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胡俊0320

拆页汇总

胡俊0320  · 简书  ·  · 2019-07-22 15:37

今天,我们开启第8期共读输出便签活动,这一期的书籍是《认知天性》

一起共读的伙伴,你们要做什么

(如果你已经参加多次,略过略过,电梯直达“写在开始前的话”啦,_)

每天输出便签  每天输出便签  每天输出便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D)

便签任务来自我每天设计的内容,发布在简书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在这本书中挑选拆页,输出I、A1、A2便签。无论你选择哪一个方式,重点在于阅读本书产生了输出。

每天的任务包含1-3个拆页,每个拆页有I、A1、A2三个便签,但有时候也只有一个或者两个便签,这取决于拆页内容和我的设计、以及当天的任务量。

输出活动的时间安排如何

书写便签,每天大约需要30分钟。

每天的任务,我均会在前一天晚上11点,推送到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习惯早起学习的伙伴们,大家可以直接到专栏里或者我的简书中查找,或者每天早上在群里查找。

自己输出的便签如何被同学们看到

每份便签,请大家按照下面的方式命名,方便查阅和筛选。

「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1,姓名或者ID号,例如我的第一天便签命名为:「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1,李真

请大家点击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关注专栏,方便查找任务,方便查看点评其他同学的作业。

在你完成作业后,请点击投稿到专栏,一定注意,是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最后,请在完成上面动作后,把你的文章推送到群里炫酷炫酷~~~~~

❀❀❀❀写在开始前的话❀❀❀❀

——以下摘自本书第一章开篇的内容

刚做飞行员的时候,马特布朗碰到过一件事。肯塔基州有家工厂正等着组装零件开工,于是他便从得克萨斯州的哈林根出发连夜开着双引擎塞斯纳飞机前去送货。当马特独自一人飞在11000英尺的夜空时,他突然发现,右引擎的油压开始下降了。

马特降低了飞行高度,同时留意着油压表。他希望飞机能坚持到路易斯安那州的机场,在原定的加油站整修,可油压却一直在下降。自从能拿得动扳手起,马特就开始摆弄活塞发动机了,他很清楚自己这次遇上了麻烦。他在脑子里思考着整件事情,考虑了可采取的措施——如果让油压过低,他就要冒引擎失灵的风险,那么在关闭引擎前还能飞多远?关闭引擎后会怎么样?飞机会失去右侧的升力,那样的话会不会掉下去?他回忆了一下塞斯纳401型飞机的损伤容限:在有载重的情况下,若飞机只剩一台引擎,就只能迫降。不过他载的货较轻,而且燃料也消耗了很多,于是马特关掉了右侧坏掉的引擎,把螺旋桨桨叶调至与气流平行的位置以减弱阻力,同时增加左侧的动力,把机舵扳到反方向飞行。在朝着预定目的地勉强前进了大约10英里后,他向左转了一个大弯,用这种方式接近降落地点。这个操作的道理很简单,也非常重要—在右侧没有动力的情况下,他只能左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机平稳触地所需的升力。

大家没必要去理解马特的每一步操作。这里举他自救的例子,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本书要讲的一个理念: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围绕作者的这个理念,在第一章中讲述到学习的三点共识

1)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

2)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身不怠。

3)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

对于第三点,作者给出了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在书中后续几章会展开说明,我也会挑选相应的内容作为我们的拆页(不一定是全部喔)。

作者的基本观点如下

1)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2)反复阅读课本进行集中学习,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

3)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相比,回想知识概念和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学习。

4)在别人交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常识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5)运用全部才能和智谋学习时,效果要超过只用最熟悉的风格学习。

6)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

7)检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

8)你要会细化知识,就可以无止境的学习下去,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也是能把心智和意志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靠牢固的掌握新知识。

9)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

10)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成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

看完这个10个观点,是不是和我一样,心里在喊,这就是我们的RIA呀!

O(∩_∩)O哈哈~,感谢给这本书投票的伙伴们,我们一起用14天的时间更细致的夯实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运用RIA更游刃有余。

