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心如止水哲学人生

【连载】《一次自我的探寻》第一部分 第七章 收集欲望

心如止水哲学人生  · 简书  ·  · 2020-02-23 18:46

欲望六:收集【Saving】——对囤积、收藏的渴望

收集是对囤积的欲望,它的生物性来源是动物储存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的本能。对人类而言,这种欲望表现为省钱和收藏的乐趣。这赋予了朴素节俭这种品质一种内在价值。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大家是否隐约地感觉到收集欲望有点类似于有序欲望?

有序是想要控制、组织事物,收集是想要对资源进行囤积、收藏。而囤积、收藏行为恰好是一种对资源的控制行为。换句话说,收集就是有序欲望对资源的一种控制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有序欲望存在的情况下,收集欲望就显得多余。 而从掌控欲望的角度分析,有序和收集都是控制需求的行为细化表现。

为了验证史蒂文教授欲望分类的错误,接下来让我们进行一个更细化的分析。

从对资源控制的行为角度分析,我们要么是先获得后控制,要么获得与控制同时发生。而收集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它就是需要我们获得资源(收)后再加以控制(集),因此它是完全符合资源的控制模式。

从资源的分类角度分析,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包括食物、金钱、住所等等,精神资源包括权力、独立、好奇、接纳、荣誉、理想、地位、浪漫、安宁等等。因此,从收集欲望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仅指人对物质资源的储存控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史蒂文教授将人对资源的控制进行了区分,其中精神资源几乎每一个都独立成为欲望,而物质资源却没有。而且收集欲望作为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却又仅限于储存行为。

从欲望层面上分析,人在资源控制方面比较合适的欲望分类应该是获得欲望和控制欲望。如果要将物质与精神资源再进一步进行划分,那么两大资源的分类都要进行细化。如果只有对其中一种资源进行了细化,而不对另一种资源进行细化,这样的分类方式显然违背了逻辑。对行为分类也是如此,要么整体定义为获得或控制,要么划分为获得和控制两大类,要么细化分为获得、控制、储存、使用等等不同的类型。而不可能是在细化后只定义出其中一种类型而把其他的类型全部抛弃掉,一显得逻辑不严谨,二显得太随意,三显得不具有学术性。

因此,我认为收集既然是属于控制行为的一种,那么将它全部归入掌控欲望是合情、合理。

节检可以促使我们不浪费任何东西,甚至是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节检和挥霍的平衡点。对收集欲望较强的人更喜欢节检,而较弱的人则更喜欢挥霍。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节检与收集,它们不仅在语言解释上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在心理学、哲学层面上也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对物资的使用,是一个先收集后分配的过程。其中的分配就是确定个体使用资源量的行为。换个角度说,节检的前提必须是资源已经被我们所控制并且可以进行分配使用。因此,节检主要针对的是资源的分配而不是资源的收集,而且它是一种资源分配适宜与适度的行为表现。从资源的合理使得与分配层面上可以看出,节检也是一种对资源有序控制的表现。 因此,在有序欲望成立的情况下,收集欲望是不可以包含节检行为。

我们再回头分析 上述摘要 的内容:如果收集是一次“收(获得)”与“集(节俭)”的过程,那么 我们是否会像史蒂文教授所说的“收集欲望强 的人 更喜欢节检, 收集欲望弱的人 喜欢挥霍” 那样 呢?

实际上,节检的人不一定有很强的获得需求(在以下内容中,我将用“获得需求”替换“收集欲望”进行论述),反而喜欢挥霍的人有着很强烈的获得需求。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

节检的人在获得生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可能就已经满足了。而且,很多节检的人也更喜欢悠闲的生活方式,如此他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也会比较淡薄。也就是说,获得需求不高的人反而更可能喜欢简约(节检)的生活。再加上,获得越多就要付出越多的时间与精力,人性的懒惰往往容易导致人们产生不出太多的获得需求动力。因此,节检的人反而更不会去“努力”获得。

那么,那些挥霍无度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欲望表现呢?对于挥霍无度的他们来说,再多的资源也都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因此他们对物质获得的需求必然是十分强烈。这种获得需求表现便不一定是努力去付出,而很多情况是懒惰带来的不劳而获。最常见的就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中间有不少人玩世不恭,喜欢挥霍自己父母的财产,而且他们获得需求也极强——希望源源不断地从父母那边获得财产支持。还有历史上的酒池肉林、后宫三千的现象也是如此。

当然,以上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换一个角度,上述的假设就成立了。

比如,一些人虽然对金钱的需求十分强烈,但平时却表现得十分“节检”。典型的例子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守财奴夏洛克和莫里哀《吝啬鬼》中贪婪和吝啬的阿巴贡,他们就属于“收集欲望强却喜欢节检”的人。

比如,在生活环境不稳定且随时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对资源的获得需求必然是强烈的,而为了确保自身生存的稳定对资源的使用也会更多地表现为节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岛国。日本长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日本人的生存意识和侵略心都非常强,他们内心急需一片平衡的大陆供他们栖息。所以,他们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表现得十分“节检”,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木材和石油。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史蒂文教授 “收集欲望强 的人 更喜欢节检, 收集欲望弱的人 喜欢挥霍” 的观点成立,那么“Saving”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储存”而非“收集”。显然,史蒂文教授作为著名心理学家,他不可能犯概念上的错误。因此,可以推测出是译者在翻译上出现了概念的误解。所以,读者们在阅读《我是谁》“收集欲望”该部分内容时,需要用“Saving”的原本含义进行理解才能够正确解读。

那么,储存需求强的人是否会更喜欢节俭,储存需求弱的人是否会更喜欢挥霍?

