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猫之殇

请勿将孩子格式化

猫之殇  · 简书  ·  · 2020-01-01 07:18

儿子才刚九岁,个头却已冲至我鼻梁处,且敦厚壮实,俨然小伙子一个。但在我眼里也恰如天下父母的心思,始终是一懵懂无知的幼儿。所以一不小心他的话常把我“雷”得里外俱焦,还哭笑不得无言以对。有时也不得不叹“时势造人”!

回想我辈如此年纪时,惟恭听谨言,总觉得面前有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引导整个人生,指挥家时而是父母亲人时而是老师长辈。哪里又想过去发一些不同的声音,拨弄一些不合的音符。纵然有时有些不甘,也会在棍棒下“屈服”,流泪低头跪在搓衣板上“深刻反省”。

就这般也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于是惯性的将幼时的经验和体验复制。料不想,那一套早已行不通。如今的对手敢于自己主宰人生的交响乐,他会及时调节奏变调门,全然按自己的认知奏自己的乐章,还乐在其中!

暑假,儿子自恃期考成绩还行,不参加任何课外补习。原本我也一直赞成“不满瓶式”学习方式,即幼儿至少年期主张轻松学与练,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爱好为目的,不额外加大课外习题量,不盲目拔高知识点。让他像一个瓶子般总是不装满,也好有空间和时间再去容纳新的东西。

但真正看到或听到朋友亲戚的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心里又隐隐不安,觉得儿子因为我的纵容而在一步步的拉大与他人的距离。

为了这个距离的缩短,我又开始苦口婆心的游说他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散淡的放养已培养其不羁的思维,他自然是拒绝。无奈之下便妄拿出家长式的威严逼迫,谁知他面对威逼利诱只是侧过头直视着我说:“妈妈,我是你儿子,拜托你不要将我格式化,否则我会得忧郁症的。”当场我石化。

结果可想而知。我终于不得不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自私,一切仅仅因为父辈理想的移植,而冠以爱和未来的名义主宰子女的一切。

其实回首以往的例证,但凡因父母期望过高而逼迫打骂子女致使屡出悲催的,其结果又无一不是以父母哭天抢地在后悔中结束。只是悔之晚矣,逝者如斯夫,鲜活不再,生命不在!

当初的逼迫是为了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但究竟如何才是美好?怎样才算美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李开复曾在他的自传中提到他成年后的成功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幼年时的美国留学生涯。美式的教育重在个性的教育,侧重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天赋与质素。

“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 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love 。”

也正是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所以他还可以在大二时选择换系换专业,从而在他求学生涯中将兴趣与实践相结合,在兴趣的驱使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和创造力,也顺其自然有个美好未来!

李开复在书中竭力建议中国学者要勇于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模式,"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做最好的自己!这倒和李政道,杨政林等早期海外学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面对世人“为何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永远不能领先世界之首?”的质疑,我们是否有太多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儿子所言,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有太多“格式化”的东西,也造就一批又一批格式化的我们,如今的我们又用格式化的思想模式禁锢下一代的思想和行为。

如此轮回延续,国人恐怕也要改名为“格式化”人,而这绝不亚于“病夫”的称号!

纵观历史长河,诸多贤人志士作为先驱者也曾发出“变革创新”的呼声。

梁启超,康有为等的振臂高呼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因,可追溯为当时中国几千年的固步自封态势,所以面对新东西的恐惧和拒绝接受。

而现今中国,关于现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既然我们能在许多看来不可能的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又何必囿于传统,不勇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破除不符历史发展规律的陈旧观念和习惯,进行格式化外发展的探讨和摸索?

《新周刊》中胡赳赳曾撰文分析当代国人幸福指数问题,他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在飞跃下滑。

这种强烈的对比其实也源于格式化的心态。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子女好坏.......一切都在世人格式化的权衡和比较中。

其中所带来的冲击当然只会引发格式化的惆怅和苦恼,恐怕这也是你我当初没有料到的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