拆页一

来自第一章《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P7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想象一名等待棒球投出的击球手。他必须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判断,要打的这个球是曲球、变化球,还是其他球路。击球手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些微小的信号可以帮助他:投手挥臂准备的动作、投球的方式,以及球上缝线的旋转样式。杰出的击球手会排除所有外界于扰,只留心上述代表球路变化的特征。通过练习,他会把各种球路变化的特征总结出来,用这些线索构建不同的心智模型。他会把这些心智模型和他知道的击球姿势、击球区域,以及挥棒动作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打出一记好球。他还会把这些跟与球员跑垒相关的心智模型相关联:如果一垒和二垒都有同伴,他可能会做“牺牲打”,让跑垒员继续前进;如果一垒和三垒有一人出局,他就会避免“双杀”,而是要保住能跑回本垒得分的跑者。他还要将这些跑垒的心智模型和判断对手的心智模型联系在一起。(对手是要后撤防守,还是要近迫防守?)此外他还要与从休息区传到跑垒指导员,再到击球手本人的信号相关联。在一次优秀的击打中,所有这些都要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击球手击球,让球飞到外野的防守空白区域,为自己换来跑上一垒的时间,并为队友继续跑垒赢得时间。球员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已经挑出了最重要的因素,能够识别并应对各种球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心智模型,而且他把这些心智模型和棒球比赛中的其他重要因素联系了起来。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经验丰富的球员比经验不足的球员上垒得分的机会更多。经验不足的球员每次上场时都无法洞悉球场上繁多易变的信息。

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但实际情况是,每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就会发生改变一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存储起来。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用失败来证明自己确实努力过,从失败中获知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是应该更加努力,还是应该尝试其他方法。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玩动作类电子游戏、试验新的自行车越野特技样,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I,重述知识」

什么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在学习中起到什么作用?

(说明,可以借助度娘更清晰的理解心智模型,但不要直接复制度娘的话哟。)

「A1,激活经验」

过去你曾经从事的一项稍微复杂的工作,不是那一眼就能看出该怎么做的,当时你为自己建立的心智模型是什么?请描述这个工作内容,你的心智模型,以及心智模型的运用。

eg:我在招聘中选人心智模型,每个岗位有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锦上添花的条件,这些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不可妥协部分,而锦上添花的条件就是不可妥协的。在选人时,我会先面试找到候选人满足这些条件的示例,然后................

「A2,规划运用」

尝试自己梳理一下,创造一个建立心智模型的步骤,先想一想你要把心智模型的建立放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具体又是哪一方面,然后想一想这个心智模型的建立过程未来可以很熟练的运用到这个领域,那么你需要那些步骤呢?



拆页二

来自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P29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在神经外科领域(应该说在出生后的所有事情上),人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埃伯索尔德这样描述道:

手术时会出现很多难题。等晚上回到家后,我就会思考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我能采取什么措施。例如用什么办法可以改进缝合方式?下针应该疏一些还是密些,或者缝合线要靠在一起吗?要是我这样或那样调整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第二天上班后,我会试验下,看看效果是不是更好。即便第二天不做尝试,至少我也把事情想清楚了。这样一来,我不仅重新温习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或是复习了别人手术时的经验,而且还在其中增加了自己的感悟。这些补充的内容正是我在教学环节中错过的。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正是这种反思让埃伯索尔德尝试了修复后脑静脉窦的新技术。他在头脑中练习过这种技术,也在手术室中实践过这种技术,直到这种技术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样一来,当病人1分钟失血200毫升时,他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埃伯索尔德指出,要想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把它们排成表:步骤1~4”,然后花心思钻研。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你必须不断回忆这种操作,它才会变成条件反射。就像赛车手处理紧急情况,或是橄榄球四分卫进行避让一样,你必须能不假思索,在条件反射的驱动下采取行动。一遍遍地回忆,一遍遍地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I,重述知识」

新知识排上用场的要点有哪些?

「A1,激活经验」

过去,你写的A2便签规划运用,符合这些新知识排上用场的要点吗?请挑选一个你认为最好的A2便签以及你的后续实践进行回顾。

eg:我们课程中的八大问,赵老师迭代的课件中有一张八大问表格,那是李瑞设计的,我猜想这是李瑞的一个A2行动,刻意把八大问强化成条件反射。那么这个A2行动中做了哪些,哪些行为符合I便签的知识点,中间又是如何做的呢?(呵呵,描述这些内容哟)

「A2,规划运用」

规划一个你最近学到的新知,怎么做,做哪些,什么时候做,让自己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内,这个新知就成为了你的一个条件反射的动作。




拆页三

来自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P30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不打结,就没有项链,就没有珠绣钱包,就没有精致的挂毯。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用它来说明我们的“记忆蔓越莓”从绳子上脱落的速度有多快。我们刚才还读过或听到的东西,有70%左右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被缓慢遗忘。这里面的教训很明确:改善我们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的过程。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在大多数时候,测验都被用来评定学习效果,给学生打分。但我们早就知道,检索记忆中的知识可以让它们在今后更容易被想起来。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弗朗西斯•培根也就这种现象撰写过文章,同样论述过此事的还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今天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一练习效应。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埃伯索尔德,还有经验丰富的四分卫、喷气机驾驶员、爱发短信的年轻人都知道,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P34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之后的一项研究关注了多次测验对人的长期记忆有何影响。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立刻参加测验,之后便可以记起首次测验中53%的内容,一周之后,这一比例便下降到39%。另一组学生学习同样的资料,但完全不参加测验,他们在一周后只能想起28%的内容。这样看来,进行一次测验就可以把一周后的成绩提高11%。如果立刻进行3次测验,而非1次,那么效果如何呢?还有一组学生在首次学习后参与了3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也能回忆起53%的物品名称—与其间只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成绩相同。实际上,接受3次考试的学生和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相比,已经对遗忘产生了“免疫”,而测验1次的学生又比初次接触资料后没有测验的学生记得多。所以说,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I,重述知识」

