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幸福并感激着
简书让我变得爱学习ヾ(′▽`*)ゝ[朕没白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幸福并感激着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学习整理(22)

幸福并感激着  · 简书  ·  · 2018-12-06 21:11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关系等。近年对婴儿心理的大量新研究,使我们从另一新的角度,更加全面、深人地认识了婴儿心理的发展,看到了婴儿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最初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初步分化的。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 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系列 研究指出,新生儿即已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可见,婴儿出 生后不仅有情绪,而且已初步分化。但是,儿童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 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 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 微笑; 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 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最熟 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比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恐惧也由一开始的由物理、机体刺激如刺耳的高声、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等引起,发展为渐与知觉、经验相联系,并越来越多地与人际交往、想象、语言相联系在一起。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 淋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人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情绪社会化是当前情绪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近年研究、探讨得最多的热点课题之一。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

(一)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 现、低强度的。这种通常也被称为内源性的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 的情况下发生。出生后3周左右,在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摩其面颊、腹部, 也能引起婴儿微笑。婴儿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 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这些微笑不管是内源性 的还是诱发性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 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 始出现。心理学家观察到,在此时婴儿如听到大人的声音或看见大人对着他 点头,婴儿特别高兴,徵笑时十分活跃、眼睛明亮。8周时,婴儿会对一张不 移动的脸发出持久的微笑

但是,从5周至3. 5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 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婴儿还不能区 分不同人,对人的微笑是无差别的。甚至有研究表明,3个月婴儿对人的正面 脸,不论其是生气还是笑,都报以微笑;如果把其变为侧面脸,婴儿则停止 微笑。

从3. 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能 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 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许多研究表明,4个 月以后,婴儿对主要抚养者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家庭其他成员 和熟人,最后是对陌生人,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二)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岀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例如,当陌生人靠近正在玩玩具的婴儿时,婴儿会非常紧张,眼睛在陌生人和母亲之间来回观看,突然大哭起来。如果陌生人离去,婴儿会慢慢平静下来,但如果陌生人又回来,婴儿还会大哭。这种反应称为陌生人焦虑

研究表明,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婴儿4个月前,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 惧怕陌生人。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5〜6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 繫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探讨了陌生人焦虑产生的机制、条件。有人认为,陌生人的出现引 起陌生人焦虑,是因为婴儿在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把陌生人与母亲的I象相比较,敏锐地感觉到了陌生人与母亲的区别。也有许多经验证明了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依赖于当时父母是否在场、婴儿与父母的距离、环境的熟悉 陌生人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等情境因素。例如,研究发现,当I儿在母亲的膝盖上时,害怕反应较弱,而离开母亲一定距离时,则焦虑反应较强烈;如果婴儿是在家里被陌生人接近,几乎很少出现害怕,而如果是在不熟悉的实验室里被接近,就有近50%的婴儿怯生。还有一些研究表明, 婴儿是否产生陌生人焦虑和婴儿是否能对当时情境作出某些反应有关。如果婴儿有能力对一个情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即使这一情境很新奇,甚至从 没见过,他也不一定会恐惧。而此时婴儿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对陌生人这一有差异的刺激作出任何有控制性的反应。他不能把握陌生人接近这一奇怪的事件,结果是痛苦、害怕、大哭。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机制、条件,可能对我们更有效地减弱、消除婴儿的陌生人焦虑,减轻婴儿的痛苦是非常有益的。

(三)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比如,一个8个月的孩子正坐在房间里: 玩玩具时,看见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大哭起来,这就是分i离焦虑反应。研究证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一婴依恋 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分离焦虑的发展也是有个过程的。在头半年中,婴儿虽然当某个人如妈:妈停止和他玩、离开时,他也可能哭,并且现在有一些研究证据表明,2个月的婴儿当他们的妈妈离开时,也会激动、不高兴。但是,在开始的几个月里, 婴儿的哭往往是由与另一个人的愉快交往的终止而带来的,且这时与任何一 个人的交往的结束,都会带来婴儿的不高兴。这时,如果有另外一个人来跟 他玩,婴儿能很快接受他的替代安静。但是,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 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孝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妈妈。这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分离焦虑的产生同几个重要的因素有关。首先,与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即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头半年婴儿还没能产生这三方面能力,因此不会有分离焦虑。6个月以后,婴儿记忆提取能力提高,当母亲离开后,婴儿记忆中便 能产生以前母亲在场的图式,并将其与目前情境相比较,推测现在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及“母亲会不会回来”。如果婴儿能解答这类问题,即能正确预料到 可能会产生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焦虑。但此时婴儿还不足以正确解答这 些问题,所以,容易产生焦虑、苦恼并哭叫。其次,分离焦虑的产生也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当母亲离开时,此时的婴儿已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不同寻常的情景,但他们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不知如何作出积极、有控制性的反应以改变情境。当感觉自己无力减轻压力或改变环境时,压力便更.大,婴儿感觉紧张、惊恐、痛苦,焦虑由此产生。婴儿分离焦虑的发生还与 婴儿和母亲分离时的即时情景有关。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处于一个陌生的而不熟悉的环境,或与一个陌生人而不是熟悉的人在一起,则更容易产生焦虑。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兼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当婴儿遇到陌生人递过的一个玩具时,当爬到视崖中间平地和深崖的交界处时,婴儿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时,他们会抬起头来看母亲,试图从母亲面孔上搜寻能够帮助确定当前情境的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对婴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能力,经历了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研究发现,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包括了四个相互连接、逐步递进发展的水平:

