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万能的大熊
万能的大熊(ID:zn10961242) 微博2015 2016 2017连续三年获得科技领域、电商领域十大最具影响力大V 公关品牌专家:曾负责360手机助手、360手机游戏、360随身wifi、360儿童手表、360行车记录仪的品牌营销,均为行业第一品牌。 畅销书作者: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畅销书《格局逆袭》,销售近10万册。 微营销第一社群大熊会创始人:2013年创建大熊会,位列中国社群影响力排行榜前五,是国内最大的致力于研究和引领微营销发展潮流的社会化营销社群组织,成员已超七千人。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万能的大熊

吴声很好,就是观点落后时代两年

万能的大熊  · 简书  · 热门自媒体  · 2018-01-02 11:18

今年有两场跨年演讲,一场是罗辑思维的,一场是吴晓波的,在这两场演讲中,吴声都出现了。其实我对吴老师的陈年往事更熟悉一些,对于新的书也翻看了一些,觉得确实比金错刀老师靠谱一些,毕竟金老师把小米吹的不行了,又开始吹华为让我对华为的未来很是担忧。不过吴老师很好,就是观点总落后时代发展两年,看看就算了,如果去学可能就晚了。

今年罗辑思维跨年上吴老师的新思维是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

我看了感觉十分熟悉,好像这个观点我也是写过的,于是去微博查了一下。和我在2015年9月的文章中提到的基本是一样的。其实这和我一直以来的创业逻辑也是一样的,甚至在罗辑思维做社群的时候我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给罗振宇,认为他大规模做社群会员的逻辑是有问题的,这还是粉丝经济,社群应该不是这样做的。当然,最后罗辑思维的社群也就半道崩殂了。这里其实我并不是要去抢什么版权或者抄袭之类的控诉,我对这些事情一向不太在意,我只是说,这样的洞察确实晚了社会两年。如果跟大众讲讲还没有关系,如果是互联网行业内的人听了,应该会觉得有些落伍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前瞻性和趋势性。

事实上,这样也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一些小白努力去学的,可能已经过时了,或者人家已经做的很好了。自然也就不会形成什么竞争力,换句话说,在风口的巅峰追风口,等你投入进去开始做了,正好赶上猪掉下来。

其实当时写这个文章的时候的洞察来自于手游行业,当时360手机助手和手游在行业内还是非常领先的,连腾讯应用宝也花了几年才超过,还不太好意思宣传。而在新游戏首日充值方面,我们发现真正的竞争对手却是UC,UC在社区和会长方面的运营大大领先,虽然人数不多,但充值非常好,只是流量后劲不足。再就是我们发现平台上充值的大R用户,过万的虽然只有一二十万,但营收就占了二三十亿,实际上是一个用户的小头,收入的大头。所以整个手游行业对大R用户的关注是最为领先和周到的,像我经常接到不少运营的电话,问我怎么不玩某某游戏了。其实这个运营的逻辑当时还是我跟老板提出的,团队也是那时候开始建设的,大概就是2015年。其实跨年演讲中VIPKID的收入和用户举例并不恰当,这些只是用户,并非用户中的超级用户。大用户基数下的精英用户发掘和维护,才是最核心的。

我相信随着流量的枯竭,这会是一个趋势。而实际上,微商的兴起,也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因为微商是没有流量的,他们只有朋友圈的最多几千人,但是还是可以做出上亿的销售和流水,也是这样一个逻辑,抓住核心代理。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经常去钻研一些社会上的模式,甚至觉得我去研究微商会有点low。但我却想告诉大家的是,真正的趋势不是诞生于庙堂之上,不是诞生于专家大拿,而是诞生在民间之中,这才是接地气的第一线。就好像前年和去年的棋牌风口,就是靠点对点推广下载而火爆起来的,完全绕过了市场下载,让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后之后觉,不知道怎么就让这些区域性的产品火爆起来了。因为如果拿不到平台的数据,互联网公司也是瞎子,对市场变化,也是一无所知的。

当然,当这些事情已经崛起之后,才会出现方法论,才会出现各种包装和理念,才会出现各种趋势的研读,但实际上,已经晚了,最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了。之前微商行业内有个奇怪的说法,说某个大咖去视察哪个企业哪个企业就完蛋,好像是个毒奶效应。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是这个企业做到巅峰了,才会去找这些大咖去考察,考察完了,正好就碰上了企业的下滑周期,和大咖本身还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其实和成龙魔咒,我觉得也有些相似,大部分猝死的代言,大都是赶上风口发展超高速的企业,请成龙和上央视就是巅峰所在,而这一针兴奋剂过后,随之而来的生产瓶颈和管理瓶颈,是企业很难绕过去的。这一点看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基本就知道了

这个世界需要很多新的概念来解释大家不懂的东西,而吴声老师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解读的角色,不过这种倒推性的解读和打那指那是非常相似的,有参考价值但缺乏模仿价值,更多的还是噱头。就比如当年马佳佳推出的90后不买房理念,也震惊了地产行业,结果到了今天,屁勒,哪个90后不想买房了?

其实大的风口往往是大的产品推动的,比如上一轮的大风口尤其是社交领域的,多半是基于微信的。而这一轮,头条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不仅仅是头条产品本身,更多的还是头条产品逻辑。比如从粉丝逻辑,到流量分发逻辑,这就是行业内目前的一个很重要的变革,但是大家解读的方向还是停留在什么机器推广内容这种枝根末节的问题上,却没有看到百度也有了类似微头条的产品,微博也有微博热门这样信息流的产品,而是事实信息流也是2017年火爆的东西了,现在的问题则是如何把握信息流的这个基于来构建自己的IP。这其实和场景没啥关系,核心还是用户的下沉和习惯。至少我相信,百度上涨的300亿市值,其实是今日头条的估值,而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噱头。毕竟人工智能变现还远,但信息流的分发和社交关系的建立,还是近在眼前的。以前的社交是腾讯的,现在有流量的都可以做,这么大的一个机遇,其实跨年演讲中是看不到的。

当然,看不到的原因也简单,因为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或者说一个庞大的市场,但事实上,如果有了,那么这个机会差不多也过去了,就好像你现在开始做微信公众号一样。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有些类似大乘佛教和小乘的区别,他们更主要的还是去关注国家的宏观发展层面,为中国为什么现在这么牛找到原因,为中国以后还会继续这么牛找到理论依据。而我更关注的是小乘,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把握自己能把握的机会,这些更偏重方法论的东西。

好处是你能更早的抓住一些机会,坏处则是前期不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后期别人又会开始对这些事情著书立说。当然,我觉得还是坚持对的事情,讲给信的人听,和有执行力的人一起行动。这一点昨天罗辑思维的跨年中也提到了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找到一条足够长的赛道坚持滚下去。

下面是两年前这篇文章。

宗宁:他们是人,不是流量

还有三年前的这篇文章。

宗宁: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在中国走不通

再来一篇2014年的雕爷牛腩为什么不会成功。

宗宁:雕爷牛腩为什么不会成功?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