什么是记忆蔓越莓,为什么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A1,激活经验」

请回想一次学习较吃力的经历,因为使用了多次检索,让你顺利过关。

eg,我当初考驾照就是如此,那些操作要领真正对我是天文,而我是通过3次检索测验,以96分过了科目一。(我这个不是合格的A1哟,大家要详细描述过程,再回扣到知识点。)

「A2,规划运用」

规划一下,如何运用检索,让自己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本章在结束时,讲述了杜利教练的故事,他在1964-1988年执教斗牛犬队的主教练时,执教记录时201场胜,77场败和10场平局,赢得过6次分区冠军与1次全美冠军。通过对杜利教练执教的分析,得出杜利教练球队的诀窍: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以下拆页选择本章的小结内容,进一步说明作者在本章讲述的核心观点。

拆页四

来自第三章《“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P68

人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认为这些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它们不会在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到成绩提高,也就没有付出努力的动力。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穿插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穿插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我们的一个朋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去上了一堂冰球课,学习滑冰、控球、射门。滑冰练习还没进行多长时间,自己刚刚有点儿上手的感觉,教练就转到控球练习上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灰心地到家后,我说,‘为什么教练不让我们一次把技能练好呢?”其实他是遇上了少有的好教练。这位教练懂得分散精力练习不同技能要比下力气一次掌握一件事更有效果。球员感到沮丧是因为并没有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但到下一周,无论是滑冰、控球,还是其他内容,他都会获得全面进步,效果会好于每次只专心练习一项技能。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些学习成果在运动技能中就表现为潜在的习惯优势。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每次出诊或是每次打橄榄球比赛,都是一次测验,也是一次检索练习的锻炼。每次常规的拦车检查对于警察来说都是一次测验,而且每次检查都不一样,这会加强警察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只要他上心,今后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率。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从经验中学习”。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正如拉尔森医生提醒我们的那样,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I,重述知识」(二选一)

拆页中的内容,被作者称为“后刻意练习”,如果你了解《刻意练习》这本书中的观点,那么请对比这两者的区别。

请梳理拆页中讲述的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要点。

「A1,激活经验」

你曾经进行过的一次学习,在学习中采用了穿插练习或者多样化练习,请写出这次学习以及练习内容,以及当时的效果。

「A2,规划运用」

如果你要教他人学习便签读书法,从用“后刻意练习”的内容,你将做哪些设计。





拆页五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75

我们对米娅在跳伞学校的培训经历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可以说明为什么那些激发人们付出更多务力、延缓学习过程的困难—有间隔的、安排穿插内容的、混合式的练习,以及其他学习方式会有种种不便,却也能换来更牢固、更准确、更持久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创造了一个词,来描述那些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即“合意困难”。

(“合意困难”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它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提高,但从长期看能提升学习效果。—编者注)

P88

通过这项测验,我们再次总结出两条熟悉的经验。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收效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当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棒球队球员在15下击打练习中不停地练习弧线球时,他们更容易记住为了应对这种球路,自己需要感知什么,以及需要怎样反应,例如棒球旋转的样子、棒球如何改变方位、方位改变的速度有多快,以及要等多长时间才能看到弧线出现。他们的表现是有进步,但回想这些感知与反应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轻松,这就导致了学习成果没有持久性。在你知道对手会投弧线球时,击打弧线球需要的是一种技能;在你不知道对手会投什么样的球时,击打弧线球就需要另一种技能了。棒球运动员需要培养出后一种技能,但他们练习的往往是前种。而前一种练习是集中练习,只能在短期记忆上取得进步。对于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棒球队的球员来说,当训练是随机投球时,检索必要的技能就变得更具挑战性。应对这种挑战会让技术进步来得更慢,但效果会更持久。

这种矛盾便是学习中“合意困难”概念的核心。检索(或者说,实际上是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I,重述知识」

什么是“合意困难”,学习中有哪些“麻烦”属于“合意困难”

「A1,激活经验」

你经历过的一次学习,现在还能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并且再次经历时你能驾轻就熟,其中的“合意困难”是什么?