水平1,无面部知觉(0〜2个月)

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或8个月到10个月)。

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 个月时才发生的。这是因为,这时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 接触事物扩大,遇到环境中的陌生、不确定的事件和情境的机会迅速增加需要从母亲面孔上寻找信息、理解和评价情境,以确定自己的反应,这使得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不断提高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 5〜 1.5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儿起作用,导致婴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儿的探索和操作,障碍其智力发展。

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 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 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 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安斯沃思等的研究,依恋是婴乳在同母亲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泽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规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髙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替母亲使婴儿快活。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毋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是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地在那儿玩或通过言语、目光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 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j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同时,安斯沃思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以转变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最近的一个研究表明,不少婴儿在12〜19个月改变了依恋的类型。 有些在7个月前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19个月时转变为安全型依恋,也 有约1/3的婴儿在1岁时属于安全型依恋,7个月后转变为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得到满足,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少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安斯沃思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对婴儿的需要、信号高度敏感的母亲,其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而在12个对婴儿需要不敏感的母亲那里,有 10个婴儿属于回避型或反抗型,即不安全型依恋,只有2个婴儿属于安全型 依恋。

早期的同伴交往

婴儿在头三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并在其交往中显现出婴儿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同时,随着婴儿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其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量越来越多,同伴交往在其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并对婴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本身;

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 婴儿的行为;

三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 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笑一笑或抓抓同伴。刘易斯、罗森伯勒姆和李等人研究发现,在第一年,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的发起,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李观察了6〜10个月婴儿的行为表现,发现60%的被试的社交行为都属于这种情况。然而,单方面的社交是社交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成功地引发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就产生了婴儿之间的简单的相互影响。

在简单交往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研究者们对这个阶段的婴儿的交往行为提出了“社交指向行为”的概念。“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 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有微笑和大笑、发声和说话、给或拿玩具、身体接触(如抚摸、轻拍同伴的身体,推,拉等)以及较大的运动(如 走到同伴旁边.,开始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些行为的目的 都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婴儿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这种社交指向行为而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相互影响。马萨提和帕尼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6个相互熟悉的1-1.5岁婴儿的交往,发现所有的婴儿对其周围的其他婴儿都是非常留心、注意的,并对同伴表现出经常的具体接触、互相对笑、说话、相. 互给予玩具等。研究结果表明,婴儿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时,通过对周围环 境的留意来取得对同伴的信息,并且由于观察或模仿同伴的行为,婴儿之间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接触,简单的社会交往即由此产生。

在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比如,你需要有伴时,我和你一起玩;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两人在一起共搭一个东西。这个时期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的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埃克曼及其同事所做的有名的出生后10〜24个月婴儿同伴社会性游戏的发展的研究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在其研究中,埃克曼把10〜12个月、16〜18个月和22〜24个月三组婴儿分 别都和自己的母亲、不熟悉的同伴以及同伴的母亲放在一起,看他们究竟喜 欢和谁玩和怎样玩。结果表明,16〜18个月、22〜24个月的婴儿社会性游戏 明显多于单独游戏;同时,在这三个年龄组中,即便是10个月的婴儿也最喜 欢与同伴玩,而相对较少与母亲玩;16〜18个月和22〜24个月的婴儿更喜欢 与同伴玩,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于母亲,且没有一个婴儿愿意与陌生人 玩游戏。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之后,婴儿的社交性游戏迅速增长。2岁左右时,婴儿的社会性游戏在数量上 绝对超过单独游戏,而其社会伙伴则更经常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表现出明 显下降的趋势。

