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学心知行
奇思妙想专题副主编,简书推荐作者。80后,艺术硕士。我是心子,你心里的影子。微信公号:学心知行,个人微信:andreawj47。
今天看啥  ›  专栏  ›  学心知行

《极简》,不只是减少物品

学心知行  · 简书  ·  · 2018-06-22 22:25

这两年,对风靡全球的“断舍离”非常感兴趣,陆续购买了相关的书籍阅读,并将之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期刚看完的《极简》又让我更深地感到,减少生活中繁多的物品,不仅是一种生活技巧,也是一种哲学。

本文所提到的《极简》,作者是乔舒亚·贝克尔,2016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乔舒亚·贝克尔本身也是现代极简运动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之一,他创建了“成为极简主义者”(Becoming Minimalist)网站,以此激励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拥有更少的财产,从而发现生活中更伟大的满足。

本书共十三个章节,先使人们了解极简的内容和好处,树立信念,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状,提出解决方案,一步步养成习惯,带动家人参与其中,并将极简扩展到其他各个方面,通过极简的生活,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第一章 改变,就在一念之间

作者讲述了他在生活中偶然的一个瞬间意识到:“我们不需要所有这些东西”,并立刻开始实行。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他发现拥有更少,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金钱和自由,更多满足感,更高品质的东西,更为慷慨,更少压力和焦虑,更少比较,对环境影响更小,为孩子们树立更好的榜样,留给他人的工作量更少。

这些好处足以让我们接受这种生活方式,使我们鼓起勇气迈向真正向往的生活。

作者希望读者意识到,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拥有更少物品的书,更是一本讲述如何获得更丰盛的人生的书。

她也进一步强调,这是一本适合每个人阅读的书,极简主义是一种能够改变任何地方,任何人的生活方式。

在后面的章节里,她将用自己和其他人的经历来阐述极简主义的好处。

第二章 新希望的诞生

作者在本章主要强调了极简并非是“家徒四壁”或“极度节俭”,而是倡导对我们有价值的生活,并清除那些阻碍我们得到它的东西。

作者澄清了关于极简主义的两种常见的错误认识:一是极简主义意味着放弃一切,二是极简主义就是整理你所拥有的物品。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极简主义的历史。其实,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实践和鼓励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虽然是现在才流行,但并非是新鲜事物。

本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他一个朋友的例子来展现极简生活的好处。一位爱尔兰的自由记者,因极简主义让她可以四处游走,不受繁琐生活的束缚。她称自己为“无处不在的人”。

第三章 开启属于你自己独特的极简主义生活之旅

本章开端,作者举了几个个性化的极简主义者们的生活,以此说明极简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目标塑造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

之后,作者“利用启发的力量”引导我们梳理生活必须和不必须的物品,让我们一步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更生动地呈现观点,作者举了另一对朋友的例子,“戴维和雪莉的极简之旅”,他们在生活的改变中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家庭、信仰和内心的安宁。

讲完案例,作者继续给我们鼓励,激发我们勇敢尝试极简生活,追随自己的热情,发现真正的自己。

第四章 拨开消费主义的迷雾

本章作者以儿子对玩具的痴迷来引出对购物的思考,主要讲商家对我们生活的渗透,社会如何以消费来引导我们。

消费主义不等于幸福,这些都是广告商臆造出的概念。人们只是想借助购买来填补虚空,最后更难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不同时代也会对人的消费产生影响,作者以美国的几个年代为例进行分析,最后发现,每个时代的美国人都容易认为:过度拥有=成功。

我们需要应对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而不是被他们诱导。减少购买不需要的物品,解放自己,可能会有助于发现我们人性中的缺陷与弱点。

第五章 从你拥有的一切中发现幸福

本章仍旧是在讲我们购买的深层次原因,比如为了安全感,接受感或满足感。

我们要学会舍弃,当把杂物清除出去,我们就越发了解自己,并为追求更伟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如果购买更多的物品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安全感,那我们该怎么样获得安全感呢?作者讲到,应减少购买,转而花更多的精力与周围的人相处。满足感其实就在家中。