eg:多年前,我在学车时,被带到武汉东湖边的“九曲十八弯”道路上行驶,当时我开着车全身紧张,单边跑下来脸都麻木了。要知道武汉市的路很少上大坡下大坡,更没少有弯道,这样上路学习属于集中学习,只能取得短期记忆上的进步,而在弯道上开车,我需要检索很多教练教的技能,比如。。。。。。弯道制造的麻烦当时让我怀疑自己不会开车了,哈哈,本来也不会开,但事实证明,我强化练习几次后,车技飞速提升。

eg:我在教下属如何面试,设计了各种障碍,其中,要求在10分钟内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合适;他们判断合格的我说不合格,从而要求他们和应聘者谈--减少面试官的同情心(我是不是有点坏呢(* ̄︶ ̄))。这些换个角色就属于学习者遇到的“合意困难”。

拆页六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85

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是要忘掉一些东西,这一点很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当从个人电脑切换到苹果Mac电脑时,或是从微软Windows平台切换到其他平台时,为了学习新系统的架构,你必须忘掉很多东西,这样才能轻松地进行操作,把心思用在如何工作而不是研究电脑上。跳伞学校的培训也是一个例子。从军队退役后,不少伞兵想当一名跳伞消防员。和军队相比,跳伞消防员搭乘的飞机不同、设备不同,跳伞规则也不一样。在军队接受过跳伞培训其实是跳伞消防员的一大劣势,因为你必须得忘掉已经成为条件反射的跳伞程序,用新知识替换旧知识。虽然在外行人眼中,这两项工作都是背着降落伞从飞机上跳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只要是想学习新知识,你就必须忘记与复杂知识相关联的线索。

「I,重述知识」

拆页中讲到的知识点与学习要有空杯心态、便签学习法的激活经验,有哪些异同。





拆页七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79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编码

假设你是米娅,站在沙坑里看教官解释并演示伞降着地技巧。这时候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大脑是如何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就目前来说,人类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编码,同时把大脑中的这种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它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是短期记忆。

在目常生活中,这种短期的、不规则的记忆会指导我们处理很多事情。例如今天健身换衣服的时候,如何修好储物柜上损坏的插销,上完健身课之后记得在半路给车换机油。这类记忆都不会存在太久,这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要牢记那些将来有用的经验与知识,而且要记很长时间。就拿米娅来说,她需要记住那些特定的跳伞步骤,不然落地的时候就会扭断脚踝,甚至丢掉性命。

巩固

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巩固。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在巩固过程中,大脑会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这可能会需要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而且涉及对新资料的深层次处理。科学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米娅拥有丰富的运动技巧、不错的身体素质,以及先前的经验。这些知识都可以和一次成功的伞降着陆所需要的元素联系起来。不管用什么方式,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长期记忆巩固起来,都是需要时间的。就像我们之前指出的那样,睡眠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

大脑巩固新知识的方式和写文章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初稿会非常干瘪、不严密。你在下笔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几次修改过后,文章有了些起色,无关的观点也被删除了。先不管这篇半成品让他发酵一下。等你一两天后重新拿起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表达的东西在头脑中更明确了,或许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要表明三个主要观点,你把这些观点和读者熟悉的案例已经辅助信息联系了起来。你重新安排并整理的论点,让它更具说服力,也更精炼。

同理,人们在学习某样东西的时候,一开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最明显的。巩固有助于组织并强化学问,同样的道理在一段时间后进行检索很明显也有同样的效果,因为从长期记忆中检索一段内容的做法,既可以强化记忆痕迹,又可以让这些东西变得可以修改,具体来说就是让他们能和最近学的东西关联起来。这一过程被称为再巩固,是检索练习修正并强化学习的方式。

检索

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想让学习成果牢固可靠,我们要做两件事情。首先,在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次,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今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经常被人们忽视。这项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转化为记忆—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

即便有人教我们打绳结,我们还是记不住方法,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练习,也没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假设某天在城市公园里,你碰见了一名鹰级童子军(美国童子军年龄最高的一级组织)在教打绳结。你一时兴起学了一个小时。他演示了种或10种绳结样式,解释了每种样式的用途,让你进行练习,临走还送你一条小绳和一本小册子。你回家后下定决心要练习这些绳结的打法,但是生活太紧张,没有练习的机会。绳结手法很快被忘掉了,整个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什么也没学到。说来也巧,第二年春天,你买了一艘小船,想钓鱼。你想把铺系在缆素上,但是手拿绳子不知所措,只记得要把绳子末端绕一个圈。这时,你其实就在练习检索了,你把童子军小手册找出来,重新学习如何打单套结,你用绳子绕了一个小圈,然后将短的那一头从圈里穿过,嘴里默念着口诀“兔子钻出洞,绕树走一圈”,然后再回来,再次检索后,你开始上手,而且绳结也打好了,就和你的心里想的童子军的作品一样。之后,你在椅子旁边放了一根绳子,在电视播广告的时候练习打单套结。这就是进行有间隔的练习,在之后几周里,你吃惊地发现,只要有一根打好结的绳子,很多小事情做起来都会非常轻松,这也是在进一步进行有间隔的练习,到8月,你已经彻底了解了单套结在生活中的所有用途。