问答这个问题前,我要先和大家解释一下人性对获得需求(收集)与使用需求(节检、挥霍的态度。

人性喜欢获得所有资源,也喜欢使用所有资源。欲望是无价值的,它不会去判断我们应该获得多少资源、使用多少资源才是最合适,它只关注我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只有人的智慧才关心获得与使用的度。

从哲学层面上说,获得需求与使用行为都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理念,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可独立发展。 联系体现在:获得量增多,使用行为可能会随之增幅;使用行为增幅,也可能会促使获得需求的提升。独立体现在:获得需求和使用行为的大小由自身价值观做决定,不同的价值观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需求,比如在使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可以持续增幅获得需求,此时获得更多资源往往是为了体现自身强大的价值而非去使用。

从生物层面上说,欲望需求水平从人出生时便处于一种中间水平,而每个人的每种需求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后天环境所决定。 这是生存适应机制带来的结果。因此,需要获得多少资源、需要使用多少资源都是人对所处现状所做出的决定。

所以,人对储存物资与使用物资的态度也是由后天环境所决定。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环境上没有资源的竞争威胁,而且又能够稳定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资源,那么他可能既不想储存资源,也不喜欢挥霍。也就是说,环境能够稳定提供资源的情况下,人可以安逸地生活,那么不需要未雨绸缪,也不需要放纵欲望,因为这两件事都比较劳神费力,与人之惰性相背。如果一个人想要挥霍更多的资源,他也可能会储存更多的资源,比如一些人存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消费更高价格的奢侈品或为了一次大型娱乐活动而做准备。因此,从这两个角度上说,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即史蒂文教授的观点不成立。

不过,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喜欢储存的人生活往往会比较节俭,喜欢挥霍的人生活往往会不懂得未雨绸缪。因此,史蒂文教授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通常情况下又是能够成立的。

不过,无论一个人多么喜欢获得或是储存资源,他都有可能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在传统观念中,放纵自身欲望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个体放纵欲望对自身来说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但对整个社会和平稳定的发展肯定是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比如,一个人放纵自身的惰性与贪婪,为了获得利益,他选择了盗窃、抢劫、诈骗等等犯罪的手段。显然,他实施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利益对其自身来说是好的,但是对他人、对社会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再比如,日本过去发动战争侵略其他国家的行为,其目的虽是为了自身生存需求的满足,对其自身来说是益大于弊的行为,但对其他国家所造成的伤害是极大的。为此可以看出,犯罪、战争主要都是个体、群体放纵欲望的结果。这些破坏性的行为之所以会成为坏事,是因为它们对实施者之外的人造成了伤害,而这样的伤害就会带来社会规范的处罚。

所以,欲望需求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而实现欲望需求的手段才有社会性的好坏之分。

不过,好与坏依然是相对而存在,这世上没有必然的好,也没有必然的坏。 世界上的好与坏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物,而不是大自然原有的定律。大自然遵循的是自己的定律,而不是人类的规章制度。大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是无关的,人类的生死存亡也仅是自然循环中的几个事件罢了。好比,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真的是件坏事吗?对大自然来说,它只负责自身的循环。人类破坏了平衡,大自然就选择再次平衡——它通过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来抵制平衡的破坏。破坏者就好比大自然身体内的一群癌细胞,要么被大自然切除,要么与大自然一起同归于尽。当然,第三个选择永远存在:就是成为好细胞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因此,我们的智慧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所以选择了长远利益。为了长久生存的目的,我们便将破坏环境的行为定义成为坏事。其他“坏”的定义原理也是同样的利益选择逻辑。所以,如果人只想着自身的利益,只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去生活,那么最终的结局往往就是灭亡。

回到哲学层面看待“获得需求与节检行为”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获得上的无度是贪婪,在节检上的无度是吝啬。适度是一种欲望需求的平衡。生活无论是无度的追求还是过度的抑制都是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欲望的适度与合理才是生存长久所向。虽然以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中庸处世态度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生活也不能全部单一地追求中立。因为,生活它不是单一的存在,事物的结果往往也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只用一种理念和想法去生活往往是不可行。身为智者,我们更要学会用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理念进行融会贯通,如此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长久。

· 待续 ·

预告:下一章《荣誉欲望》


本书全名:《一次自我的探寻:史蒂文<我是谁>读后感与自我领悟》

书本简介:可见于连载文集-首页介绍

完成与更新说明:全书内容已经全部完成,目前善处于修订阶段。预计以一周一章的频率进行连载更新,发布时间为周末。

致谢:感谢所有阅读本作品以及为本作品点赞的读者们,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PS: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疑惑、建议与批评,随时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畅所欲言,大家的建议与批评也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最后再次感谢每一位读者,谢谢大家。


声明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二 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