第六章 极简,从最简单处着手

经过前五章的分析和铺垫、本章终于进入了实操环节。

作者仍旧延续边分析边讲解的方式,先从清理第一件物品开始,思考想要过极简生活的原因,最好列下来。

使用二八定律,即我们在80%的时间里仅使用到20%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从不常用的80%里找到可以清理的东西。

从第一个房间开始,直到清理完整个屋子。作者给出了几个分类以供参考:1、需要保留的东西;2、需要放到家里其他地方的东西;3、需要处理的东西。

很多人担心会后悔处理掉某件物品,作者建议可以试试扔掉重复的物品。当家里只剩下喜欢的物品,我们自然会更好地照顾它们。

在取得一些成效后,记得分享给他人,这样不仅帮助了他人,也会提醒自己清理杂物的初衷。

第七章 那些极简之旅中最难的部分

当上一章让我们开始行动以后,本章逐步给予了更实际的操作办法。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物品。比如书籍,纸张,工具和保险柜。

作者列举了几个观点帮助我们减少藏书量:1、书籍不会定义本人;2、一本书的“记忆”与“这本书”不是一回事儿;3、把书赠予别人;4、设立合理的藏书边界;5、保留最珍爱的书籍;6、阅读电子版。

关于“纸张”,作者提到他本人以前被称为“纸先生”,因为他以前非常喜欢各种纸张和笔记本。如今现实中,我们会收到各种票据,账单等等纸类物品。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先分析为什么保留这些纸张,再分析需要保留什么样的纸张,最后给出两个关键点:1、快速行动;2、合理地归档。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不断地增加电子产品,家里多了很多“高科技杂物”。

很多人在“技术型过时”时,就立刻去购买新的,作者认为,可以在电子产品接近“功能性过时”时,再购买新的,没必要一味地追求新型电子产品。

作者在整理地下室时,用到了一个原则:只保留最好。保留最高品质又最有意义的物品。

如果对很多藏品还是难以割舍,作者给出了几个小窍门:1、只保留一半;2、先拍照存档;3、再次捐献使用。

在房子、车子这类人们难以抗拒的东西上,作者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他更喜欢小一点的房子。

最后,作者再次给尝试极简生活的人们以鼓励,不要轻易放弃,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第八章 让极简主义生活实验帮忙

如章节题目,作者建议我们,无法判断一件物品的去留时,可以试验下,如果离开这件物品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作者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模版:

试验:我将在()天(或周,月)中,过没有()(某种物品)的生活。

在那个时间结束时,我将决定:

【  】是的,我可以过没有这些物品的生活。

【  】不行,我还是需要它们。

没有任何方法能比试验法能更好的让你走上极简主义之路。

在试验过程中,可能有些物品还是无法确定,我们可以放在一边,作者称之为“权益之计”。

我们可以把这类物品放在一个箱子里,写上日期和描述,放到某个看不见的地方,等数月后,也许就不再那么执着。

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巧妙的时间段:29天。

在29天里,不再穿29件衣服,移走29件装饰品,拿走29件玩具,还有厨具,不再添置更多家具。

第九章 维持你的极简主义生活

当我们已经开始了极简的生活,学会了试验法的技巧,已经把物品减少到合适的数量后,该如何保持呢?

作者建议,立刻开始养成能够让自己保持极简成果的习惯。

我们需要做到:1、每天清晨清理床铺;2、马上洗碗;3、及时倒垃圾;4、大衣柜里留出空间;5、所有台面干净整洁;6、立刻完成一两分钟可以搞定的事;7、随手处理报纸、杂志;8、及时扔掉无用信件;9、马上整理好衣服;10、每晚把所有物品放回原处。

后面,作者陆续给出了几个日常的建议:让衣柜瘦身,识破电视中的消费陷阱,学会更理智地赠送礼物,常怀感恩之心。

第十章 让家人参与其中

极简不是一个家庭成员的事,要鼓励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进来,而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作者主要针对这类问题给出了建议。

大部分最先碰到的质疑可能是自己的伴侣,我们需要耐心多次地同对方沟通,获得理解。可以先从自己的物品开始,用行动和对比“说服”对方,最后再慢慢达成共识。

一般来说,夫妻很难对所有的事情都完全一致,在极简生活里,只要都同意的前提下,确保家中没有杂物就可以。

除了伴侣,孩子也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模范作用是强大的,所以,比如希望孩子少买东西,我们自己就要首先少买东西。