「I,重述知识」

简述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A2,规划运用」

请拿出最近你要学习的一个知识或者技能,运用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为自己设计一些学习活动,以帮助将这个知识或者技能强化运用到工作或者生活中。





拆页八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95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在这一节里讲述里一些良性干扰,有排版不清晰的文章,教学的大纲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花几分钟做个反思,以写促学等等,有的简单几句略讲,有的稍微详细讲解,我挑选了其中的一个内容作为今天的便签。)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即便是拿熟悉的资料来考你,就算是简单的填空也可以强化你对资料的记忆,增强你在以后回忆它们的能力。在测验中,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克服这类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们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思考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识。

当你要回答某个新题目,或是要为新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时,生成能力对学习的帮助会更加明显。一种解释是,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识的

联系。举例来说,假设你家住佛蒙特州,别人让你说出得克萨斯州首府的名字,你就会思考各种可能的答案:达拉斯?圣安东尼奥?厄尔巴索?休斯敦?即便你无法确定,在猜对正确的答案(或是由别人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前思考可能的选项,对你也是有帮助的(答案是奥斯汀)。你会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会绞尽脑汁地考虑可能带来启发的线索。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求知欲,甚至会因为觉得被难住了而感到祖丧,并且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并不完善,存在空白。这样一来,你在看到答案后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虽然会有失败,但这样做却能刺激你在发现正确答案后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为答案的编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坐等答案送上门所没有的效果。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I,重述知识」

通过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提升学习效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A1,激活经验」

过去,你学自行车总学不好,而妈妈说学会后,你就可以骑车到外婆家玩耍;

现在,你刻意运用自己研究的一套程序开发一个课程;

现在,你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刻意外出留他一人在家;

类似这些,你做过什么,让自己或者当事人通过解决一个问题,让学习效果更好,请写出这个例子,并说明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强化的内容。

「A2,规划运用」

最近,你想教会他人一个什么经验,这个经验是你自己从生活或者工作中总结出来,觉得非常不错的,你将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





拆页九

来自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P126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通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微积分非常容易的教师,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是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学生时,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诅咒”。

P129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以一个物理学家为例,她可以创造一个由物理规律构成的心智模型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或是动量守恒定律。她会倾向于用这些基本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靠问题表面特点的相似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问题中涉及的装置(滑轮、斜面等)。某一天,当物理学教授要讲物理学入门知识的时候,她会讲怎样用牛顿力学中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忘了她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这就是元认知错误,是对她知道的东西和她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马祖尔说,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让一个人在心里默唱一段普通的旋律,并把旋律的拍子打出来,然后另一个人根据拍子去猜旋律。总共有25组给定的旋律,因此从统计学上猜对的概率为4%。有意思的是,默唱旋律的人认为对方能猜对的概率是50%,但实际上听拍子的人猜对的概率只有2.5%,还不及统计学概率。

「I,重述知识」

什么是知识诅咒?知识诅咒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A1,激活经验」

梳理你建立过的心智模式,至少找到5个以上,然后在这些心智模式中至少挑选一个,弄明白这个心智模式什么时候不适用,适用什么人群,什么时候看似适用,但实际需要我们做一些新安排。





拆页十

来自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P131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一克鲁格效应”,是元认知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议题。发现这一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两人有关这一议题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就是《不擅长与没想到》。)邓宁与克鲁格还发现,可以教育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让他们学着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的元认知更为准确。一系列研究证明了这一发现,他们两个人让学生参加逻辑测验,并要求学生们评估自己的表现。第一项实验的结果证实了预想的情况,即能力最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茫然不知,平均得分在后12%的学生相信自己的一般逻辑推理能力排在前68%。在第二项实验中,等学生参加过第一次测验并评估了自己的表现后,研究人员会给他们看另一组学生的答案,然后让他们看自己的答案,要求他们重新估算自己回答正确的题目数量。得分在后25%的学生在看到同学更优秀的作答后,还是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事实上,这些学生仍倾向于更加高估自己的能力。

第三项实验研究了表现不佳的人能否学着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逻辑推理测验中,给学生们出10道题目,测验后要求他们评估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测验成绩。同样,得分在最后25%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估计过高。接下来,其中半数学生接受10分钟的逻辑培训(内容是如何验证演绎推理的准确性),另一半学生则进行不相干的任务,之后让全体学生重估自己的测验成绩。现在,那些受过培训的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出自己做对题目的数量,也能清醒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成绩;而那些没有受过培训的学生则坚持己见,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邓宁与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I,重述知识」

为什么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

「A1,激活经验」

曾经你想学习一个技能,但没有老师教你(真人老师、网络老师、书籍老师),你靠自己摸索学习,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其中的过程如何?

