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贤哉飞也

是贼是师得想清楚

贤哉飞也  · 简书  ·  · 2020-12-15 08:02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人莫献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我也认可。但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啊,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至于到时候真有“道吾好者”或者是“道吾恶者”出现,在我眼里他到底是贼还是师,可就不一定按照这句话来了。其实也不是我心肠有多坏,只是我不够聪明,看不清楚这里面的道道。是贼是师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的,至于当下,我觉得吧,怎么认为也只能凭借自己当时的临场判断了,虽然也是自己的经验,但是刚才咱也说过了,这经验可能不够聪明。自己心里有了判断,最好是别让别人知道,或者你足够“虚伪”一点,能够谦虚一下,谢谢称赞你的人,至于那些当面说出你的缺点的。咱也大度一点,来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自己心里的清楚,从自身来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说对方,他到底是好意还是恶意,咱也不一定能分清楚,这时候也不用针锋相对,万一对方说的准确,是咱自己看不清楚自己,而对方又是个小心眼的人,哎呀,那以后多麻烦,也许少了个“朋友”,更有甚者多了个“敌人”。总的来说,是“贼”是“师”除了看他的方法,还要理解动机,其中的善恶要分清楚。要清楚这一点,就得靠咱自己的聪明智慧了,从哪里获得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简而言之:熟能生巧。

路逢险处须当避。咱们遇到困难了,就面对解决,但是,总有远超过咱们自身力量的,咱们解决不了的那些,什么洪水呀,山崩呀,对面汽车冲过来了呀,赶紧跑啊,别想着死嗑,我就不信有头那么硬的,死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磕死。该躲就多,没什么丢人的,即使当时场面很尴尬,很丢脸,但是也没人会记你一辈子,过两天也就都忘了。武侠小说中都会有这样的情节,谁谁谁被打的落荒而逃,即使是主角或者高手,也难免有初出茅庐或虎落平阳的时候,当忍则忍,该跑就跑,留得青山在,咱总能有柴烧,后面日子不短,机会多多,不用在乎这一时的得失,咱往远处看。

不是才人莫献诗。大意是对于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就不要对他读您刚写出来的诗了。我不知道您周围是不是有这样的朋友,非常热情,总是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展现给别人看。可能是他最近看了什么书,听了什么歌或者到那里去旅行发现了让人惊喜的景色,他可以滔滔不绝的讲半天。如果遇上与他有同样兴趣的人,那真正有点酒逢知己的感觉,你来我往,不亦乐乎。但是如果对面不太感兴趣,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呢?比如一个大学教授参加一个宴会,非要跟那些企业家们讲讲自己对弦理论的某些理解(我倒不是说企业家们一定听不懂,我就假设他们听不懂吧),那场面估计是尴尬的很,教授弹了半天琴,“牛儿”就只是盯着他,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哞叫,然后扭头走了。

咱们周围的人吧,不能说身上都是优点,但也肯定不都是缺点。缺点赞就不要学了,要是优点就可以参考一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之。什么?你说有人身上就没有优点?那应该是少见的极品。有句话这么说的,你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别人的有点也是如此,只要咱们善于去找总是找得到的,这就与咱自己的“修为”息息相关。我这个意思并不是说遇到一个咱讨厌的人,还非要从他身上几处优点来,让咱们自己佩服。咱也别扭曲自己,讨厌就是讨厌,虽然不妨碍咱们吸取他的优点,但是情绪态度这个东西,没必要同时转变。就像咱们上学的时候,偶尔会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不管是啥原因吧,那有些人就选择在他课上不好好听讲,结果呢?人家老师没啥事儿啊,咱这是自己折腾自己,他人好不好与咱自己学不学知识有那么重要的关系吗?也许处在当时的阅历上来讲,真的有关,我不喜欢你,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对人不对事,这也算是成长路上偶遇的经历吧,想想自己当时还算幸运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主要是我比较听话,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必须要听,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状态)。实际上呢,至少在这么课程上,在当时,这位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别课堂里的学生了解的透彻,他的知识更适合于当时的教育环境,对学生非常有利的,是值得咱们去悉心学习的,至于其他的,与咱们无关的,还得看咱们的学生朋友们如何判断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