小孩子和大孩子有一些区别,但都需要进行教育,就像我们和伴侣讨论一样。孩子常常不懂得边界,我们要让他们学会设置边界,应用边界,并对孩子们取得的进步给予奖励。

作者曾把一群自己所尊重的家长、老师和社区领袖聚集起来,用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了几点:

1、鼓励理想主义;2、要求十几岁的孩子自己购买昂贵的物品;3、鼓励十几岁的孩子们识别广告中的潜台词;4、找到同盟;5、让孩子明白努力工作的意义;6、去不发达国家旅行;7、教导孩子真正重要的并非他们拥有什么,而是他们是谁。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极简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能因极简使家庭成员的关系破裂,爱最伟大的特征之一是耐心,我们要去爱人,而不是爱“物品”。

第十一章 慷慨造就幸福

经过极简主义的践行,我们将体会到这种生活带来的好处,“慷慨”便是一种结果,更是极简主义的动力。

当我们在处理物品的时候,把它们送给需要的人们,比卖掉更能获得满足感。这种快乐是金钱永远也无法买到的。

作者提到一个极简主义者阿莉,她曾经在一次教会说道:“我打赌,如果我卖掉自己的婚戒,就能让非洲一整个村子的人吃饱。”

她和丈夫反复讨论后,将戒指卖掉,捐助了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钻井取水的项目。过了几周后,其他几位朋友也纷纷找到她,直到最后她建立了“凭着这枚戒指”的公益组织,募集了一千枚戒指,为非洲、中美洲和印度上千万的人提供了干净的饮用水。

我们可能很多人还做不到这一步,但是我们都可以有这样的感动,去帮助贫穷和有需要的人。

当我们不再购买过多的东西,我们账户上也将有更多的钱,作者称之为“极简主义的财务红利”。

作者给出几个步骤,使我们变得更慷慨:1、从小处开始;2、先给予;3、设定一项特定花费;4、按照你的喜好,选择一项事业;5、与慷慨的人共度时光。

极简主义不仅会产生财务红利,还会产生时间红利。作者认为捐献物品的确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其中,服务他人。

第十二章 越简单,越美好

本章作者将拥有更少物品延展到了“过简单的生活”,他认为这样能够获得更丰盛的收获。

我们生活的世界发展越来越快,繁忙的生活让我们缺乏反思的时间。像囤积物品一样,我们也对自己的日程做出了过多的承诺。

作者提醒我们,不要为了盲目追求的那些错误的事情,错过更重要的事情。

作者一个朋友有一个好的借鉴方式:1、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思考的空间;2、减少干扰;3、在拒绝中找到自由;4、欣赏并安排休息。

作者批评现在社会过度痴迷于美貌,而不是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作者给出了几个身体的需求:1、身体鼓励我们适当补充燃料;2、身体呼唤我们要充分饮水;3、身体要求我们频繁地进行锻炼;4、身体要求我们策略性地消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除了物品、时间、身体,我们的人际关系也需要清理。许多极简主义者会建议:“把任何不能为生命带来益处的人,从生活中抹去!”

作者认为关系不是交易,但是如果一段关系让你身心受到伤害,没必要继续下去。从长期考虑,那个勇于说再见的人,将会更幸福。

在其他关系中,也有必要设置边界,控制节奏,把握平衡。

第十三章 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前面作者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拥有更少”的生活旅途,最后一章,作者强化了我们过极简生活的最终目的: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希望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珍珠”,而这也说明了生命就是关于各种选择的过程。

拥有更少却活得丰盛,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我们是在用极简主义赋予我们的金钱、时间和自由去服务他人。利他主义者往往拥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心理适应力和更多的幸福感。

作者举了自己的例子,他创建了“希望效应”的基金,这个机构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模拟家庭环境”改变关怀孤儿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加入这个基金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极简主义者,他们坚信“拥有更少”的生活,将是更美好的生活。

讲完作者的例子,可能我们已经有些蠢蠢欲动,想要去计划做些什么,帮助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影响者,在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改变他人生活所需的一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