「A2,规划运用」

如果你是培训师或者拆书家,请运用拆页中的原理,设计你的课堂教学,你会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哪几个方面,挑选一个写出你的设计。

如果你不是培训师或者拆书家,那么请为自己学习或者教会孩子学习某个技能,运用拆页中的原理。





拆页十一

来自第六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P162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斯滕伯格与艾琳娜•格里戈连科提出,可以用一种动态的方式来测验评估能力。关于发展特长,斯滕伯格认为,只要在某一领城持续练习,人们总能将较低的能力发展成较高的能力。他还指出,标准化测验无法准确评定人的潜力,原因是这类测验的结果局限于一份静态的报告,只能表明测验当时人们处于学习过程的哪个阶段。结合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格里戈连科与斯滕伯格提出放弃静态测验,而用他们称为动态测验的工具取而代之:判定一个人的专业程度;把精力集中在那些表现较差的学习内容上;用跟踪测验评估进步,调整学习精力,从而不断提高专长。

因此,测验可以评估出弱点,但并不是说弱点就代表着能力不足、无法改变,而是要把它看成一种知识或技能的缺失,从而进行改善。和标准化测验相比,动态测验有两大优势:它能让学生与教师重视那些需要提高,而不是已经完善的领域;它还具备在两次测验间衡量学生进步程度的能力,可以更加真实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潜能。

动态测验不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上肯定会有某些局限,而是提供一种评估,考查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水平高低或表现好坏,并决定需要怎样改进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提高,我需要学什么。换句话说,天赋测验和多数学习风格理论强调我们的长处,鼓励我们把精力放在长处上,而动态测验会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向我们指出了需要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们可以避开类似的挑战,或是加倍努力积累我们的经验,提升我们的能力,掌握应对挑战的技能。

动态测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一次笔试—看到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步骤二:我决心运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骤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I,重述知识」

1)标准化测验和动态测验的区别有哪些?

2)简述一个动态测验的三个步骤,并补充可能的测验类型及适用范围,以让三个步骤的可立即使用性更强。

「A1,激活经验」

你现在拥有的技能,或者某个产品,达到现在的水准,你经历过哪些测验和哪些练习?请挑选一个你最自豪的讲述,讲述时注意切合动态测验的三个步骤。

比如:你的某篇文章,发在学习群里,大家给你反馈;你的某个课程结束后的复盘迭代;你的工作报告能力在每一次公开汇报后收集意见等等

「A2,规划运用」

今天的A2自由选择





拆页十二

来自第六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P166

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

另一种重要的认知差异存在于“规则学习者”和“案例学习”之间。两者间的差别与我们前面刚刚讨论过的认知差异有些类似。在化学课上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是在关于鸟类的课程上学习标本与识别方法时,规则学习者倾向于提炼出基本原则,也就是“规则”,来区分研究的案例。在以后遇到新的化学问题或是鸟类标本时,他们可以把规则当作一种手段给新问题分类,并选择合适的解法或标本箱。案例学习者则倾向于记住具体的案例,而不是基本原则。当遇到不熟悉的案例时,由于不理解分类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规则,他们只能从最近记住的案例中寻找共性,哪怕这个案例与新问题不太相关。不过,在比较两组不同的案例,而不是一次只专注于学习一个案例时,案例学习者总结基本规则的能力或许会得到提高。同样,他们更有可能发现不相关问题的普遍解决方案,前提是他们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并试着发现问题背后的相似性。


我们用规则学习研究中的两个假设问题说明这一点。一个问题是,将军的军队准备攻占城堡,城堡外有护城河。探子给出消息说,护城河上有几座桥,但城堡里的指挥官让人在桥上埋了地雷。地雷间留有通道,城堡里的人可以分成小批过桥进出,寻找食品和燃料。将军如何才能让大部队在不触雷的情况下过桥进攻城堡?

另一个问题是,病人的一块肿瘤没法用手术切除,但是可以通过辐射聚焦切除,不过辐射会穿过健康的组织。要想切除肿瘤,射线就要有足够的强度,而这种强度的射线也会损伤它穿过的健康组织。如何才能在不损伤健康组织的情况下切除肿瘤?

