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一只哨子

从精神分析角度谈《绿茶》

一只哨子  · 简书  ·  · 2017-10-01 16:0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意识是人类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理智成分,所展现出来的表层部分,是超我人格的外在呈现;而潜意识则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潜意识这个黑暗隐秘的小小角落里,充斥着不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各种本能和欲望,是本我人格的外在展示。电影《绿茶》里的女主人公,身上就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织变换,由此展现出了迥异的超我与本我两种人格。

一方面,老土古板的女硕士吴芳,打扮朴素,性格保守,每天忙着和各式各样的男人相亲,渴望婚姻,是女主人公的意识层面和超我人格;另一方面,妩媚动人的酒店弹琴女朗朗,穿着光鲜靓丽,风情万种,游走于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不为所动,是女主人公的潜意识层面和本我人格。两个人格看似千差万别,毫无关系,唯一的相似之处是吴芳和朗朗都喜欢喝绿茶,讲述对方的“我的一个朋友”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发问,女主人公在这两种人格中切换,白天是吴芳,晚上是朗朗,女主人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意识到自己拥有两种人格了吗?依我之见,女主人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第一,在男主人公面前,她们展现的完全是不同的自我,不是说谎假装就可以演绎出来的状态,即使她们可以讲述对方的故事,但却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两种补充;第二,如果女主人公意识到的话,就不会有最后一个“暴露身份”镜头,朗朗打了陈明亮朋友一巴掌,说出了属于吴芳人格的“我最讨厌打女人的男人!”这句话。这说明女主人公的两种人格之间是完全独立的,白天吴芳人格占主导,成为主人格,晚上后继人格朗朗占主导,成为主人格,这也就是我们医学上常说的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她内在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因此丧失了自我完整性。毫无疑问,引起女主人公分裂成两种人格的原因是她童年时期不愉快的记忆。父亲一事无成,具有精神病倾向,时常对母亲进行言语侮辱与家暴,女孩不小心错杀父亲,母亲替她顶罪入狱。童年时期阴暗的生活经历无疑给女主人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不信任男人却在不停地相亲,她对爱情有着深深的怀疑却渴望着婚姻,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抑之下,为了防止自己情绪以及心理的崩溃,机体只能下意识地选择分裂成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她保护自我生存的一种方式,一种处于原始状态下的自我保护本能。所以,其实女主人公是意识不到自己能够分裂成两种人格的。在彼此人格出现的时候,另一人格的记忆是不复存在的,是完全独立的。

男主人公因为相亲时吴芳讲了一个绿茶算命和朋友的故事,对其产生兴趣,进而开始追求吴芳,但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在遇到朗朗后,因为容貌上的完全一致、性格上的截然不同,也对朗朗产生了兴趣。在影片中,男主人公并不能完全了解吴芳和朗朗中任何一方的心理,即使他自认为对女人很了解。他不停地在朗朗面前提起吴芳,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反而说明他对自己的判断也是极度疑惑的。如果他十分确定吴芳和朗朗是同一个人的话,就不会一次次重复和验证了。

其实,男人和女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浓烈的,也是矛盾的,是永远不能互溶的,这体现了两性关系中的隔膜。这种隔膜是不能消除,也消除不了的。男女之间,因为力比多、社会地位的差异,在精神心理、思维方式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程度上男女双方会互相嫉妒、相互试探。

影片的最后,男、女主人公顺利地在一起了。电影结束,我们会思考,女主人公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男主人公的?是从保守的吴芳竟然愿意和陈明亮跳舞开始,还是影片的最后陈明亮让她意识到吴芳和朗朗其实是一个人?影片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暗示,或许是从更早的时候,从吴芳愿意继续给陈明亮讲述“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的世界是茶杯,吴芳和陈明亮就是杯底浮动着的茶叶,而朗朗就是冲茶的水,水决定了吴芳和陈明亮之间茶叶的旋转方向、交缠方式和浮沉的节奏。诚然,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把吴芳和朗朗比作茶叶的正反面,正面是意识和超我,反面是潜意识和本我,而陈明亮是冲茶的水,因为有陈明亮的出现,才让吴芳和朗朗合为一体,才使得绿茶散发出真实而自然的清香。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