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月凡Eileen1010

日更30天,我怎么样了?

月凡Eileen1010  · 简书  ·  · 2018-12-31 19:16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很多作家和诗人,有老前辈,也有年轻新锐。经常看到他们回答读者的提问,最多的就是:“我有很强的写作欲望,也有很好的故事,就是写不出来,怎么办?”

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练习写作,无非是两个方面,多读和多写。

多读,要多读优秀的作品,多摘录好词好句,背诵熟记,融入自己的语言和生活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和语文知识,即使你有再好的故事,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先读够1000本名著、好书。

多写,就是不要想太多,每天坚持写几千字,对照好文章或者喜欢的作者的文字风格多练习多写,战胜拖延和恐惧。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的读书,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看完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在写的过程当中,你自然会知道哪部分是重点,哪部分是精华,加深记忆和理解。

所以,不仅是想学写作的人,只要你觉得自己表达能力不好,思考能力欠缺,时常觉得迷茫无助,恐惧焦虑,就该去多读书。赫尔曼·黑塞曾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它们似乎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但却深深地刻在你的灵魂、你的气质,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经常有人会问“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其实,每个被别人验证并取得成功的方法都是有用的。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每个方法都适合你。


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著作等身,出版了好多本小说,其中教写作的书——《这样写出好故事》,已经重印到第五版,他的写作课大受欢迎。即便如此,他在一开始也是走了很久的弯路的,他用的方法其实是很多作家验证过的好方法:看大量作家的作品,揣摩作家在构思这些情节时的想法,并模仿作家们的构思技巧去写。

但他发现自己一点思路都没有!自己写的还是情节不突出,毫无吸引力。

于是他改变了策略——去看大量教写作的书,反复的看。

把那些书看了一遍之后,把重点标注出来,再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又会发现读第一遍时遗漏的重点,做笔记。

看第三遍时,把书中讲到的技巧拿来反复练习、试验、拆解,按照书里的要求练习,一遍遍的练。确保把技巧都学会。

他用这种方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

当然,适合他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

所以你也得自己大量的去读、去练习,反复摸索,直到找到适合你的方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经被大家公认的文坛小天才韩寒,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每天翻辞典,翻烂了十几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词典。同样是看到一个学习方法,一种人觉得“我不知道有没有用,所以我才不会去浪费时间尝试呢”,于是他们整天都在自己瞎琢磨,看似很忙,其实一点效率都没有;而另一种人则是“我不知道有没有用,我先去试试看”,于是这部分人在尝试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不断进步,获得成功;还有人觉得“管它有用没用,我也懒得学,先骂了再说,并为自己的如此‘聪明伶俐‘沾沾自喜。殊不知,那些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知道任何技能在练成之前,都要经过大量枯燥的练习,拚的是持续性和稳定性。那么,设定好目标,不放弃,你就跑赢80%的人。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兹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无憾。”


2018,圆满。2019,吉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