在研究中,单独提出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难住学生,但在指导他们考虑两者的相似之处以后,学生便能给出答案了。在寻找相似之处时,许多学生注意到:(1)两者都要把一大股力量对准一个目标;(2)把全部力量集中起来,通过一条路径抵达目标,却又不想产生任何副作用是不可能的;(3)小股力量可以抵达目标,但小股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在分析出这些相似之处后,学生一般都能拿出一套策略,也就是将大股力量分解成小股,沿着不同的路径输送,汇聚到目标上,以致在不引爆地雷或不损伤健康组织的情况下摧毁目标。这样思考的好处在于,在弄明白了这种普遍的、基本的解决方案后,学生就可以解决很多涉及汇聚的问题了。

「I,重述知识」

规则学习者和案例学习者的含义和区别

「A1,激活经验」

例举两个案例,对比说明两个案例中的共性,提炼出一个规则。




拆页十三

来自第七章《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P190

理查德•尼斯贝特指出,环境“乘数”可以把很小的基因因素放大,产生巨大的效果: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反着看这条理论,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老话说:“自以为能或不能,都有道理。”如果说真有什么比才智更重要,那当然要算态度了。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引发了诸多关注,因为她正好证明了只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与成绩,也就是说,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德韦克和她的同事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得以重现和拓展。在一个早期的实验中,她为纽约市七年级成绩较低的学生开办了一间工作室,向他们讲授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有效学习的技巧。半数人拿到了一份有关记忆的幻灯片,另外半数则知晓了努力学习会如何改变大脑:当你用功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形成新连接,假以时日就会让你变得更聪明。后一组人被告知,开发智力并不是让智力自行发展,而是要通过努力和学习在大脑中形成新连接。在完成工作室的课程后,这些孩子重新回到课堂之中,但他们的教师并不知道其中一些人学到了刻苦学习可以改变大脑。

在学年结束时,与秉持传统观点、认为智力水平在出生后就已定型的前一组“固定心态”的孩子相比,那些采纳了被德韦克称为“成长心态”、相信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控制的后一组学生成了更主动的学习者,进步也更大。

好奇心驱使德韦克展开了研究。她一直想知道为何有人在面临挑战时会变得无助并走向失败,有人则能尝试新策略,加倍努力,从而应对失败。她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看待失败的原因不同。那些将失败归咎于本身无能的人一一说“我就是不够聪明”的人—会变得无助;而那些认为失败是努力不够或策略不对的人则会深入发掘,尝试不同的做法。

德韦克发现,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如果你想反复演示某件事,'能力’就好像在你的体内静止下来一样;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活跃起来,变得具有可塑性”。德韦克说。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矛盾的是,对于某些明星运动员来说,关注成绩反而会导致发挥失常。人们常称赞他们是“天生的”运动员,而他们自己也认为成绩是由天赋决定的。如果他们真是所谓“天生的”运动员,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他们又何必努力训练呢?他们应该不用训练才对,因为需要训练正好证明了他们的天赋不够优秀,根本达不到标准。关注成绩而忽视学习与发展让人不敢冒险,而过于关注自己的形象,就会害怕别人说自己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P194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无论见识过哪个领域一钢琴、象棋、高尔夫的专家,你或许都会惊叹,他们的能力必定是天分使然。但是,专业人士的表现也并不总是出自某些基因因素或智商优势。在安德斯•艾利克森看来,他们的优异表现多来自数千小时积累的刻意练习。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不管在哪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表现都被认为归功于大量复杂模式的缓慢积累。专业人士要具备知识,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模式就是用来存储这些知识的。以一名国际象棋冠军为例,他在研究棋局的时候,可以想出许多走法,每一种走法都会在心里积累下来。其中的努力、失败、思考与不断尝试就是刻意练习的特点,它们打造出了新的知识、生理上的适应性,以及复杂的心智模型,从而让人超越以往的水平。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了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据称,他在完工时写道:“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崇拜者眼中,这是超常天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4年艰苦卓绝的虔心工作造就了这一杰作。

刻意练习通常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需要在教练或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需要提高的环节,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方面,并提供反馈以确保判断和认识的准确性。刻意练习中的努力与坚持会改造大脑与生理机能,使之适应更出色的表现,但你只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不会带来优势或益处,让你在其他领域拥有专长。一个关于用练习改造大脑的简单例子就是治疗手局部肌张力障碍。这种综合征会出现在一些吉他手和钢琴师身上,他们的反复练习会改造大脑,让大脑以为两根手指已经融为一体。通过系列具有难度的训练,他们可以逐渐恢复单个手指的能力,使两根手指重新分开活动。

专业人士有时会被认为拥有一种神秘的天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些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能先观察一套复杂的行为,然后通过记忆复现这套行为中的每个环节,做到分毫不差。莫扎特只需听一遍曲子,就能把乐谱写出来,并因此出名。但艾利克森说,这种技能并非来自第六感,而是因为专业人士多年来在相关领域里积累了知识与技能,培养出了超常的感知与记忆能力。大多数专于某一领域的人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只是表现平平的人。

