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初初在简书

厨艺不佳

初初在简书  · 简书  ·  · 2018-08-29 16:10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跟学生开玩笑:“有的同学不愿意看自己写的作文,就像本老师不愿意吃自己做的菜一样。”结果引来满堂哄笑。这个比方,也许在切中他们痛点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原来语文老师这么不会做饭呀。其实,这后半句说得有点夸张。厨艺不佳诚然是我心头永远的痛,不过我自己做的菜,自己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因为不会做饭的人往往不挑吃(大概是因为自己缺乏挑吃的资本),好养活。我当然也不例外。             

我周围好多人,我母亲、我姐姐、我外甥女、我丈夫(我诚心诚意称他为“家长”,因为我认为,家里掌勺的人理应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我两边的弟媳还有我的闺蜜几乎人人都会做菜。据我所知,他们也没有专门去学过什么厨艺,似乎都是无师自通。由此我得出结论:好厨艺是一种天赋。不过,我是当老师的,老师嘛,总是愿意相信后天努力的价值,所以我也尝试过学习厨艺。因为不想叫别人发觉自己太笨,所以也没敢公开拜师学艺;好在现在网上有好多厨艺教程可用,于是下了一本菜谱并打印出来做教材。有一段时间,我就一手拿菜谱,一手拿锅铲,天天照着菜谱认真而艰苦地一道菜一道菜地实习。可就是不知为什么,自己的“作品”,色、香、味至少总有一样赶不上菜谱的水平,有时甚至全面沦陷。最终,家长恨铁不成钢,令我赶紧把菜谱拿一边去,他自己披挂上阵。我的学艺历程至此告一段落。经此挫折,我就想起了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名言:“只有真正努力过的人,才会明白天赋有多重要。”心想,这人真有见识,怪不得瑞典文学院那帮教授非要撵着把诺贝尔文学奖送给他。

厨艺不佳削弱了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我母亲七十多岁了,每次我去看她老人家,她总是去厨房忙碌,让我在客厅里闲坐。而我姐姐去了呢,画面是这样的:老太太悠闲地坐在客厅沙发上,很享受地等她大女儿把整桌菜一样一样端上来。这样一来,我就觉得老太太的大女儿顶事多了。在我自己的家里,如果来了几个客人,家长必定会发话:“今天我做菜啊。”我总疑心,他是担心我搞不定这桌菜,怠慢了客人。

厨艺不佳促使我炼成了不少美德。如上文提到的不挑吃。孔夫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据此以为孔子是个“美食家”,很讲究吃。然而根据上下文,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斋戒期间的进食礼仪而非日常饮食的标准。试想,孔夫子师徒周游列国,风餐露宿,有粗食果腹就不错了,哪有条件讲究什么“精”和“细”呀?孔子评价他最钟爱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读到这里,总怀疑这个颜回不单穷,而且很可能也是不会做饭。试想,一个精于厨艺者,没有好菜吃,也没有做好菜的机会,那该多么痛苦啊!颜回似乎没有体验到这种望美食而不得的痛苦,“不改其乐”,那是不是说明他也可能跟我一样自己根本就不会做饭呢?我认为不擅做饭或不爱做饭者,其人生快乐与味蕾的享受关系要松散得多。有一天我去做客,听到一位儿子不停地抱怨他母亲做的饭菜不可口,我很惊奇,忍不住对他说:“要想吃好,自己做就行了;自己不做,凭什么还要挑呢?”对方顿时哑口无言。我的不挑食,据我分析,多半与自己不擅厨艺有关。

厨艺不佳也使我变得更谦逊宽容。据说好女人的标准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于我而言,上不上得了厅堂尚有待考证,而在厨房里表现不佳却是不争的事实。我这一百分已经就被减去至少五十分了。所以我在家里时时告诫自己要炼就一副好脾气,以弥补厨艺不佳的不足。有时我要发火了,这时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诫自己:“人家都没挑你不会做饭,你还好意思挑他什么吗?”于是顿时心气平和。由此可见,一个家庭里,女主人不会做饭,是非常有利于安定团结的。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一闺蜜家做客,发现她不单做了满桌新鲜好菜,还端出了自己做的手工辣酱,味道好极了!我自惭形秽,回家对女儿检讨自己:“人家妈妈会做菜,把孩子照顾得多好!你妈妈太不称职了!”结果我女儿极为冷静地说:“这样说不公平吧?我妈妈也有我妈妈的长处啊。” 听了这话,我感动得差点流️下热泪。人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 ,我这女儿,简直是保护妈妈自信心的大铠甲呀!

有一个极聪明的人曾教过我一道菜,而且亲手做给我吃过。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清炒土豆丝。做法如下:土豆洗净切丝,洗净炒锅,烧热,下清油,烧热,接着下若干干辣椒片翻炒,待炒出香味时,下土豆丝急火翻炒至熟。后来我尝试做这道菜时,总有人建议我先将土豆丝过水。不过,我记得当时土豆丝确实没过水,味道确实也很好。遗憾的是,我这么一个不擅厨艺的人再也还原不出当初的美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