀之嫌,比如在课文中“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睡着,”玄德“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这些都可以看出,诸葛孔明故意磨蹭,考验刘备的耐心与诚心。

……

孩子们的讨论很积极,并且能够紧扣文本找出自己充足的理由,发言也越来越深入,课堂生成不期而遇。

最后,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诸葛孔明确实有作秀嫌疑,但是,绝非是自命清高地摆架子,也不是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想真正投到一个明君的手下,施展自己的卓越才华,实现自己“兴复汉室”远大抱负。

诸葛孔明年轻时就胸怀大志,陈寿的《隆中对》中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诸葛亮的人生志向绝不是做一个躬耕于山野的村夫,而是要像“管仲,乐毅”一样,得到重用,帮助君主实现霸业。所以,这样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诸葛孔明,怎会甘居于隆中,终老此生呢?但是,他必须找一位明君,必须找一位值得自己效犬马之劳的君主来成就抱负。

刘备是否是一位值得自己托付终身,献出平生才华呢?起初,在他的心里还是有点不确定的,所以,他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考验刘备,最终出山,辅佐一无所有的刘备成就霸业。

看完他与刘备的隆中对策,不得不感叹:诸葛孔明,的确不愧对徐庶的评价:“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他是一位山中卧龙,一旦有了施展自己的平台,他便有了别人无可比拟的精彩。

孔明之心,日月可鉴,那是一颗寻求名主的赤胆忠心呀!

孔明之智慧,孔明之才华,孔明之谨慎,孔明之忠心,值得后人景仰并学习!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诸葛孔明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兴复汉室,寻找一位可以托付平生所学的名主而作秀,有何不可呢?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