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Shinseki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05)

Shinseki  · 简书  ·  · 2017-12-08 14:44

文 | Shinseki

先讲个禅宗里有名的故事:

一个穷书生到寺院借宿,和尚见他比较屌丝,对他爱答不理,态度冷淡。就在这个时候,寺院里来了位高官,和尚立马和颜悦色,亲自接待,殷勤之至。

书生非常不爽,就质问到:“你怎么这样势利?对大官就各种客气,对我却这般怠慢!”

和尚悠哉地答到:“不客气就是客气,客气就是不客气。”

书生一听,哟,直接卍解,抬手就打。和尚大怒:“你干嘛打我?!”

书生说:“打就是不打,不打就是打。”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佛门这种机锋公案大家也都很熟悉。甚至到了后来,耍机锋成为佛门滥觞的手艺。但这样的文字游戏也只能停留在宗教的温室里,一旦应用在生活中马上就出问题:

员工找老板要工资,老板说:“没给就是给了。”

司机闯红灯,和交警说:“闯了就是没闯。”

高考落榜,学生跟爸妈说:“没考上就是考上了。”

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这类说法又真的能在佛经里找到出处,比如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一场:

第五场:颜值从来不靠谱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佛陀问道:“须菩提同学,在你看来,可以通过身相见到如来么?”身相,就是咱们在第二场中提到的,佛的体貌特征。大乘佛教理论认为,佛有应身、报身、法身三种。而这个说法也是从印度教吸收来的,比如湿婆的法身,是构成世界的根本;报身居住在天界,叫做“大自在天”;应身则是根据世间任何需要他出现的地方酌情变化,比如著名的“大黑天”。佛教拿来以后呢,做了一点DIY。一方面攻击印度教的身相系统太low,远没达到真知真见的境界;另一方面,为本教的身相系统做了升级。比如释迦牟尼的法身,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有成佛的人才能知道;报身也是一般凡人没见过的,因为报身佛住在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们说法。而我们所熟悉的各大寺院里佛祖的形象,则是应身,是佛为了度化众生的权巧示现。说到应身,还有一整套评价体系,称为“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简单说,就是古代外貌协会认定的《关于颜值评估的若干标准》。后世所有的佛祖造像,原则上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要求来。然而审美这种东西其实是非常主观的,每个时代、地区、民族之间都有差异,所以我们看到的佛陀形象也就千差万别。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须菩提的回答也很干脆:“不能!全世界尊敬的人!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您教导我们,甭管颜值多高都不靠谱。”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并不单指释迦牟尼本尊,而更偏重于“终极真理”。虽然如来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没错,但同时也有“觉悟”“真如”“真理”的涵义。(见《大智度论》卷24、《大日经疏》卷1、《大宝积经》卷90、《大般涅槃经》卷30)。因此无论客观现象也好,名词概念也罢,这些都是“相”,本质上都是虚妄的。只有当你在看到这些概念时,清楚地知道它们都是虚幻而非真实存在的时候,你也就能认识到所谓的真如实像了。有点像《黑客帝国》里尼奥终于能透过母体构建的虚拟世界,看见其背后的代码,这哥们儿瞬间就犀利了。什么飞檐走壁、腾云驾雾、胸口碎大石都不再话下。所以“诸相非相”也就等于真如实像,终极真理。

佛学有个最根本的理论叫做“缘起”,我们常用的“因缘”这个词就是从佛教来的。“因”指直接原因,也叫“正因”;“缘”指间接原因,也叫“缘因”。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在因果里打转,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中阿含经》说:“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这个理论后来各大宗派有过各种解释,说法不一,龙树菩萨就提出过“缘起性空论”,非常著名。简单说就是所有事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生出,没有实在自体,不能单独存在,本身也没有自性。比如宏观一点来讲,我们都知道当纯净水、1个标准大气压、100摄氏度这三个“正因”由于某种“缘因”凑到一起时,水一定沸腾。这个时候,“沸腾”是没有自性的。再比如人、动植物、石头瓦砾,都是由一些基本粒子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组合出来的,拆分到底也还是一些基本粒子。尽管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似乎是同一个人,然而组成你的各种微观粒子已经换了好几茬——是不是很像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提出的“忒休斯悖论”?所以人没有人性,动物没有动物性,石头也没有石头性,这就叫做自性本空,简称“性空”。因为万物的源头都是因缘生灭,本质上来讲也没有自性,所以叫“缘起性空”。

然而,如果万物都是空,我们连话也没法说了,因为人啦、动植物啦、石头瓦砾啦,都是没有自性的“空”嘛。所以,理论归理论,现实上还是得折中一下,于是就把这些“空”赋予不同的名称、概念、标签,以便区别。比如这种组合方式叫做“人”,那种组合方式叫做“狗”等等。这些名称、标签,龙树称为“假有”,也叫“假设”。因为本质上是“空”,所以不应对这些空产生执着。反过来说,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样就实现在逻辑上的自洽了。

不过各位看官要注意的是,这个“空”只是说事物没有自性,并没有说它不存在。龙树在这个问题上否定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既不说事物的真实存在,也不说事物根本不存在。龙树的“有”指的是“假有”而非“实有”;说“空”指的是“自性本空”而不是“空虚无物”。这就是“不着相、不着空”,谓之“中观”或者“中道”,这个理论对中国佛教界的影响非常大。

佛门还有一个突破二元论的故事:文殊菩萨派弟子下山采药,而弟子出门随手拔了几根草就回来交差。按常理来说,这个弟子胆儿也太肥了,对文殊菩萨都敢如此敷衍。但弟子有他自己的道理,他说:“山河大地无不是药,难道随手拔的草就不是药了?”文殊菩萨看了则说到:“这颗草是良药也是毒药,可救人亦可杀人。”然后呢,后世的竺道生也说:“药用得对,就能救人。药用不对,也会杀人。砒霜用对了,是救命的良药;人参用错了,是杀人的毒药。佛是心病的良医,随手一抓就是良药。”所以,如果你已经体悟到真如的境界,随便什么都是好东西,就算烦恼也是良药。如果体悟不到,那即便菩提也只会变成烦恼。看,烦恼即菩提,既不是文字游戏,也不违背逻辑。

破除二元对立、破除主客观对立,这在《维摩诘经》里也详细讲过,可以说是佛教阐述教理的一种手段和思路。只是到了后来,玩儿得越来越玄,比如禅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沉溺于这类文字游戏。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玄学炽盛流行于此难逃干系,但最后玩儿脱了也确实是禅宗的锅。所以说适当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就像我写《金刚经》只是以此为引子,希望有理有据地讲明白中国佛教思想史的流变历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但一定会有人说我不懂,指责我主观臆断、信口开河、断人慧命,等等等等。如果反过来,要是我讲得云山雾罩,神乎其神,再生造一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专有名词,上究天人之际,下启量子力学,非法非非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肯定也会有人觉得我很懂。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当口,凑巧发现最近很流行一种新玩意儿叫做“禅舞”,大约就是这个造型。据说融合了禅修、内观、丹道、冥想、瑜伽、阴阳、舞蹈,真是森罗万象无所不包。“佛学和禅舞不分家,从另一个角度讲,传播的是人间大爱。清洗心灵霾、天气霾、物质霾,将人的状态通过灵修打坐,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网上查到这一段禅舞介绍,吓得我差点儿就皈依了。看来,信仰,一定要带几分神秘感的。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

第一场:来,开个会

第二场:一个和尚

第三场:船不在大小

第四场:别在那儿呆着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