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综合他人及自己对婴儿同伴交往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及早期友谊四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所有社交行为都已经出现,但是,许多行为的表现是单方面|的,可能根本得不到另一婴儿的回应。但从本质上来说,缪勒等认为,这些早期的社会行为是建立社会性相互影响的基础,同时,作为社交的第一步,也无需回应。

而当这种行为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馈时,就可以说是社会性相互影响产生了。显然能引起同伴反应的行为要比仅是单方面的表现更具技巧性。比如,婴儿A不仅要把发出的行为指向B,同时要使它能引起B的反应;而对B来说,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比较迅速地作岀判断、反应。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其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地增长着,他们在研究中观察到,1岁10个月左右的婴儿,其相互影响就能达到24次转换之多。随着对社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掌握,婴儿同伴社交游戏的明显特征开始发展起 来,并且广泛表现在一般的社交行为之中。他们认为,此时的婴儿游戏存在 四个显著特征,即主动加入、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通过广泛的游戏, 婴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到第四级水平,出现最初的友谊。早期友谊的出现是婴 儿社交能力发展的顶点,它表现为同伴之间出现亲近、共享、积极情感交流 和共同游戏、玩耍等,并且婴儿间开始出现偏爱,有些同伴间在交往中具有 明显的互选性。

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是个很广的概念。它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偏重在对自己的认识这个范畴之内,因此也可称之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婴儿时期,主要涉及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

研究者一般认为,自我是由两个有区别而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成分所构成。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组成

主体我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主体我体验着自己的身体、心理和关系,具有调整、控制、组织的功能,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

客体我是对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运作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

米德也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应该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方面。米德认为,客体我是一种社会自我,因为自我是在个体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也是社会的。库利也相当重视这一点。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和他人的交往之中,通过交往,每个个体可以觉察到他人对自己的外表、行为、目标、性格等各方面的看法,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认知。他于1922年提出了 “镜像自我”的概念,以镜子中的自己的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

社会自我是在他人印象和自我印象之间相互交换、协调而产生的。现代对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都以婴儿在镜子前面时是否产生自我指向行为,或者自我指向行为是否增加为标志来确定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且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加进了某些实验条件的改变,以使婴儿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指标更加明显。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生发展过程

迪克逊观察了 5名4〜12个月婴儿的镜像反应,记录了婴儿的微笑、语声和触摸等活动,还进行了婴儿对自己镜像、母亲镜像和另一儿童镜像反应的比较。根据结果,他将婴儿的自我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1) “妈妈”阶段

发生在婴儿4个月左右,表现为对妈妈而不是自己的镜像感兴趣,如对妈妈的镜像微笑、观看和发出咿呀语声。

(2) “同伴” 阶段

发生在4〜6个月,表现为对自己的镜像与对游戏同伴的动作行为相类似,即把自己的镜像当做一个可与之打交道的同伴一样来对待。

(3) “伴随行动”阶段

发生在 7〜12个月,婴儿会随着自己发生的动作镜像而做出相同动作。例如,婴儿看见自己张嘴巴的镜像,而后做出张嘴巴的动作。这表明婴儿似乎是该动作的发出者。

⑷“主体我”阶段

1岁婴儿能够把对自己镜像的重复动作与其他 婴儿的玩耍区分开来,开始对自己的镜像感兴趣。

阿姆斯特丹在研究方法上巧妙地借用了盖洛普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I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上涂上一个红点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使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阿姆斯特丹认为,如果婴儿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那就表明婴儿具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因为如果婴儿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够找到自己鼻尖上的红点,就说明婴儿已经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把自己当做客体来认识的能力

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 24个月大小的婴儿,并对其中2名12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研 究。研究发现,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行为, 20〜24个月的婴儿显示出比较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们对着镜子触摸 自己的鼻子和观看自己的身体。阿姆斯特丹认为,这是婴儿出现了有意识的 自我认知的标志。

刘易斯在试图揭示婴儿自我认知是如何得到的这一问题时,重复使用了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技术。在实验中发现,给9〜24个 月的婴儿鼻子上涂上红点子后,他们都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指向行为。他们对镜像微笑,抚摸自己的身体,发出语声等,说明婴儿已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特 征的一些变化。然而只有到15个月,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 子的行为。对此,刘易斯认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哈特在概括、总结了大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这一总结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1)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 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 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 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 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 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 12〜15个月

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 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 15〜18个月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 (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 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5)18〜24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 "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 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综上所述,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的。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婴儿处理自己与外界事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更符合社会交往准则。婴儿自我意识和语言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 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