艾利克森从研究中发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独自进行刻意练习上。这里主要想说明的是,专家级的表现需要高质量的练习,而不是靠遗传因素。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说,想成为专家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你有动力和时间,并能强迫自身去实现这一点。

今日任务:

放大智力水平的做法有三个: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请根据拆页中的内容,写1-2个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这个观点。并将案例和拆页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拆页十四

来自第八章《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P234

生成

2013年,82岁的约翰•麦克菲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到了自己对写作瓶颈问题的认识。麦克菲是创造性纪实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荣获诸多奖项,广受称赞,有辉煌的职业生涯。对于一名作家来说,如果他还对自己写作的主题抱有希望,那么写作瓶颈是他必须越过的障碍,只是这个障碍有时看上去似乎无法逾越。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写作是一个反复创作和发掘的过程。很多写手本可以成为作家,但他们失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明确想要说些什么之前,他们没法让自己全身心投入。麦克菲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他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痛苦,自己之前对这个主题的期望有多高(是关于一只熊的作品)。但他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或许他根本不适合成为一名作家。他想表达这只熊有多么壮、多么懒,喜欢一天睡15个小时,诸如此类。“这时我回过头来,删掉了信的开头‘亲爱的妈妈’,以及包含抱怨和牢骚的部分,只把关于熊的内容留了下来。”

麦克菲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相当随意”,他说:“然后我把事情放到一边,开车回家,一路上还在纠结文中的用词。我想出了一种更好的表达方法——一个好词,可以纠正某个失误。如果连第一稿都没有,我肯定不会想到办法去改进。简而言之,你每天实际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无论如何,你的思绪都是24小时运转的—真是这样,睡觉时也不例外。只有在某种形式的草稿或初稿出现后,写作才算真正开始。”

症结就在这里:学习产生效果的方式和麦克菲“相当随意的初稿一样。你对不熟悉的资料的初步理解,通常是粗糙和笼统的。但是,只要你专注于理解新东西,意识就会像“织毯子”那样,开始自行梳理问题。单靠反复阅读一段文字,或是被动地观看幻灯片,无法专注。只有努力用自己的话解释资料,联系事实,让资料形象起来,把它和已知的东西相关联,你才能真正做到专注。和写作一样,学习是一种参与的行为。与难题搏斗才会刺激你的创造力,让你的意识去借鉴已有的经验、知识,并应用它们获得急需的解决方案。当你真正获得答案时,它会和你的先验知识以及能力深深地结合起来,远超幻灯片在你的头脑中留下的肤浅印象。

所以要向麦克菲学习:你想要精通某件新事物,就删除抱怨,去全力应付那只熊。

「I,重述知识」

你想要精通某件新事物,需要怎么做?

「A2,规划运用」

我们一起来做过练习,理解SMART原则。请在今天写下你理解的第一稿,然后在明天来补充修改,后天再来一次。最后说说这个过程中你的心路历程。

-------格式如下

第一稿

第二稿

第三稿

我的心路历程





拆页十五

来自第八章《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P236

反思

我们在第2章讲过梅约诊所的神经外科医生迈克•埃伯索尔德,利用反思的习惯提高自己的手术水平。反思涉及检索(我做过什么,当时是怎么起作用的)与生成(下次我怎么做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让人在头脑中绘出形象,从意识上进行演练(如果缝合得密一点儿会怎样)。正是这种反思的习惯,让他设计出一种手术方案,不仅修复了病人后脑脆弱的窦组织,而且避免了结扎可能带来的组织损伤。

2009年,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曾奇迹般地将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成功迫降在哈德孙河上。在他的个人传记《最高职责》中,反思这种学习技巧的威力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何时阅读他的自传,我们总能发现他在利用培训、个人经验,以及对他人的仔细观察,加深自己对飞和飞机操作的理解。从早年操作单引擎撒药飞机开始,到当上喷气式飞机驾驶员,甚至在进行空难调查时,他都延续了这种做法。在分析为数不多的航班迫降事故时,他会特别注意飞机的颠簸、航速,以及水平翼的情况。萨伦伯格机长积累经验的做法告诉我们,反思这种习惯不只是简单地衡量自己的经验,或是观察别人的经验,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生成、视觉化,以及心智演练,把意识调动起来。

「I,重述知识」

反思与复盘、库伯学习圈有哪些异同,TA的基本操作步骤有哪些?

「A2,规划运用」

拿出最近你才学习的一个新技能,比如RIA学习力课程,对TA进行反思。或者对本月的14天便签书写进行反思。注意在反思结束后,写一写你的收获和体会。

--<-<-<@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